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两优一高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模版范例范文 发布时间:2010/9/6

大力发展两优一高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几年来,我们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攻点来抓,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产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强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拉动了农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在强化基地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靠基地推动产业化升级
我们县委、县政府坚持从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入手,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的要求,[那一世范文网m.nayishi.com文章-http://m.nayishi.com找范文,到那一世范文网m.nayishi.com]不断打造比较优势,夯实产业化经营基础。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实施规模化经营。我们紧紧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大力培育了以玉米、大豆、油豆角、肉羊为主的四大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县特色的产业精干、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优势主导产业群体。重点建设了三大基地,即优质粮生产基地,围绕格林公司3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发展高淀粉、高赖氨酸玉米70万亩;围绕浸油厂大豆浸出油项目,发展高油大豆65万亩。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肉羊产业。目前已发展肉羊25万只,力争到使肉羊饲养总量达到100万只。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发展了油豆角、马铃薯、葵花、亚麻等特色产业。二是优化基地布局,实施区域化开发。在基地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发展名牌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东部乡镇重点发展玉米、大豆两大优质粮食作物,西部乡镇重点发展肉羊产业,中部乡镇重点发展以油豆角为主的特色产品。在品种布局上,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划要求,重点加大了专业村屯建设,全县已培育各类种养专业户3800户、专业村35个、专业乡4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块状产业开发新格局。三是提升发展质量,实施标准化生产。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把标准化注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抓源头制定生产标准,抓培训落实操作规程,抓检测严格市场准入,抓管理严禁高毒高残留及有毒农资使用,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规范化,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我们全面加大了设施工程、示范工程、素质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规范种养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含量。
二、在壮大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努力延长产业链条,靠龙头拉动产业化升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力量,龙头企业发展状况决定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速度、推进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千方百计大上龙头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一是借助外力引进一批。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以资源招客商,以产业引项目,以存量换增量,抢抓机遇,主动跟进,引进机制,注入资本,借助外力引进了一批玉米、马铃薯、肉羊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启动内力扶持一批。一方面,对因多种原因停产但产品前景看好以及目前经营状况较差的加工企业,按照改中搞活、改中搞强、改中搞优的原则,打破行业、所有制、地域界限,通过企业重组并构、兼并等途径,组建龙头。重点改造了新威大鹅屠宰有限公司,使企业的加工规模由原来的60万只增加到100万只。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城镇个体经商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服务等措施,聚合本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一批民营企业。三是投资联合挂靠一批。引导企业主动出击,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投资联合,甘当他们的生产基地,第一车间,挂靠龙头。目前,全县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户,特别是引进和建设了格林公司3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幸福麻绒有限公司1万锭亚麻纺纱项目、哈市金牛公司10万只肉羊加工项目等几个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龙头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壮大,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素质。
三、在活化产品流通上下功夫,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靠市场牵动产业化升级
市场是产业化经营的网络终端,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最终效益。因此,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积极研究市场动态,拓宽市场领域,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一是构建稳定的利益机制,对接市场。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的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好企业和农户的利益。二是加强市场载体建设,培育市场。初步构建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骨架,集贸市场为支撑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形成了连接产销、功能完善、内外通达、成龙配套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三是创新营销方式,抢占市场。坚持立足搞活本地市场,积极抢占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企业到外埠建立农产品专销店、连锁店、配送中心,有效提高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积极打造和培育名牌产品,走品牌开发开拓市场的道路,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五是发展中介组织,打进市场。本着因势利导、规范行为、统一管理的要求,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不断扩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我县各类农民中介组织已发展到135个,经纪人多人,有效活跃了农村经济。
四、在健全服务体系上下功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靠机制保障产业化升级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不断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努力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了完善的领导责任机制。进一步健全了领导组织,落实了工作职责,形成了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机制、一个目标的产业化管理格局。二是建立了完善的政策导向机制。按照扶优、扶强、扶壮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落实了资金投入、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及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出口等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调动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了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群众筹点、银行贷点、向上要点、专向请点、社会集点、外部引点、财政投点等办法,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特别是在不改变资金使用范围的前提下,将各项资金集中投放、捆绑使用,切实保障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建立了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把龙头企业上了多少,基地规模扩大多少,招商引资引进多少,农民收入增加多少,作为评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实行重奖重罚,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几年来,我们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攻点来抓,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产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强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拉动了农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在强化基地建设上下功夫,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靠基地推动产业化升级
我们县委、县政府坚持从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入手,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的要求,不断打造比较优势,夯实产业化经营基础。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实施规模化经营。我们紧紧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大力培育了以玉米、大豆、油豆角、肉羊为主的四大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县特色的产业精干、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优势主导产业群体。重点建设了三大基地,即优质粮生产基地,围绕格林公司3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发展高淀粉、高赖氨酸玉米70万亩;围绕浸油厂大豆浸出油项目,发展高油大豆65万亩。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肉羊产业。目前已发展肉羊25万只,力争到使肉羊饲养总量达到100万只。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发展了油豆角、马铃薯、葵花、亚麻等特色产业。二是优化基地布局,实施区域化开发。在基地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发展名牌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东部乡镇重点发展玉米、大豆两大优质粮食作物,西部乡镇重点发展肉羊产业,中部乡镇重点发展以油豆角为主的特色产品。在品种布局上,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划要求,重点加大了专业村屯建设,全县已培育各类种养专业户3800户、专业村35个、专业乡4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块状产业开发新格局。三是提升发展质量,实施标准化生产。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把标准化注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抓源头制定生产标准,抓培训落实操作规程,抓检测严格市场准入,抓管理严禁高毒高残留及有毒农资使用,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规范化,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我们全面加大了设施工程、示范工程、素质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规范种养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含量。
二、在壮大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努力延长产业链条,靠龙头拉动产业化升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力量,龙头企业发展状况决定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速度、推进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千方百计大上龙头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一是借助外力引进一批。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以资源招客商,以产业引项目,以存量换增量,抢抓机遇,主动跟进,引进机制,注入资本,借助外力引进了一批玉米、马铃薯、肉羊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启动内力扶持一批。一方面,对因多种原因停产但产品前景看好以及目前经营状况较差的加工企业,按照改中搞活、改中搞强、改中搞优的原则,打破行业、所有制、地域界限,通过企业重组并构、兼并等途径,组建龙头。重点改造了新威大鹅屠宰有限公司,使企业的加工规模由原来的60万只增加到100万只。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城镇个体经商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服务等措施,聚合本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一批民营企业。三是投资联合挂靠一批。引导企业主动出击,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投资联合,甘当他们的生产基地,第一车间,挂靠龙头。目前,全县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户,特别是引进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