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局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典型材料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3/4/28

县教育局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典型材料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6所,县直属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7所,村小学33所,县直属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2所。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5205人,其中普通高中1220人,职业高中225人,初中4155人,小学8023人,幼儿1582人。全县有教职工1155人,其中在职专任教师1033人。近年来,县教育局始终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扎实开展好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宣传教育
1、加强对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成立了教育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听取各学校的做法和经验交流汇报,有重点的布置相关工作。二是组建了相对固定的宣讲团,广泛开展专题讲座。教育党委出面邀请县关工委成员和延安精神研究会成员5人作为学校延安精神宣讲团。同时,要求各学校成立了以小学思想品德课、社会课教师,初高中政治课、语文课和历史课教师为主体的3——5人宣讲团,责任到人,重点负责深入班级宣讲《中华精魂》、《窑洞春秋》、《革命故事》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参考材料》。三是认真做好教育系统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的发展工作。在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广泛发动,目前,教育系统已成立了“县延安精神研究会教育分会”,并成功召开了县延安精神研究会教育分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各学校和教育机关也成立了研究会小组,会员达121人。四是强化对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的管理。在年初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与其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并将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纳入一年一度的党风廉政建设、文明学校创建及学校德育工作综合考核评比,对开展载体活动情况和活动成效适时进行跟踪、督查。
2、积极构建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专栏、黑板报宣传延安精神的内容、弘扬延安精神的先进事迹、党方针政策和科学知识,努力推动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继续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延安精神大讨论活动。围绕“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对目前学校办学方向有何意义”、“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延安精神”和“学生学习生活中如何体现延安精神”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此增强各学校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积极推进延安精神阵地建设,持之以恒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确定图书馆、烈士陵园、臧金贵党员教育基地、工业园区建设、万亩葡萄种植示范基地等作为全县中小学生开展延安精神教育阵地的同时,各学校建立了固定的延安精神宣传专栏或德育展室,粘贴、悬挂延安精神放光芒画册,定期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四是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工作。按照关工联发〔〕1号文件要求,下发了文件、分发了学习教材,组织县关工委的老同志深入学校集中开展了两期宣讲,同时,各学校还以全校集会、班团(队)会、晨会等形式开展宣讲活动。
二、创新工作内容、拓宽活动领域
为了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进一步增强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把延安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中,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中,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拓宽活动领域,创造性地开展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工作。
1、坚持把延安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认真开展宣讲学习。一是继续在开展好《革命故事》、《窑洞春秋》、《中华精魂》三本书宣讲的同时,重点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参考材料》的宣讲。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三个注重:在小学注重抓习惯和引导,引导小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初中注重抓体验和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美德,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扬善弃恶的能力;在高中注重抓深化和发展内涵,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传统美德实践,通过组织演讲、辩论、社团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使之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是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加强延安精神的渗透学习。各学校在政治、语文、历史和地理等课程中进行延安精神的正面渗透,使延安精神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发挥延安精神的育人功能。同时各学校还充分挖掘体育、英语、美术、数学、理化等课程中大量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让课堂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三是在主题班会上认真组织学生参与“弘扬延安精神,争当优秀学生”学习讨论。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延安精神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理解,逐步使学生的能动意识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我快乐、我成长”。
2、坚持把延安精神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一是开展养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鼓励所有青少年学生勤俭节约,不比吃、不比穿,养成良好的生活、消费意识。同时在学校发起“弯弯腰”活动,清除垃圾、废纸,使校园环境保持整洁。二是开展帮扶、助残、献爱心等活动,树立师生良好情感。深入当地敬老院慰问帮助孤寡老人,与社区残疾人结对帮扶,城区学校与山区学校进行“手拉手”结对活动,动员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加“献爱心”和“寒窗助学”活动等,培养团结互助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开展“崇敬英烈,奋发上进”活动。利用每年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组织城区青少年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并利用扫墓的时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青少年学生立志成才,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四是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勤俭节约意识。紧紧围绕“建好一个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困难学生”开展工作,努力从养猪、种菜等方面开展勤工俭学,在不断地改善学校环境,降低学生生活成本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磨练意志,增强体质及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五是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全县各学校每学期都多次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排球、拔河等比赛,在重大节日,如“元旦”、“五四”、“六一”、“七一”等都组织、诗文朗诵、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六是认真组织“我是90后”读书活动。今年共下发教材266本,评选征文200余篇,评选推荐优秀文章11篇。七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拓展德育教育载体。以德育课“五个一”征集活动、“三生”教育百项体验行动、中小学德育优秀案例推荐活动为载体,落实德育工作。年内共向上级推荐德育征文10余篇,案例250多篇,开展三生教育百项体验行动160多项。
3、坚持把延安精神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中,认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一是认真组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教师法》、《新义务教育法》、《中小学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楚雄州教职工七条禁令》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牢固树立教育为本,依法办学的思想。二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以延安精神为动力,深入开展了“树良好师风、争当育人标兵;树立良好学风,争当学习标兵;树立良好作风,争当服务标兵”的“三树立三争当”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真正用“心”爱护学生,用“智”教化学生,用“行”引导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力争做到教学育人做楷模、服务发展当先锋。三是围绕“强师”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采取走出去跟班学,请进来专题讲、本土研的办法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着力打造出一批学科骨干。1月至今共选派校长、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700余人次参与各类名校名师培训,其中参与上海方略集团千所示范性建设工程学校培训300余人次,参与省教育厅组织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150余人次,参与名校组织的校长、书记、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研修培训200余人次。
4、坚持把延安精神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中,认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结合今年的“两基”迎国检工作,全县中小学充分利用假期认真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一是加强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建设。各学校在加强学校卫生常规管理、保持校园整洁的基础上,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种树、种菜,绿化、美化校园,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和墙壁文化,创建激情励志、哲理图文、安全教育等模块文化。通过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丰富的板报、规范的标牌、具有特色的文化长廊、富有文化气息的字画、优美的自然环境体现了学校育人理念、办学特色和行为准则。三是积极创建优良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全县各学校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培育和弘扬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并通过校训、校徽、校歌、校旗、校报、校刊、校园网、文化长廊、展板、标语、宣传牌等物质载体体现出来,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外显为学校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师生精神风貌。四是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全县各学校根据贯彻“减负”精神和推进学校“五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进一步建立学校行政管理、德育管理、校园管理、教学管理、教研管理、考试评价、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学校管理体系,明确学校各处室工作职责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细化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教学常规、考试工作、体卫艺等工作操作规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学生行为、教师考评和奖惩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健全实验室管理、图书室管理、食堂管理、卫生管理、学校绿化美化、“三操一活动”(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课外文体活动)、校园广播等方面的规章,建立监督检查激励机制,狠抓各项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使学校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保障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营造了安全、有序、和谐、文明的教育环境。五是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民主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