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镇化现状及对策措施

行政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9/6

市城镇化现状及对策措施

我市现设市、区、县,县城以外建制镇个。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为.%。我市的城镇化水平虽然比全国的%略高,但是低于全省的.%,而且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着速度较慢、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等等问题。为此,市城镇化建设调研小组根据市里的统一安排,从月日开始对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初步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以期对我市城镇化建设有所促进。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建设速度较慢、规模较小、水平较低。我市多数建制镇系从由自然经济条件形成的农村集镇演化而来,普遍存在地域城镇人口偏少,生产要素集聚水平偏低,辐射能力偏弱等问题。城镇化的规模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而且既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和环境资源最终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城镇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低。我市大部分城镇都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结构层次低,结构调整力度不足,农业集约化程度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城填发展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城镇化规划和建设实际脱节,城镇化扩展难度大。我市许多地方的城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存在各自为政、盲目建设,布局混乱、功能错位等现象,城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很好发挥,城镇化扩展难度大。
、城镇及农村人口素质与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差距较大。我市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受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处于半封闭、半自给状态下的城镇和农村人口的商品意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取向与时代要求差距较大,小农经济社会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甚至超稳定地存在着。
、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由于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不从心。大多数城镇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绿化等设施简陋落后,服务功能不全。文教、卫生、公共福利等社会事业发展迟缓,与现代化城市文明相差甚远。
二、原因分析
、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对城镇化建设的领导不够有力。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在思想认识上不够明确。对城镇化任务不明确,措施不明确,对城镇化的对象也不明确。有的单纯机械地把城镇化理解为农业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有的把小城镇建设等同于新农村建设,认为只在乡镇所在地建一批新房,形成一、二条街道就是城镇化;有的把城镇化全过程简单化,认为由建设部门把农民相对集中,建一批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搞一些道路、自来水,就形成了城市,而忽视了城市聚集性、系统性、开放性、高效性的基本特征和城镇化的确切内涵。
、城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目前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金融要素市场等尚需加大发展步伐,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利用,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部分乡镇结构不尽合理,效率不高,城镇之间横向联系薄弱,人才、信息、资金交通渠道仍不很畅通。特别是我市农村城镇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乡镇二、三产业发展步履艰难,城镇劳动者收入水平难以得到较快提高,因而也就难以刺激城镇消费需求的增长。
、乡镇企业空间布局分散,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和集聚效益偏弱。我市目前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层次低,规模经济偏小,技术含量不高,未能有效吸纳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优胜劣汰,部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并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且,随着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对用工条件也趋向文化素质高,技术工种为主。因而就业弹性明显下降,就业率呈阶段性递减趋势。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城镇总体规划滞后,城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我市城镇规划起点不高,深度不够,对建设指导不具体,甚至滞后于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小城镇有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或按照规划建设的为数不多,一些小城镇、中心镇先发展后规划,造成我市中心镇、小城镇建设没有特色,缺乏个性。
、城镇化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和计划,建设用地储备不够,土地供应和流转不畅。一是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情况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只能是图上画画墙上挂挂,不但不能起到引导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作用,而且有时还影响了土地的及时供应。二是我市的城镇基本上都没有根据当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计划,更没有根据土地利用计划适时地对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用地及时进行储备,当建设需要或有工业用地等项目急需用地时才临时进行征购土地,既增加了土地供应难度和成本又影响了项目建设的进度。三是目前有关法律条款制约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的一些规定,不利于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投资机制,基础设施欠帐多。由于长期二元结构下的管理体制,政府职能部门只管城市,不管农村,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困扰我市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也是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
、开放程度不够,封闭式发展。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基层实行层层考核,使小城镇经济发展以自我为中心,乡乡镇镇之间竞争有余,互补不足,小城镇基本处于封闭式运行,缺乏开放意识。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都缺乏紧密联系,更不用谈与周边相邻省市的联合合作了。在观念上我们与浙江、广州相比差距很大。浙江、广州农村城镇化水平之所以较高,是因为他们那里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大大推动其城镇化进程。
三、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对策、措施。
、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对加强城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各级各部门的领导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扩展城镇功能,改善城镇环境,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总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前提。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认识,明确协调发展的思路,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努力。同时,各级各部门还必须十分明确城镇化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是综合性、政策性、协调性和配套性极强的社会变革工程,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要牢牢树立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持久战精神,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长效实施城镇化建设。
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相应考核办法,实施奖罚措施,把城镇化进程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业绩和提拔任用干部的一项硬指标,对成绩突出的乡镇可以考虑高配党政一把手。
、抓紧建立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规划还是龙头。必须整合规划体系,规范规划编制程序,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要理清各类规划间的关系,特别要理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规划之间的关系,发挥规划引导城镇化建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必须根据我市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富裕程度等不同现实,努力做到因地制宜、百花齐放,重点解决好城镇布局分散、重点不突出的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地区特色、布局合理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城市化的中小城镇体系和中心小城镇网。同时,要积极稳妥进行小城镇区划调整,鼓励迁村并镇,使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尽量吻合,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中,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县域中心和中心镇集聚,在较大的范围内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安排建设布局,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建议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规划专项经费,并要求县、乡(镇)配套资金,邀请一批专家和高手帮助我市各地建立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
、把握城镇化进程的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是:①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必须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城市规模,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政策措施吸纳农业人口进城务工、经商、居住,把人气搞旺。②以发展经济为先导,加快县城建设。我市多数县城人口不足万,其经济实力和带动力也比较弱,因此,必须积极扩大县城人口规模,强化县城集聚功能。要充分突现县城的个性,要根据不同的资源状况、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文化历史背景,确立独特的发展战略,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大要素的协调。提高县城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要从城市的宏观上、空间布局上、建筑特色与景观上做到三者效益的有机统一。③抓好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有产业带动潜力的建制镇建设。尤其要以铁路、高速公、国道、省道沿线部分具备一定规模的重点建制镇为依托,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建议市委、市政府以及市直各部门对重点城镇给予人力、物力、财力和项目的支持,优先扶持条件较好的乡镇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引导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可能多的流入到小城镇。要把乡镇工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对于我市来说,必须根据区域资源特点,选准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培养新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壮大一批农业深加工企业。同时,以市兴镇,抓好重点小城镇的市场培育,鼓励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批发市场,以市场促进小城镇周围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鼓励各种类型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参与市场流通,逐步形成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