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思品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4

谈谈思品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第2页

如果课前预定越多,那么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就越窄。因此,在教案设计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用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填补,让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做法: (1)多花些功夫,多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在设计预案时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为这些可能反映留出相应的时空。课前多去了解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的话题,然后把学生的需求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进行重组教材,以适应学生。提到这一点,我对上学期听的一堂课《我们这样生活》记忆犹新,执教老师在上这堂课的时候,就是抓住了一个关键的点:把现代生活与远古生活进行比较,突出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至于从哪几方面来比较,执教老师并没有强行规定,而留出了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根据学生所提出的话题,再总结出无论是吃、穿、住、行、玩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课上的挺成功,我想他的成功就在于没有用死框框把学生框死,而是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填补。 (2)让设计简单些,让空白多一些。如果参照教学参考书,我们的教案可以写很多,而课堂就会成为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学生的想法和感悟就在这条流水线中随波逐流,一朵朵智慧的火花,一次次闪现的灵感就在这里被熄灭。所以,在设计预案时不必满满当当,而应少一些多余环节,多留出点空白区域,让学生有主动参与、发表意见的空间和机会,把教案设计改为学案设计。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一开头提到的那堂课,如果我不是把教案设计得那么满满当当,有足够的空白区域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话,那么那个孩子的眼泪将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填补,也许就是这一滴眼泪可以让其他许多同学都为之感动,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课中,留点空间给学生——邂逅不曾预设的精彩。 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学生是怎么了,一二年级时回答问题还算积极,怎么年级越高越“懒”了。的确,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少。真的是年龄越大变得越懒了吗?不是的,据我调查了解,高年级学生不爱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怕答错,被老师和同学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考虑问题也日渐成熟。因此,他们不愿轻易“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老师总是偏爱那些回答正确的同学,而冷落那些答案错误或有偏差的学生。因为学生的一个意外问题会打断教师原本流畅的教学顺序,导致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是公开课,有可能还会使教师因某个学生的突发性问题而感到尴尬…… 新课程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所以我们也应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来我教得怎样,教案展示得怎样,任务完成得怎样,转到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样,他们需要什么,从而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特别是要勇敢地面对课堂突发问题,让课堂生成也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也许这样,我们还能邂逅许多不曾预设的精彩呢。 1、创设民主氛围,让课堂成为“出错”的地方。 我们的课堂时常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应付考试为目标。课堂上师生对垒,气氛压抑紧张,教学活动单调枯燥,了无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受到压抑,学生的质疑求异受到限制。新课标的出台为解决这种问题提供了方向。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不再畏惧教师那严肃,冷峻的目光,不忘初心那冷淡、讥讽的批评。这正印证了有位教育家所说的话:要把课堂作为学生“出错”的地方。 (1)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在课外每个学生都很活跃,互相交流、谈天。由此可见,他们也有交流的欲望。所以,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多进行些对话、互动,即使完不成预期的任务也无妨,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课堂内容变单调为丰富了,变枯燥为愉悦了,学生也能在参与过程中有发现、有思考、有想象。 我记得我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执教一个有关于“任性”的话题,其中的主人公名叫贝贝。同学在讨论时想出了许多帮助贝贝改掉“驴脾气”的办法,忽然从教室某处传来一位学生的自言自语:“这些方法可千万别让我爸爸知道,声音虽小,可老师还是听到了,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对他怒目而视,而是亲切地问他:“你为什么这样想?告诉我行吗?”学生回答道:如果让爸爸知道的话,下次我就不能达到目的了,老师又问其他同学,你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四下传来“一样”、“不同意”的声音,有的孩子已经在座位上开始争辨了,显然,再按照原先的思路上下去是行不通的了,于是,这位老师随机应变,提议就以这话题开个“辨证会”,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右边为黄队,不同意的教师坐左边为白队。同学们都很兴奋,甚至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几个同学了跃跃欲试,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在白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强烈攻势下,黄队终于坚持不住,一个个逐渐能移到了白队,虽然在这节课中,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可是通过这场辩论会,孩子们自然而然明白了该怎么做,这不是更好吗? (2)给学生质疑的权力。教师不是权威,教材不是标准,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挑战,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即使错了,偏了,也要赞扬其勇敢。如果是有价值的问题,更应给予肯定,并作为一种新的资源,进行探讨,研究。 2、注重课堂生成,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程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当我们在调查和了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时,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回答。 我希望:①给我更多的学习空间; ②让我说我想说的话; ③给我表现、展示才能的机会; ④让我在玩中学习; ⑤愿老师能像朋友一样和我相处,交谈! ……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多变的课堂情境中,会有许多料想不到的情景出现。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1)即时剪裁: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有着不可预设的偶然性和可能性出现,学生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灵活处理,即时剪裁原来预设的环节,把新生成的资源作为一种教育内容。当然这种资源可能是反面的,要教师进行引导,从而促进品德的内化。 如: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堂课的案例《盼盼迟到了》,执教者通过对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了解,把握了孩子最迫切的需要,不是缺乏惜时的道德认识,而是缺少如何去做的道德行为指导,因此,教师将目标仅定为指导孩子学会安排一日事务,学会料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简单事情,引导孩子培养守时、惜时,做事认真的生活态度。当课进行到穿衣比赛时,陆续有学生穿好衣服走向台前,此时,李月雯也穿好了衣服,当她走向台前时,忽然发现旁边的谢宇怎么也扣不好拉链,她便主动帮他扣起来,看到这情景,老师轻击了两下手掌对其他同学说:“你们看她!”当他们俩在大家关注下穿好衣服走到台前时,老师问:你们觉得谁是这场比赛的第一名?生异口同声回答:李月雯,师又问:有那么多同学在她之前走上台,为什么第一名要给她呢?有的学生说:“其实她是早穿好了,她是因为帮助谢宇才落后的”。有的说:“她自己把衣服穿好后,宁愿不得第一名也要帮助别人,所以第一名应给她”;也有的说,有句话叫“友谊第 一、比赛第二”,她主动帮助别人,就是友谊第一。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那时剪裁了原来预设的某些内容,而捕捉到了“李月雯放弃优异的比赛成绩主动帮助谢宇”这一生成的新资源,并利用弹性空间给学生讨论“谁才是第一名?”从而生成新目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同学们应互相帮助,当然,我们关注“生成性教育资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的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如果不 进行价值引导,他们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好毫无价值可言。 如果刚才的案例中,教师不去引导大家讨论“为什么第一名该给她?”那么能有多少孩子会关注李月雯,那颗金子般的心,又有多少孩子会意识到淡名利,情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真谛?所以,我们不仅更关注生成,还要进行价值引导。 (2)灵活变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顺序,不必生搬硬套地按原计划进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如我在执教《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时,因为里面的特产比较多,我请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的资料,他们也特别卖劲,把萧山的特产名都收罗来了,但是在介绍这个特产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资料,我在备课时,根本无法预料他们会介绍哪个特产,所以,我就做了充分准备,他们讲到哪我跟到哪,随时调整我自己的教学顺序,这样既把这些特产介绍清楚了,也满足了学生的兴趣。 (三)课后,留点空间给学生——把评价的主权交给学生 过去的评价总是以一纸定优合,其实在思品课中这种评价是不合理的。有些学生试卷上答得很标准,可实际行为上却并非如此。因为他们早已揣测出出卷人的意图,填上了标准答案,而实际上却存在着言行不一的毛病。 新课程标准建议评价要多元化,学生可以自己评价自己,也可以相互评价,这样更能体现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学生参与了自我评价,不仅可以提高评价者的主体地位,也能使评价者在参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这种主体参与的评价,可以是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也可以是对思品课中的要求的思想道德进行评价。 1、孰是孰非,“法庭”还你公平。 我觉得同学们不仅要对自己掌握的知识,道德品质进行评价,对平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关于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事情也可以进行评价,以前这些事情都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