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局领导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大会上的表态发言

会议发言范文 发布时间:2012/7/27

市交通局领导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大会上的表态发言第2页

境压力,征地拆迁成本愈来愈高、难度愈来愈大,环境保护给交通工程建设带来的压力有增无减。第三是资金制约。绝大多数交通建设项目都需要地方进行资金配套,而我市地方交通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筹资手段匮乏。作为交通建设的唯一融资平台—金通公司,仅靠设站收费还贷,无论其规模实力,还是融资能力,都不足以担当交通建设大任,目前资金链条濒临断裂。市级财政投入受总量限制,支撑保障不强,与交通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同时,由于市区事权不够明晰,土地出让受益主体分散,市级统筹缺乏调控手段,外地那种统筹集中国土资金、统一安排资金调度、统一实施项目建设的好做法也难以在我市有效实施。资金已经成为制约交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破解筹资难题,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门的当务之急。
三、加快我市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总体目标
以胡锦涛总书记“把建设得更加美好”和省委梁保华书记“把建设得更美、更精、更适宜人居和创业”的殷切期望为动力,以中心城市建设“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为目标,以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线,着力构建“12345”现代化大交通格局。“1”即力争3年内打造一个以港为龙头的亿吨大港;“2”即加快构筑完善包括“一纵二横”铁路大通道和“一纵二横”高速公路大通道在内的两个交通主骨架;“3”即加快建设形成城市公路外环、城市航道外环和城市轻轨外环三个外环线;“4”即构建包括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干线航道和城乡公交在内的四个交通运输网;“5”即建好包括大桥连接线、铁路连接线、港口连接线、机场连接线和园区连接线在内的五个连接线。
(二)基本思路
1、落实“三个服务”。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努力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高效农业先行区”的发展目标,自觉加快交通发展,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规模化程度,扩大有效供给,为经济社会全局的发展增创新优势、提供新动力、拓展新领域,形成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形成经济社会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二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要求,高效优质地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致力于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改善农村投资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三是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工程,大力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便捷度、舒适度,不断增加公共交通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出行满意。
2、推进“三个一体化”。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即在保持公路活力、提高公路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突出加快水运、铁路、航空的发展,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内部不同等级设施之间的比例结构;二是城乡交通发展一体化,即强化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的衔接,重点加强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组织管理,提高农村交通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区域交通发展一体化,即加快推进区域内的交通运输一体化,分类指导四市二区的交通发展。
3、实现“三个有机衔接”。一是注重各种交通网络的衔接和协调,以整体效益更大、比例结构更优的目标,对各种交通网络进行整合。二是注重境内外交通通道、走廊的衔接和协调,紧贴我市城镇体系和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由多种运输方式有机构成的选择更自由、运行更可靠的大通道和大走廊。三是注重枢纽的衔接和协调,以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为目标,突出加强交通运输枢纽的整合,引导各种运输场站共建共享和加强连接性设施建设。

四、推动我市交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举措

对于交通而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既是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凸现期。针对当前交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实施“12345”工程为抓手,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攻方向,统筹兼顾,好中求快,努力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一)解放思想促发展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交通部门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清醒地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发展的趋势和特征、自身的定位和作为,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不为目前的小富而停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创新有为,克难攻坚,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解放思想,关键是转变观念,服务发展。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出发,当前我们交通系统思想解放的重点是要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充分认识交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当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助推器”。二是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加快交通发展的新要求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求优,迅速兴起新一轮交通建设的高潮。三是深化对交通运输本质属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大力发展现代交通业,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有力提升交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科学规划图发展
按照构建“12345”现代化大交通格局的发展战略,以前瞻性的思维切实加强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制订我市大交通发展规划。一是精心谋划、确保水准。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和知名专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发展成果,结合市情特点、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未来走势,从战略高度谋划未来交通的发展取向,研究编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公路、港口、航道、公交、枢纽和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二是注重衔接、确保科学。按照优化、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积极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趋势,加强综合规划和统筹,加快资源整合,推行先进管理,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大力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区域交通发展一体化,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运行高效、安全环保的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注重综合运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沟通衔接、各交通专项规划之间的对接协调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协调衔接,确保综合运输规划与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和协调统一。三是严格执行、确保权威。严格按规划推进各类项目建设,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杜绝朝令夕改、事随人变现象。
(三)创新思路求发展
坚持通过创新,进一步激发交通行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一是创新管理机制。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发展的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紧密结合我市交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加紧构建“公铁水空”齐抓共管的“大交通”管理体制架构,加速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和整合,加快形成“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宜铁则铁、宜空则空”的优化发展格局,尽早建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二是创新融资机制。针对我市交通长期负债经营、债台高筑,而现有融资平台实力有限、难当重任的实际,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努力争取扩大财政性资金来源、充分发掘交通存量资产的效能,充分利用交通投资对土地增值的提升效益,建立交通投资主体,搭建融资平台,扩大筹资渠道,探索应用新的融资工具,尽快形成“政府决策、平台承贷、相互担保、财政兜底”的大融资平台,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地方配套资金来源问题。同时,健全交通资金监管制度和约束机制,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三是转变交通发展方式。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在交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按照建设环保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约土地、岸线、能源、建筑材料,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正确处理好交通建设、运营、管理与资源节约、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交通发展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走出一条交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改善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四)统筹兼顾谋发展。
交通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要统筹协调好“四个关系”。一是统筹协调好加快交通发展与服务地方发展的关系。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加快发展紧贴产业特点、便捷高效可靠的现代物流服务,大幅降低物流成本,着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同时,加快沿江重点港口发展,全面提升港口整体竞争力,进一步突出港口作为综合运输体系枢纽和国家战略性资源的地位,通过交通设施的完善,进一步放大沿江的区位发展优势。二是统筹协调好公路交通和水运交通发展的关系。在继续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坚持水陆并举的方针,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我市航道成网、港口众多的天然优势,启动建设“四纵四横”干线航道网规划项目,努力形成以港为龙头的沿江港口群,合理安排主城区和所辖市区内河港口布局,整合港口资源,协调公用码头和专用码头建设。三是统筹协调好地区间交通发展的关系。注意保护好、引导好各地发展交通的热情,同时注重规划控制,分类指导,防止个别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协调发展,合作共赢”为宗旨,建立区域交通紧密合作机制,积极整合交通资源,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四是统筹协调好交通建设和行业管理的关系。坚持建管并重的方针,在继续优质高效地推进交通建设的同时,全面强化行业管理,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强运输组织协调,优化车船运力结构,努力挖掘运输潜力,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能力,尽可能多增运力。同时,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设施,不断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为城乡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和可靠的运输保障。
(五)以人为本抓发展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交通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务实、廉洁高效的交通队伍。面对交通发展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