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111)

作文素材范文 发布时间:2011/11/13

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111)


、隐字联
所谓“隐字联”,顾名思义,就是把联中的关键字隐去,把成语典故、古人名句、俚言俗语融入联中。既含而不露,又使人一目了然,在对联的众多形式中自成一格。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名庸医叫“吉生”,因其医术平庸,贻误了不少病患者。于是,有人撰写了一联:“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此联活化“逢凶化吉”、“起死回生”两个成语,反其意而用之,而且隐嵌庸医“吉生”之名,一来说明此种医生不足挂齿留名,二来让人一看:“吉”、“生”的希望没有了,剩下的只有“凶”、“死”了。嘲讽之辛辣,可谓入木三分。
清代内阁中书王文清为一百岁老翁题写一联:“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独逢”。虽为集句,实为佳构。上联出自汉乐府《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下联出自俚语俗话“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联语明明是题百岁老人的,却偏偏巧妙地隐去了最关键的“百”字,实为妙手天成。
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地方官牛稔文之子娶妻,《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书赠了“绣阁团圆同望月,香闺静好对弹琴”一联。上联暗用“牛郎织女”的故事,下联隐嵌“对牛弹琴”的成语。此联妙就妙在贺牛氏婚喜,上下联均说“牛”,但联语字面却无牛,耐人寻味。这幅对联被后人推为最早的贺婚联。
现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的北京广安门外白云观华室,悬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咬定一两句,终身得力;栽成六七竿,四壁皆清”的对联。此联上联写读经书,而隐去了“书”字,下联谈栽青竹,却不出现“竹”字。由于切合了白云观道家特有的清净幽阔的环境,游览至此的人读后无不心领神会。对联用语通畅明了、举重若轻,实乃大家手笔。
清王朝宗室双富,别号“士卿”,是个贪赃腐败的小人。他任职时,敲骨吸髓,盘剥百姓。有人赠一副“士为知己,卿本佳人”的对联给他。此联巧用集句隐字法,上联用《战国策》中的“士为知己者死”句,而隐去了“死”,下联取自《北史》中的“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句,而隐去了“作贼”。对联表面上赞扬双富,实则骂他戕害百姓,死期临头。
50年代,香港著名女影星莫愁因情自杀,诗人易君左赠“与尔同销万古,问君能有几多?”一联相挽。挽联上联节自李白《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下联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上下联中的“愁”字隐去,意在悼“愁”而不言愁,以此悼念这位不幸的多情女子,实为匠心独运。

、无意妙对成佳联
古时候,有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对。一天晚上,浓云盖月,伸手不见五指。他随口吟道:“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这时,恰好隔壁的穷秀才来借东西,推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主人听明来意,便让他对出下联,方肯借给他。秀才想了想,一拍脑门说:“刚才我进门时所说的不正是下联吗?”主人一听,正是佳对,于是高兴地把东西借给了秀才。
又有一则故事是说,古时有个姓解的解元,一日外出归家,又热又渴,忙招呼侍女倒茶。侍女送来茶水后,随口吟出:“一杯香茶,解解解解元之渴。”解元一听,竟忘了口渴,连称:“妙句,妙句啊。”一字四叠,前两个“解”为“解渴”之“解”,第三个“解”为姓“解”之“解”,第四个“解”为“解元”之“解”。解元忙录下此联向京城诸生求对,过了很久都无人能对,成为“绝对”。
京城里有一姓乐的乐师,一日回家,不见夫人只闻清唱之声,于是呼她至前,责备说:“家事不理,为何唱歌?”夫人笑答:“两支清曲,乐乐乐乐师之心。”此联正好对上了那个上联,“绝对”方才不绝。

、鞋的启示
《世说新语》载:东晋有两个文人,一个叫祖士少,喜欢聚集财宝,一个叫阮遥集,喜欢收藏木屐。两种嗜好都是一种负担,但没人能分出他俩的高低来。一次,有人到祖士少家去,正好看见他在把玩财宝。祖士少见客人来了,急忙将装财宝的匣子藏在身后,显得很慌张。又有人到阮遥集家去,看见他正吹着火给木屐打蜡上光,还感叹道:“不知道一辈子能穿几双木屐?”说话时神态悠闲,坦然自若。人们通过他俩对待嗜好的态度不同,评价阮高祖低。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满江红》中引用了这典故,感叹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
一生能穿几双鞋?这是一个浅显的生活问题,也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
即使人活上百岁,一年穿一双鞋,一生也不过穿一百双。但有人就是不明白这道理。譬如菲利宾前总统马科斯夫人用丈夫巧取豪夺来的国脂民膏,疯狂购买世界各地名鞋达三千多双,据说有双巴黎生产的镶嵌珍珠黄金的皮鞋价值竟抵一辆豪华轿车。马科斯终因暴政、巨贪激起政变,成为流亡总统,客死夏威夷。马科斯夫人的名鞋也成为笑柄、罪证,落得被展览、拍卖的可耻下场。

、想想霍金的三个指头
尽管事先很花了些气力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但对他来华演讲那高深莫测的“膜的新奇世界”,对他的十维空间的描述,还是听得一头雾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科学大师和普通听众的差距使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仅能活动的三个手指,坐在轮椅上不能说话的霍金,就是依靠残缺的三个手指操纵着语音模拟器,来表达他的思想,描述他的理论,构建他的体系。
霍金患有严重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已经在轮椅上艰辛生活了30多年,可是却被公认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高尔基说过:“在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走路的本领时,它就给予他一根拐杖,那就是理想。”而霍金无疑为这句话做了最完美的诠释。对霍金而言,“人生的斗士、智慧的英雄”这些绝不是什么溢美之词,他以瘦弱之躯挑战生理极限的勇气以及霍金式的顽皮笑容都向世人证明了:他赢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先贤的谆谆教诲,有时让我们惶恐不安,莫非要成就大事业者都要遭些大磨难,大痛苦才行?或许,造物主就像十二分精明的生意人,吝啬地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就像世界文艺史上的三大怪杰,大诗人弥尔顿是瞎子,音乐巨匠贝多芬是聋子,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是哑巴。他们都与霍金同为遭遇不幸的天才,但又都“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霍金来去匆匆,千万不要把他当成一个钢琴王子或摇滚歌星之类,热闹一下就完了,而应该由此引起我们一些有益的思索,他复杂而玄妙的理论也许我们不那么理解,但他的顽强精神和超人毅力,却应当为我们所汲取和效法。我们的大脑可能没有霍金那么灵光,但我们至少比霍金多了七个灵活的手指,如果不能创建震惊世界的黑洞理论,至少能体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活得更有尊严有意义吧。

、要有点曹刿精神
冀东某县一名农业技术员,经过上千次试验,成功摸索出一种能使反季节蔬菜增产20%的种植模式,却迟迟不敢向上级呈报,一怕人微言轻,二怕周围人讥笑。后在朋友的百般鼓励下,才呈报上去,结果很快被采纳并在全县推广,农民受益匪浅。
由此想到战国时期的曹刿,如果曹刿顾忌于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讥讽,怯于献策于鲁庄公,恐怕就没有长勺之战的胜利了。而今,我们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亿万人民的伟大事业,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干部群众都应有点曹刿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政府部门则要转变作风,广开言路,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

、从胡雪岩故居说勤俭
近日,我到西子湖畔修葺一新的胡雪岩故居一游,感慨颇多。
这位荣任布政使,阶至二品顶戴、服享黄马褂的江南巨贾、“红顶商人”,生前真是奢华到了极点。他用了整整三年,花了300万两白银,在10.8亩的“风水宝地”上建成了一座豪宅,雕梁画栋、小桥流水……创下了江南园林胜景之最。
胡雪岩死于潦倒与忧惧之中,生命以悲剧作结,固然由于他纠缠于李鸿章与左宗棠斗法争锋之中,加之其人恃才傲物,性情乖张,又在与洋商生丝大战中惨败。可胡雪岩故居的豪华、奢靡,不能不让人感到,骄奢无度又何尝不是他的一大败因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愿胡雪岩的悲剧能够避免,愿富而思俭、富而思进成为主流。

、如此绰号当留意
对原重庆市人大代表、市农资公司总经理胡启能,老百姓曾送绰号“三色经理”。其一为“红”:胡擅“跑官”,且屡得升迁,常“红”不衰。其二为“黄”:此人手持一本《春宫图》都翻烂了,成天价寻花问柳。其三为“黑”:他拼命捞钱敛财,赃款数额高达1599万元。此人的结局,当然是进了“铁”色大牢。
古话讲:祸患常发于所忽。任何领导者的骄奢淫逸、贪污腐败,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微到著的渐进过程。其间有好些征兆可以察觉、可以预知,自然也能够为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提供机会。比如对“三色经理”之类的绰号,如果有关部门能早点注意,早点警觉,问题可能就不会发展得那么严重,党和政府遭受的损失也可能不会这么大。

、瑞典人的育儿观
瑞典法律规定,父母不能打骂孩子。
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婴儿出生不久就开始进行比较多的户外活动。婴儿基本上不抱在怀里,在家放在床上,出门放在小车上,会走的自己走,哭也不抱。
许多公共汽车都有供婴幼儿坐的小坐椅。公共汽车的中间部位有专供停放婴儿车的空间和供父母看护小孩子时坐的坐位。小孩从不与父母同床共眠。一般4-5岁以后,孩子就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了。这样做,对婴儿而言,可以自由伸展四肢,有助于血液循环和肢体发育,还可以增强独立能力,不撒娇,不依赖成人,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为确保交通安全,父母不能怀抱孩子坐在小汽车的前排坐位。
婴幼儿很少吃或不吃零食,尤其不吃加了各种添加剂的食品。孩子从不穿开裆裤。
具有高度环保意识的瑞典人,除了注意避免城市噪声对人类的威胁外,还高度重视玩具噪声对孩子的影响。
同成人一样,孩子们也十分喜爱户外活动。幼儿在房前屋后的花园草地上滑滑板、荡秋千、做游戏。每到周末,孩子们常常随父母到湖边、海边露营,到森林和田野远足。

、不要让自己后悔
据说,在撰写《心灵的鸡汤》一书前,美国作家杰克·坎菲尔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