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

宣传动员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1

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

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那么,思想道德教育也就必然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社会成员实现思想道德影响的过程。历来的贤者都很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爱因斯坦也指出:“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性、有序化、高效化的德性和思想素养培养过程,是社会转型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核心途径。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基于较为封闭、单一的社会结构而建立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因而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性、同一性、程序性,培养出的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统一型人才。我们应当承认:“这种教育模式因其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道德教育之固有的主体性本质,以及忽视现代社会对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呼唤,而在解释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冲突面前日显苍白,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社会转型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尤为迫切的需要解决,否则会影响我们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正确认识,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顺利进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已是刻不容缓。
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应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为立足点,以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为基础,以具体的思想道德实践为手段,以完善和发展道德人格、培养自觉的道德主体为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全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必须坚持思想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
思想道德教育一度曾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和政治教育的代名词,学校德育注重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动不动则高呼理想的口号,却惟独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品质的培养,强调道德说教和道德灌输,压抑了人的主体性。这种现象在后来有了较明显的改观,道德教育中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浓,但是,以往的影响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思想道德教育要实现改革和创新,就要以人为本,使道德为人而存在真正成为人的道德。思想道德教育要把人当作道德主体来培养,塑造人的伦理精神,提升人的道德人格,促进人的德性发展。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注重人格培养,因为人格是为人的基本资格,拥有人格是立人之本。一个人应当懂得自尊、自重、自爱,对善恶、是非、真假等应能作出基本的价值选择,并以正确的价值观念规范自我,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人性。另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上,要反对单一的道德灌输,充分突出主体性。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道德说教和道德灌输这种倾向,在杜威看来“实质上是来自上面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显然,强制性的灌输无视主体的个性和自由,因而不能有效地促进主体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以单一不变的教育模式和体系来匡设不同的主体,应当承认一切价值体系都是在吐故纳新中求得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主体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抛弃旧观点,接受新观点的过程,要鼓励和指引主体主动质疑和批评,促进和发展他们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二、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必须坚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教育者。
教育者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推进者、道德观念的指导者、道德情感的灌溉者,也是受教育者个性的发掘者。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通常扮演着单一型、保守型、权威型、适应型的角色,这样一种角色与现代社会越来越显得不协调。社会改革的客观事实、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都期待着教育者角色的转换。
现代社会的教育者首先应当是个引领型角色,“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们知道他们所不知的东西;教育意味着当人们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教他们怎样做。”教育者不该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重复者,更应指导和支持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思想道德行为,激励和协助受教育者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感,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促使其发展成为独立、成熟的主体。第二、教育者应当是个对话型角色,不再像以往充当一个绝对不可冒犯的权威。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的。受教育者应当从被动状态中走出来,主动参与思想道德活动。第三、教育者应当是个创造型角色,而不再封闭、保守。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对教育者的期望值很高,他的言行举止被严格地限制,甚至连思想感情也被划在一个固定的社会模式中,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受到了压抑。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当不断发展自己的观点,提高思想道德推理与判断选择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道德价值观永远保持开放,在比较、判断、选择中不断创新、创造,到达更高的境界。第四、教育者应当是个示范型角色,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他是倍受关注的。教育者的个性、品德、人格无形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从教育者的品格和行为中学到的东西,有时比教育者所教的东西还要多还要深刻。所以,为师者要以身作则,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富有魅力的人格来感染受教育者,作一个好示范、好榜样。
三、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必须坚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性。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体现出层次性,要把握不同的对象和要求,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即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递升到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教育最后递升到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教育。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个递进的层次在依次增高的年龄阶段往往没能得以体现,这就造成思想道德教育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层次性不明确,把思想道德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当成了开端,这实质上是人为地改变思想品德形成的秩序。
思想道德教育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开展。儿童和少年的思想和情趣都较为单纯,此时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的训练,是很适宜的,能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在此基础上,依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再进一步的展开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教育。如果一个中青年缺乏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意识,认为这些层次太低,虽然他已有了足够的思维能力,他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追随者,因为他连最基本的道德水准都没达到。在这样的中青年身上,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也要得到保证,只有牢固的基础才有攀登的可能,切不可心烦气躁。
四、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必须坚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性。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知识的传授,把科学和技术理性视为唯一,以知识、学历为目标,一旦目标达成,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这致使思想道德教育摒弃了人文性,脱离了生活。生活是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全部生活就是生命展现的过程;道德在本质上源于人与人生活中的社会交往活动,所以道德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它引导人追求幸福和善,而这种追求过程正是人的生命充实和展现过程即生活。可见,道德与生活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使思想道德教育实现生活化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
思想道德教育要实现生活化首先强调思想道德教育要源于生活,直面现实生活。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其教育理论要深刻反映我国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和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针对人生的普遍问题和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需要,教人以解决人类精神困惑的智慧和技能,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与超越。思想道德教育要关注个体的精神生活,引导个体理解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引导个体视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当然,思想道德教育实现生活化的关键不仅在于思想道德教育源于生活,更在于思想道德教育要归于生活,也就是说思想道德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入生活,要培养主体的实践意识和能力,通过实践促使主体不断感受和领悟道德知识、价值观念,进而建构和重组意义体系。事实上,“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给个人做出道德决定的具体经验和道德推理技能的实践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否则,思想道德教育只剩下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概念。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教人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从为人处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注重个人修养,在生活实践中体悟人生、经验人生,实现思想道德情感体验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