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问题课题报告

模版范例范文 发布时间:2010/9/7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问题课题报告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问题课题报告
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长期以来,他们为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稳定,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特别是政治地位、经济待遇、教育培训、养老就医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根本任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根本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重点之一就是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不断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这首先就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良好、作风优良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只有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各项待遇抓落实,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才能大大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营造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村级组织就能在班子的带领下,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搞好自身建设,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农村不稳,农业不强,农民不富,就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当前,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民增收致富。如何实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稳定农村基层组织领头雁。农村基层干部在一线直接参与三农工作,是农村最为活跃的人力因素之一。只有妥善解决了他们的待遇保障问题,才真正牵住了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让村干部吃下定心丸,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
3、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是激发广大基层干部竞争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激励保障问题,找准了村干部选拨、管理的切入点,直接提高村干部职位的吸引力,一些农村能人更有兴趣参与到村干部职位的竞争之中,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村干部的优化组合和强强联手,切实改善村干部源头不活、进口不宽、内力不足的状况。特别是保障机制的建立,又将促进配套的村干部目标责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奖励激励机制等长效机制的尽快建立健全,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各项有效制度奠定基础。
二、竹山县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保障机制的主要作法和基本经验
竹山县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激励保障问题,从开始,就在全县推行了以岗位培训合格证、工作绩效卡、定额补贴卡、养老保险卡、医疗优惠卡为主要内容的一证四卡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极大的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去年以来,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以完善村干部一证四卡管理制度为基础,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使全县村干部队伍达到了素质有保证、工作有作为、奉献有奖励、在岗有工资、退休有保障的目标。
(一)主要作法
1、抓教育培训,让其素质有保证。积极改进村级干部培训形式,认真落实分级培训责任制,由县委党校直接培训村主职干部,乡镇党委负责培训其他村组干部。变过去三年轮训一次、交费培训为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培训、一律免交培训费。采取坐下来学、走出去学、请进来学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培训方式,既学政策、法规又学文化、技术,增强村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去年以来,先后分三批9个班次,在县委党校举办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班,全县254名村(居)书记和490名村(居)主任、文书参加了集中培训。组织、宣传、党校、民政、农办、农业、经管、扶贫、交通、建设、水务、供电、计生等十几个县直部门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分别讲授了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村民自治、十星级文明创建、沼气能源建设、农村财务管理、通村水泥路建设、农村建房规划、安全饮水、计生政策等知识,提高了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2、抓绩效考核,让其工作有作为。参照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在全县推行了村干部工作绩效年度考核和任期目标综合考核制度。在考核对象上,以村书记、主任、文书为主要对象,突出岗位职责考核。在考核内容上,按照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党的建设分别占4:3:3的比例,因村确定具体考核指标,突出村级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党风廉政建设、惠农政策落实、产业项目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等工作重点。在考核方式上,实行自查自评、组织考核和群众测评相结合,推行村干部任期目标公开承诺制、年度述职评议制和考核结果公示制,广泛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与村干部的经济、政治待遇和使用挂钩,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按照党内法规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给予免职或依法罢免。
3、抓经济待遇,让其在岗有工资。坚持对村主职干部实行定额补贴制度,年补贴由基础津贴、职务津贴、工龄津贴、学历津贴和绩效津贴五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津贴根据本村人口总数确定,每年不少于1000元;职务津贴按照村书记每年1000元、村主任900元、村文书800元的标准核发;工龄津贴依据连续任职年限计算,每任职一年加12元;学历津贴按照中专(含高中)每年30元、专科每年60元、本科以上每年120元的标准计算;绩效津贴按照1000--元的标准,根据工作绩效考核情况确定金额。村干部定额补贴主要从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由乡镇党委、政府统筹发放。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可以适当补充村干部补贴开支。参照国家公务员工资发放办法,全面推行村干部定额补贴按月发放,即绩效津贴以外的固定部分,在银行(信用社)按人开户建帐,村干部持卡按月到银行(信用社)领取。村干部的绩效津贴,与年度绩效考评挂钩,实行年终一次性现金发放到人。同时鼓励村干部兼任治安联防中心户长和天保工程护林员,增加工资收入。为鼓励村干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乡镇党委按照经济效益5--10%的比例给予村干部奖励。
4、抓养老保险,让其退休有保障。从开始,坚持在县人寿保险公司为村主职干部办理养老保险(鸿寿年金分红型保险),每人每年500元,实行期交总额5000元,投保资金由各乡镇党委从转移支付资金中统一列支。村干部连续任主职干部6年以上方可享受养老保险补助,年满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和分红。村干部因年龄、身体原因退职或正常原因落选,未达到交费总额或任职年限的,养老保险单移交本人续保,本人不愿续保的由乡镇党委收回。因工作考核不称职、违法违纪等原因离职的,养老保险单由乡镇党委收回,本人不得享受。在此基础上,从开始,由县财政纳入预算、统一列支14万元专项经费,每年为全县所有行政村(居、社区)750多名主职干部办理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干部在岗时给予投保,不在岗时不投保,当年投保当年享受,以减轻村干部工作风险和遭受意外伤害带来的经济负担。
5、抓评选表彰,让其奉献有奖励。县委坚持每年公开表彰奖励一批贡献突出的村干部,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甘于奉献、争创业绩的先进事迹,树立一批村干部的先进典型,真正做到干部不分大小,有能力者就要受到尊重,有贡献者就要得到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村干部社会地位。
(二)基本经验
1、激励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坚持政治上关心爱护。激励和重视农村基层干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当作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基层干部,工作上紧紧依靠基层干部,感情上牢牢贴近基层干部,从而确保党的各项任务在农村的顺利完成。对那些清正廉洁、工作努力,为农村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干部,要树立典型,充分肯定成绩,大力宣传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先进事迹,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2、激励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突出实践性和灵活性,坚持专题培训、基地培训和外派培训相结合,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使干部掌握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依法办事等工作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放在积极主动地为农民排忧解难上。借先进性教育活动契机,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正确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加强与农村基层干部的对话沟通,改变压担子、交任务多,交心谈心少、批评埋怨多,体谅支持少的现象,经常走进农村,到他们中间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用实际行动帮助农村基层干部振奋精神、安心工作。
3、激励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建立健全激励保障配套机制。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激励保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探索建立健全以保障机制为核心的涵盖考核评价、竞争选入、合理退出等多项内容的农村基层干部科学管理制度体系。用利益机制来吸引干部、选拔干部、约束干部、激励干部、淘汰干部。在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建立完善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奖励激励等配套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机制的能动作用,实现农村基层干部权力与责任对等,利益与业绩挂钩,优胜劣汰与新陈代谢相协调。
4、激励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坚持让群众满意和认同这个标准。做到让群众满意是先进性教育活动之所以成功的基本经验,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保障上,也必须坚持这个标准。激励保障机制的出台,必须充分征求农村群众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