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作文6000字:话题作文写作的“和谐”之道
专题作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2/3/26
和谐作文6000字:话题作文写作的“和谐”之道
话题作文写作的“和谐”之道
任何优秀的话题作文,不论是作者构思创作,还是文章自身各个环节,甚或是读者阅读观感,都得是和谐的。一切写作的巧思妙想也全都在这“和谐”之中,否则巧思便成为生编硬造,妙想便成为矫揉造作。
一篇好的话题作文,就学生而言,写时心与话题是和谐的,言为心声,一吐而快;就读者而言,读者与文章是和谐的,要观之悦目,读之轻松,品之可喜。就文章自身而言,话题标题主题必须是和谐的,三者指向一致,一脉贯通,纲清目明,气聚神凝;首尾段过渡段必须是和谐的,三者相得宜彰,又各自成趣,同应话题标题主题,又各具一格,精彩闪亮;叙议抒情等表达方式必须是和谐的,综合表达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文章诸段长短必须是和谐的,段落冗长或琐碎都不能给人以愉悦。
一、心与题的和谐。
(那一世范文网m.nayishi.com整理)
自身心态与话题达成和谐统一,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好多同学初看到作文题,不是尽可能地创造和谐心态,而是见题先烦,读题则怨,思路闭塞,没有灵感。于是只好生编硬造,绞尽脑汁地一字一句地往外挤,没话找话地往上堆。
其实,实现心与题的和谐,关键就在于一个认同。认同是能够和谐顺畅表达的基本前提。认同话题,接受话题,从而使自己与话题共振共鸣,这样才会与话题有共同语言,才会积极参与谈论,才会投机投缘,进而才会有自己的见解态度兴致和情感。
话题作文的一大优势就是它关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命意宽泛,只要在话题的范围之内,能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能条理清晰,言之有物,就不会是坏文章。若是又能有情有彩有新意,那定是高分作文。所以,对话题的认同,应成为我们写作的一个基本理念,当作打开思路的敲门砖,从而找到话题和自己生活阅历思维认识相应和之处,实现心与题的和谐。凭着我们十七八岁的人生经历,十多年的学习读书生涯,天天耳闻目睹的一切,再加上我们社会广阔的信息来源,凡是我们生活中有的,我们几乎无所不知,凡是我们生存范围之内的话题,我们几乎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态度认识和情感。所以,我们所面对的话题作文,不管它是怎么样地命题,它都只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切片,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个切片从我们的心中生活中提取出来,放大,润色,便形成文章。
比如有这么一道作文题:“与……的对话”。可以是父母,师友,大自然,社会,未来,沙尘暴,台湾等等。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这分明在内容上、主题上都没有限制,我们完全可以找最喜欢的最有话可说的去写、去倾诉、去沟通。但我们老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去努力寻找那种心与题的和谐,而是被其中“对话”一词牵累住,一下笔便是“大自然先生”、“沙尘暴先生”、“未来先生……你好啊”之类,写得低幼童稚化了。就拿写沙尘暴来说吧,有的同学没有找到自己内心与沙尘暴这一生态灾害的感触点,只会写沙尘暴是多么多么地不好,大家要怎样怎样地保护大自然,来惩治这恶魔。都是些不用你说而人人皆知的内容,只是简单重复些道听途说而没有自己态度认识的话。而有的同学则很快找到了一种对话题的认同感,于是思维积极地参与,很快把自己的认识、情感与话题对接。
有一同学这样写沙尘暴:
“沙尘暴,你来得好!我热情地期待着你的到来。你是一个畏严的尊长,只有你才有资格来教训这群自以为是的人类,你看看吧,看看他们把地球母亲给糟蹋成什么样子!原来丰润的肌肤变成了一块块的疮疤,原来浓郁的秀眉变成了突露的白骨,她在流血,在流浓;她在衰老,在颓败。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类,依然猖獗!沙尘暴,你是一位畏严的尊长,你愤怒吧,这是你愤怒的时候!举起你敬畏的手杖,狠狠地打吧,抽吧!这是你发泄的时候!……沙尘暴,你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样的语言,有情有味,态度鲜明,认识深刻,别具匠心。其实这里也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见解,作者只是把自己对沙尘暴的认识情感态度借这次写作的机会调动出来附加于上罢了。
让大脑处于一种对话题的积极认同积极参与的状态,就会很容易找到感触点,就会很轻松地从生活的话题集合中提取相应的切片,这个切片其实早已在我们自己心中了,只需我们借助命题人的命题表达出来罢了,这就是心与题的和谐——认同、投缘,从而言为心声,文自心发,一吐而快,自然思维活跃,思路畅达。
二、题与题的和谐。
题与题的和谐,就是要注意话题、标题、主题三者间的关系,三者必须指向一致,一脉贯通,纲清目明,气聚神凝,不能文不对题,不能撇开话题,不能隐匿主题。
有的同学写话题作文,竟能全文不提及话题的字眼,将话题完全撇开,甚或另换话题,如有这么一道作文题:请以“接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同学写出的作文能全文不见“接纳”二字,而是换以“宽容”为题,紧扣“宽容”来写,标题是“学会宽容”,主题是“学会宽容”,而将话题“接纳”一词却完全置之不理,那怕说上一句“接纳是一种宽容”也好啊,可是这样的连接也没有,这就如同你和一个人说话,嘴中滔滔不绝,而眼却不看那人一下,谁能受得了?有的同学,文章标题很明确,但文章前后都再看不到标题的面目,标题完全成了文章的摆设。标题一向是文眼的所在,分析文章的时候我们都主张要抓住标题,可是有的同学写的文章,其标题别说是文眼了,就连“文耳”都谈不上了。这样谈话题却不提话题,有标题却不见标题的作文,必然让人看上去一头雾水,不给你判上个跑题才怪。还有的同学写作文就是不点主题,只画龙不点睛,深埋其中,例子举了又举,段落长了又长,就不见一句关键的话。
下而看一篇一考生写的全国ii卷作文,作文话题是“位置和价值”。
我就是一堵墙
华裔网球名将张德培曾说:小时候我用球打击墙,它立即反击我,让我知道它是无法穿越的,现在,我是墙,我是张培德,这是我的世界。
我就是一堵墙,张培德对自己的特殊定位促使它越来越强。
经常听到有人在听到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一些建议时,不置可否地一笑:“没办法,我一直都这样,改不了了。”
他本身就没有想过要去改变,自然就改不掉。只要去试就有希望。
…………(中间省去第5----9段)
你给自己的定位有多高,你的能力就有多高,你的价值就有多大。但是老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相信自己,我能做到,我能做好,我能行。
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标题“我就是一堵墙”应是从话题“位置和价值”中“位置”的角度入手,也算是形象了,那么一堵墙是什么位置呢?它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且看第一段:引述了一个很新鲜的例子,一下子点出了标题,但好像并没有点出话题,这个例子要反映怎样的主题呢,尚未点明。第二段,语言可算是简洁,好像是紧承第一段提出了论点,紧扣了话题,“对自己的特殊定位促使他越来越强。”但这个观点总觉得与话题“位置和价值”的关系牵强。文章的后三段应是点出话题和主题了,其中第10段引用了鲁黎的小诗,真可谓恰到好处,精练切题,话题主题具明,但文章的标题又不知哪里去了,这大标题“我就是一堵墙”纵观文章后半截就再也没出现,那么标题对全文的统摄作用也就荡然无存了。这篇文章看似跑题,又没全跑,不见话题,主题难找,标题只在前边露了一下脸便失去了踪迹。
可见,话题、标题、主题三者间的关系若不能和谐,顾此失彼,不能互相帮衬,必然会使文章表意混乱,事讲不清,理说不明,言不成章。因此,注重题与题的和谐,就是要让话题作文首先更像话题作文,而不是让人一看你是在毫无依据地泛泛写作;就是要让标题充分体现对全文的统摄作用,让“文眼”更清更明,让人直视文章精要;就是要让主题得以充分展示,让人能在最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精脉。所以只有三者和谐,指向一致,才能使话题作文行文有针对性,才能使文章一脉贯通,纲清目明,气聚神凝。
三、首尾段过渡段间的和谐
首尾段过渡段间的和谐,就是文章首段、尾段、过渡段间必须是和谐的,三者相得宜彰,又各自成趣,同应话题、标题、主题,又各具一格,精彩闪亮。首段应如“凤头”的精致靓丽,尾段应有“豹尾”的简练力度,过渡段应简洁自然,承上启下之中恰到好处地点睛切题。三者都能折射或直射出话题标题主题的华彩光芒,内容上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的强化深化和升华。从字数上来说,800字的考场作文,首尾段过渡段字数分别多则不过四五行,百十来字,少则一行两行,二三十来字,要的就是精要,它们是文章的精气所在。
有的同学不注意这些,一开篇便洋洋洒洒地三四百字,让人看了半天不见话题主题,不明大意观点,这样的开头不是“凤头”而成了“猪头”了。若接下来再不注意中间的过渡衔接,不能很好地突出文章的重点,又是长长的一两大段,那就把常说的中间要如“猪肚”的饱满充实,变成了“猪身”,这岂不成了“猪样文章”?这种不和谐,必然致使读者产生读之迷茫、品之无味的厌烦感,更何况阅卷的老师哪有时间去细细地搜寻隐匿在我们文章中的精彩之处呢?
所以,好的开头让人易亲,好的过渡,让人易深,而好的结尾更让人回味。若结尾不和谐,则常常使人产生许多遗憾,尤其是不能呼应开头,常给人文章残缺不足之感,就如同给人戴上了漂亮的帽子,穿上了得体的上衣,却让他卷起裤腿光着脚丫走路,本是晴空万里,偏要弄出个满地泥泞的惨象,谁看着会舒服呢?
下面欣赏一则高考北京卷的优秀作文的首尾段过渡段,作文题是以“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说安
古人造字,喻形寓意。何为“安”也?室中有女即为“安”。
女子,柔软如水的人儿,在古时,地位是如此的卑微,终日闭户不出,端坐家中,或织布纺纱,或挑水浆衣,有女子在家,室中平安。女子,也应为一家之项梁。
…………
纣王好色淫乱,…………
唐玄宗…………
女子使国不安?女子使家不宁?
那么是谁“一去紫台连朔漠,…………
那么是谁“回眸一笑百媚生…………
那么又是谁…………
由明妃到武皇,女子亦能独撑起一片天空,女子亦是平安幸福的象征。
室中有女便为安,有女子的家才真正像个家,有女子的家便是个安定的家,安详的家,安逸的家,安然的家。
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