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局长在中学工鼓足干劲增添措施 不断推动我县中学教育再上新台阶作会议上的

会议发言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1

县教育局长在中学工鼓足干劲增添措施 不断推动我县中学教育再上新台阶作会议上的

鼓足干劲增添措施不断推动我县中学教育再上新台阶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组织召开全县中学教育工作会,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出席会议,一起盘点过去一年来全县中学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武胜中学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共同描绘全县中学教育美好的明天,这充分说明了四大班子对中学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此,我代表全县教育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系统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教研室负责人同志客观分析了级高考质量,对迎考工作提出了很好建议。在此基础上,我结合省、市高中工作会议精神,就全县中学教育工作讲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
一、省、市高中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市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会于11月8日上午在市教育宾馆七楼会议室隆重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出席了会议。各县市(区)分管教育的副书记、副县长、教育局局长、分管副局长、教育股股长、教研室主任、高完中校长、职业中学(含民办教育机构、职专)校长参加了会议。会上,部长、副主任、副市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市教育局局长对过去一年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发展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我县中学、职专等六所学校进行了交流发言。市上对高中阶段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进行了表彰,我县综合评价居全市第二名,荣获二等奖;中学、中学、中学、职业中专均在会上受到了表彰。
部长在会上要求,各地各校必须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紧迫感;突出重点,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强化保障,努力开创高中教育发展新局面。副市长客观评价了我市高中教育工作,要求把握形势,牢牢抓住当前高中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全市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局长在讲话中回顾了过去一年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成绩和问题,提出了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对策和措施,要求做强做大普通高中,加快名校建设,积极争创各级示范性高中,采取措施,将农村高中办好,加强薄弱农村初中的建设,促进高中教育均衡发展。要扩大职教的办学规模,千方百计把“块头”做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协调发展。
会议要求我市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比全省提前两年),初中毕业升高中的比例要达85%以上。全市还要创建四所国家级示范高完中,四所省级示范高完中,我县的和分别纳入了创“国示”和“省示”高完中之列。
会上,市教育局副局长同志传达了今年4月中旬在县召开的省农村高中教育现场会精神。省教厅厅长对今后几年高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四点要求,即一是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多形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二是要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建立发展高中教育的多元体制,统筹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民办高中;三是要树立成本意识、效益理念,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并驾齐驱,提高高中办学效益、质量;四是各级政府要积极承担起发展高中教育的职责,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确保全省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省教厅副厅长总结了发展农村高中教育的作法和经验,即一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具体抓了“五个到位”:领导重视到位,政策落实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扶助措施到位,融资机制到位;二是科学规划布局,优化高中教育结构;三是创新发展思路,营造发展环境;四是发展优质高中,带动农村高中,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五是创新体制,实现高中办学多元化发展。
二、过去一年来我县中学教育工作回顾
(一)工作取得的成绩
1、教学质量稳步攀升。各学校进一步抓好了教学这个中心工作,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质量进一步有了提高。今年初中毕业会考,我县为不暴露优质生源,在严格评分标准的情况下,总平均分仍然连续第五次蝉连全市第一,七科文考人平分、及格率均遥遥领先第二名几十分。高考同样也得到了突破,在全省考生人数大幅增加、考试规模进一步扩大而全省招生人数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在全县相当部分优质生源外流的不利条件下,广大干部及教职工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协同作战,辛勤耕耘,高考取得了辉煌成绩。从纵向对比看,今年高考本科上线达1427人,比净增286人,增长比例达25.1%;比净增1021人,增长比例达251.5%。今年上重点线168人,比净增35人,增长比例达26.3%;比净增77人,增长比例达84.6%。全县上重点、本科、专科线共5070人,上线率98.83%,比去年净增1449人,增长比例达40%,以上几项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省、市平均增长速度。从横向对比看,以武胜中学为例,今年首次超过一中、中学,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居全市“省示”高完中第三位。
2、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按照布局调整规划,各学校切实抓好了学校自身发展,一般学校重点加强了校内规范化建设,重点学校切实抓好了规模的扩张,各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从初中学校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寄宿制教育发展较快,不少学校抓住机遇,切实解决学生上学路程远、行路不方便的困难。近年来,全县初中新增寄宿制学校13所;二是学校规范化建设得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校风校貌得到改变;三是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不断更新,现代化教学更为普遍。全县初中普及了计算机教学,绝大多数初中安装了远程教育地面接受装置。从高完中看,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园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不断扩大。,全县高完中及职专占地面积达到692.9亩,比净增123亩,增幅为21.6%;校舍面积达到23.6万平方米,比净增7.5万平方米,增幅为46.5%。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高招生6175人,初中毕业生升普通高中率58%,高中在校生15054人,平均办学规模为2150人;,普高招生6540人,初中毕业升普通高中率61%,高中在校生16966人,平均办学规模2430人;,普高招生7069人,初中毕业生升普通高率为66.3%,高中在校生19119人,平均办学规模2730人。三是办学档次不断提高。中学在成功创办为省级示范高完中后,继续加大发展速度,新建的近6000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青少年活动中心装修已基本完成,学生食堂也已投入使用,目前正在积极申请贷款办理征地手续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中学建成了新校区,一期工程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食堂、小卖部已完工投入使用,老校区的改造也基本完成,创省级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已验收达标,目前正积极进行省级示范高中验收准备工作;中学以80年校庆为契机,学校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中学、中学、中学已成功创建为市级示范高完中,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戴帽高中历史。条件的改善不仅缓解了高中招生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3、各种改革不断深化,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一是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由于教师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和政策上的鼓励,近年来,全县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在职培训,不断地增长了专业知识,全县学历达标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初中达到了94.4%,高中达到了42.8%。二是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教师比例更趋合理。我们每年都从小学中考调业务骨干到初中任教,从初中考调业务骨干到高中任教,从高校选聘优秀本科毕业生到各级中学任教,近年来还在外地招聘了优秀教师到高中任教,同时全县高中骨干教师流失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并出现了回流。三是教研活动效果显著,教师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各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体备课、结对子、教学视导、高初中联合教研、课题研究等办法,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骨干教师的数量有了较大提高。四是加大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校长的办学自主权不断得到加强,管理工作得到了强化,教职工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与按劳分配制更加落实,教职工的改革意识、竞争意识、生存意识、质量意识大大增强。
(二)工作的成功经验
1、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构筑了中学教育发展的平台。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中学教育的发展。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学校现场办公,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队慰问高三教师,了解教学及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解决学校实际困难;各乡镇党政加强了学校的周边环境治理;相关部门整体联动,协调统一,齐心协力,构筑了中学教育发展的平台。
2、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初中抓质量思路清晰,目标具体,措施到位。各教办下达目标准确,过程控制做了了心中有数,评价激励较为科学。一是狠抓了班级常规管理;二是月考核与奖惩挂钩,逗硬落实;三是全县实行了抽考,片区内统一阅卷和评价,细致到教师人头;四是常规教研活动扎实有效。高中重点抓好了毕业年级教学及管理,一是管理网络健全,教育局、各学校均成立了高三领导小组,形成了局高三领导小组→校高三领导小组→校高三年级组→校高三学科组的高三质量管理网络,层层落实责任;继续实行了毕业班工作月报制及每月定期召开研讨会制度;落实了领导定点联系高中学校、高中学校领导联系年级,及时协调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二是抓好高三教学工作的指导。局组织了“高中教学视导团”,对全县高中进行了视导,对毕业班通过随堂听课、听汇报、与师生座谈、查看相关资料等形式剖析学校的教学管理、常规教学、教育科研及教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研室组织了两次高三诊断性考试,及时提供高考信息、资料;根据高考改革发展新情况,重新制定了全县高考奖励方案,激发了高三教师工作热情。
3、各学校工作开展得细致高效。一是通进艰辛工作,各高完中、初中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楼及学生宿舍、实验设备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等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二是各校均坚持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原则,在严格目标管理、常规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上想了很多办法,健全了规章制度,管理上有了进一步创新。特别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