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赔偿司法实践中几点问题的法律思考
行政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2/7/16
刑事赔偿司法实践中几点问题的法律思考第2页
问题。实践中,一般都是由赔偿义务机关对是否具有违法侵权事实进行确认,因此,现阶段在尚未制定出新法前,还是应当按目前的通常做法执行,否则,将导致法律执行的困难和混乱。 三、关于存疑案件的赔偿问题 存疑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因事实不清、证据不够充分,不能依法确认其有罪而作撤案、不起诉(存疑)或宣告无罪处理决定的案件。《国家赔偿法》在实施过程中经历了《刑诉法》的修订。修订后的《刑诉法》对逮捕条件作了较大调整,由原来的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修改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逮捕条件的适当放宽、免诉制度的废除,是造成存疑案件增多的一个原因,同时,也是导致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对此类案件认识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在对存疑案件的赔偿问题,检察机关多数是因案件存在疑点而主张不赔,而法院则以倾向无罪认定居多。对此类案件应否赔偿,实践中分歧较大,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认识: 第一种是否定观点,认为案件既然存在疑点,就谈不上赔偿。第二种观点是肯定观点,主要理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因证据不足、不能认定有罪,而被司法机关撤销案件、存疑不诉或宣告无罪的,从法律上确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构成犯罪,也就是推定其没有犯罪事实⑦。因此,从疑罪从无的角度来主张应当赔偿。第三种是折衷观点。认为处理存疑案件时,对于经查证后仍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有犯罪事实的应予赔偿。对于那些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或基本犯罪事实清楚,但尚达不到证据确实、充分的起诉条件的存疑案件,不应赔偿。 笔者认为,对于存疑案件的赔偿问题要分清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根据疑罪从无思想而采取对存疑案件一律赔偿的做法,实践中容易因司法机关(尤其是侦查机关)产生心理压力而出现该抓不抓、该拘留不拘留、该逮捕不逮捕、该批捕不批捕的现象,造成打击不力。案件因存在疑点而作撤案、不起诉或宣告无罪处理,是司法机关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出现后,在利益衡量过程中,出于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现实要求,所作的法律上价值选择的结果,也是司法机关依法办案的结果,且客观方面案件存疑并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事实上的绝对无罪。那么,实践中该如何把握针对这类案件提起赔偿诉讼请求的案件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衡量: 第一、对于违反刑事诉讼法有关适用拘留、逮捕的基本条件和程序,对不符合拘留、逮捕条件的嫌疑人予以非法拘留、逮捕或拘留、逮捕的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作出存疑撤案或存疑不诉决定的,应当认定侵权成立,给予赔偿。 第二、司法机关违反刑事诉讼法关于羁押期限的规定,进行非法羁押或非法延长羁押期限,案件最终作出存疑处理的,应当赔偿。 第三、对于经过补查后,已经掌握部分犯罪证据,只是由于部分证人死亡、部分原始证据灭失、因时间久远,部分证人对事实或部分事实淡忘等客观原因,导致案件不具备《刑诉法》第137条第1项规定的起诉条件或不符合《刑诉法》第162条第1项规定的有罪判决条件而作存疑处理的案件,不应当赔偿。因为司法机关对导致案件作出存疑处理的客观原因无法预计、更无法控制,如果这种情况也要求司法机关对其无论是意识、还是行为均无法控制的客观情况承担赔偿责任,无疑于承认了依法办案也要承担意外风险责任,这不仅不合理,显然也不符合意外事件不能导致责任发生的法学基础理论。因此,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给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批复中所作的: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作出的不起诉决定,应视为对案件作出了无罪的决定。之解释是否正确,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