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探析
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探析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花山村发展模式探析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各地兴起新农村建设的高潮。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较差,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建设新农村难度要大得多,困难要多得多。贫困山区的新农村是什么样?贫困山区能不能建设新农村?贫困山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如何破解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题?这些问题一直萦绕着山区干部群众。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发现一个地处永胜县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自然村——片角乡水冲村委会花山村,走出了一条“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夯实基础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渴望发展、渴望致富是不竭之动力
片角乡水冲村委会花山村位于永胜县南部,地处片角坝子东边半山腰,距片角乡政府驻地4公里。站在村子高处向下看去,片角坝子尽收眼底,远远还能看到宾川县城若隐若现。花山村民看到山脚下的片角村公路越来越好、烤烟连片、经济林果成林,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偶尔下次山,走上几公里山路赶个片角街、宾川街,真是大开眼界。村民们一种渴望发展、渴望致富的愿望日愈强烈,乡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花山村海拔1600多米,全村43户人家162人,其中土家族37户14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400亩,水田80亩。全村人均有粮15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村。面对这样一个贫困面极大的山村,该如何才能像山下的片角村一样发展致富?
穷则思变,变则通。村民们开始向村干部反映,诉说他们的贫穷,诉说他们的愿望。村干部向党委政府反映,一级一级向上反映,迎来了各级领导的调查研究。想发展,想致富就要落实到行动上。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始自觉组织起来,修通了进出花山村的公路,开始向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烤烟种植指标,开始一点一滴搞建设。村民们积极进取、团结一致的行动,为花山村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多方吸纳社会资金是发展之助推器
任何建设能否成功,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资源的吸纳。长期以来,花山村的自身积累和发展资源相当匮乏。自以来,花山村民的努力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关心,同时也迎来了几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乡村干部的积极努力,花山村先后被列入扶贫温饱示范村项目、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及实施巩固温饱奔小康项目、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烟水配套工程项目。共计投入近100万资金,赢得了外部资金的大力支持。通过争取,花山村向上筹集到了有形的物质、资金援助、无形的政策支持和领导支持,促使花山村的经济社会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变化。
由于花山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自第一笔扶持资金到位后,就搞好发展规划、集中于抓基础建设。
一是水电路。要想富,水电路,缺一不可。在前,花山村民进出村庄靠走路,人背马驮,晚上照明靠点灯,吃水无保障。每当晚上看到山下的片角村,电灯通明,回顾左右,仍是漆黑一片,个中滋味真是难以言表。自第一笔扶持资金到位后,架设了2.5公里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公里低压线路,解决了村民照明难的问题。而后几年陆续维修650米道路,涵洞8道,新建弹石路面800米,对通村道路两边进行了绿化,并对入户道路进行了维修,完善了村内村外的道路。现在大部分人家都有摩托车、小四轮等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家。为解决吃水和用水难的问题,在花山村烂泥箐新修1.5万立方米蓄水塘1个,新建三面光沟渠250米,埋设引水胶管2公里,人饮工程3件,配套水池4.5立方米大小的3个,实现了全村通路、通电、通水。
二是生态能源建设。花山村以现金补助到户,由农户自建,技术员指导的方法,建设沼气池37口,解决了农户的炊事用能源,保护了植被。
三是茅草房改造。对花山村12户居住在茅草房中的农户进行住房改造,解决了45人的住房困难。
四是科技推广项目。举办农户科技培训17期2625人次,主要是生态建设沼气池技术培训、环保意识培训、烤烟100%漂浮育苗技术培训等,提高了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是村容村貌整治。对村内42户民房进行亮化,每户建1个卫生厕,并对村内道路进行维修、清理。
六是文化室建设。建成250平方米的文化室一个,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文化宣传器材、图书等。
七是经济发展项目。引进种植优质石榴120亩,引进养殖优质山羊40只,到全村共种植烤烟260亩。
花山村建设整合了外部资源,充分发挥了社会资金的作用,当投入的资金见效后,又得到了烟草公司、世界宣明会及一些个体老板的支持。集中投入,着力在基础设施上加大建设力度,有效提高村子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效果,为今后发展注入了强劲后续力。
——挖掘潜力是长久发展之根本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花山村背靠大山,大山给花山村民无限的遐想,只有把大山的潜力挖掘出来才能实现长久发展。花山村的潜力在哪里?就在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烤烟这三项产业。花山村后山植被较好,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经济林果业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花山村靠近宾川县,可以依托这一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花山村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已经种植石榴120亩,将来经济林果业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畜牧业和烤烟产业是两项短、平、快,且效益较好的产业,也是花山发展得最好、收入最高的产业。花山村还不断的提高科技含量,,引进优质山羊40只、实施烤烟大棚漂浮育苗技术。这些技术的采用,提升了花山村的发展质量,走上了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的发展之路。
——感恩、诚信、团结是山区文化的和谐之音
为什么花山村能够吸纳近100万元资金投入到该村的建设中?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花山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关注:一是在修路、引水沟渠建设和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的过程中,村民们能够做到团结一致,投工投劳参与到建设中,只支出购进水泥、车辆运输沙石费、电杆电线等资金,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就实现建设目标。二是在茅草房改造、小水池、小水窖及日常烤烟生产、水稻栽插、收割等过程中村民是一家帮一家,互相帮助。三是在大牲畜的放牧中,全村的大牲畜只需1-2人放牧,每家轮换一天,节省了人力。四是凡遇红白大事,必定全村人都去帮忙。五是对进村开展工作的乡村干部都是十分热情。六是对村干部组织召开的村民会议,村民都是积极参加,踊跃发言。
他们生产生活的这些细节无形中体现了山村少数民族群众的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可以感觉得到他们感恩之心、诚信之美,同时也正与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吻合,奏出了山区文化的和谐之音。只须再通过乡村干部的引导,花山村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必定能走上新的台阶。
正是有这种渴望发展、渴望致富的强烈愿望,花山村紧紧抓住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以山里人一种纯朴、真诚、团结奋进的精神,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整合了所吸纳进来的各种项目资金,搞好了基础设施建设,走出了一条“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夯实基础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探析花山村经验,笔者认为花山村的发展,虽然只具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模型,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其发展模式为贫困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典型。永胜县有80%幅员面积处于山区,且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难度很大,但不是不可能,只要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结合本村实际、团结拼搏,以山里人的纯朴、真诚、团结和感恩的心赢得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夯实基础,就能走出一条大山深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