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银行业风险防范与化解

经济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2/12/22

论当前我国银行业风险防范与化解第2页

增量问题,化解则主要是解决风险的存量问题。随着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风险意识的普遍增强,风险的增量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已相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以预防;而风险的存量即已经形成的、现实存在的银行风险,由于其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解决起来相对难度更大。国家已正式推出相关政策,要规范和维护银行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这既说明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对于当前实际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越来越显示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防范与化解银行风险应该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从提高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改善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和加强监管等多方面努力,多措并举,使我国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促进银行内部改革,提高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
银行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关键是通过改革促进银行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提高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因此,通过市场经济行为和一定的国家政策促进银行自身进行改革,从而适应银行规律和银行全球化趋势,这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前提。
1、精减营业机构。银行商业化以前,银行营业机构的设置是按行政区划来设置,没有按经济区划、业务需要和效益原则等市场经济规律来设置分支机构,这一情况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业银行,一味追求规模而忽视效益因素造成沉重的机构负担。因此我国银行业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必须对低于保本点甚至是低效的营业机构,采取撤销、合并、重组、脱钩等办法坚决进行精减。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采取此项措施进行机构改革,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此项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2、落实银行经营自主权。这是目前银行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现在的城商行,其领导权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其人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其运营必然要受到政府的干预,要彻底改变地方政府办银行、干预银行的做法,使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具有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渊源,其营业机构与当地政府千丝万缕,要想完全不受其影响开展业务可能不大,对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落实银行经营自主权是使我国银行业能完全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运营的首要条件。
3、规范银行业务运行。银行业务的规范运行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目前操作风险引发案件的暴露是给我们中国一些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的银行家敲响警钟。银行机构应根据市场和银行规律,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银行机构本身也要逐步淡化任务等硬性指标,防止资金掮客利用银行从业人员的软肋从中兴风作浪。
4、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银行机构内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前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增强纪律、法制观念;通过业务培训,使广大员工学业务、学技术,提高员工的操作、管理水平;同时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消除内部风险隐患。
5、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共发生和发现各类案件354件,因赌博、炒股、经商等原因诱发的案件占比较大,354件案件中,因此而诱发的案件有119件,占总数的33.62% ,高管人员腐败也是产生银行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健全有关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避免“人祸”发生。
6、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是一个较为崭新的名词,随着整体风险意识的增强,面对存在的风险我们必须提高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的控制的能力,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建立起适合我国特色的风险计量数学模型,通过对风险的准确计量,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二)改善外部经济环境,促进银行稳健发展
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发展的结构、发展规模的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银行的业务结构、总体规模和先进程度,因此,一个平稳、健康的国民经济环境对于防范与化解银行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结构现状,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我们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减少能源消耗性企业,由劳动密集性企业为主的企业格局逐步调整为劳动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企业并重的格局。提高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要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在当前,特别是要深化企业改革,对地方政府所属企业进行改制,提高企业活力,这对消除银行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国家宏观调控是银行平稳、健康运行的保证。这是因为宏观调控不仅能够使经济保持总量平衡,而且能够调节银行发展、资金投向和信贷平衡。要减少行政干预,增加间接调控,通过政策的调整来达到调控目的,一是国家要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制定投资政策,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引导银行信贷和外资的投向,以促进国民经济中薄弱的部门、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二是通过制定调整货币政策,直接调控银行。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宏观控制目标。三是通过制定适合国情的对外经济政策,理顺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减少汇率变动和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合理引入外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3、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活动的有形、无形的市场,是资金融通各种方式的集合,是资金供求双方运用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融资活动的总称。金融市场不仅能有效调节资金供求和资金合理配置,而且是连接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纽带,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中间环节。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主要成员,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金融市场的波动对银行业影响也非常大,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重点。主要是健全和完善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贴现市场、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等)、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包括现货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以及保险市场、租赁市场等)。对这些市场,要按其性质特点,健全完善,规范运行,充分发挥它们调节、融通资金的作用。随着经济、银行的发展,银行全球化已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如果企图采取银行封闭的办法避免银行风险,那只能是自己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难免发生崩溃性的银行危机。放开银行、资本市场,允许外国的银行业进入我国市场,开展银行服务,参与银行竞争。这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能太急太快,一定要创造条件,做好准备,使放开金融市场与银行管理、监控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我国银行在稳步发展中开放,在开放中稳步发展。
(三)提高监管能力,加强银行监管
银行监管是确保银行稳健运行的关键,银行监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银行业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银行业的同时相应注重提高监管能力。从年代以来世界三次银行危机来看,虽然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这些国家的银行预警、监管水平远不能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银行监管的失控、漏洞和无力,使银行投机活动乘虚而入,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这从反面证明,伴随银行的快速发展,银行监管越来越重要,已成为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关键所在。我国的银行监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历史短暂,监管的手段、方法、法规等都亟待加强和完善。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银行监管工作,树立大监管的思想和理念,装备现代化银行监管工具,尽快与国际银行监管接轨,学习先进国家监管经验,引入国际先进监管方式,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整体水平。
1、完善国家银行监管,做好银行监管工作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代表国家行使监管职能的宏观监管主体。其监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制定健全的银行法规和银行监管标准化、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和准则,采取非现场监控(即建立健全现代化的银行风险预警、信息彼露系统与机制)和现场稽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对银行机构实行全程监管。我国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已日趋完善,因此日常监管和银行业务创新的监管是其当前的主要监管内容。日常监管要坚持经常有力的原则,银行机构准入以后的全部营运过程,都属于日常监管范围,日常监管要实现制度化和经常化。通过制度化和经常化,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达到提早预见、及时控制,监管有力、切实有效的监管目的。在银行业竞争激烈、业务及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需要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及时跟进,加强对业务及产品创新的监管,防止形成监管盲区。如我国银行业开展汽车消费贷款,由于未及时进行监管,加上银行对创新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已给贷款银行形成一定量的新增不良贷款。我国监管当局应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与世界各国监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提高监管机构的国际协作能力。同时要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6月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原则和标准,大幅度进行监管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国际化,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监管要求。
2、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监督水平
内部控制是防范化解银行风险的根本,在目前操作风险突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