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257)
作文素材范文 发布时间:2014/10/18
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257)
、沙漠蒲公英
在地中海东岸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蒲公英,它不是按常规来舒展自己的生命,如若没有雨,它们一生一世都不发芽、不开花。但是只要有一场小雨,不论这场雨在什么时候落下的,它们都会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迅速发芽、开花,并在雨水被蒸发干之前,抓紧时间做完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中东地区的居民常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因为把它埋在花盆里,只要别忘了浇水,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以色列人主要把它送给拥有智慧而又贫穷的人。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平民百姓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像沙漠中的蒲公英遇到雨水一样少得可怜,但只要具有沙漠蒲公英一样的品质,在机会一旦来临的时候,果敢地抓住它,大胆地去实践,同样会成为一个富裕和了不起的人。
、输得明白
我还在读书时,学校举办运动会,有一位叫阿勇的同学报名参加了长跑比赛。比赛中,很多选手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希望拿到名次,于是纷纷中途下场,最后只剩下包括阿勇在内的4个人,而阿勇比第3名落后了整整两圈,但他还在努力地向前追赶着。前3名很快地冲过了终点,赛场上只剩下阿勇进行着没有悬念、没有荣誉之争的赛跑,阿勇疲倦但却坚持下去的身影感动了每一位观众。
后来有人问他,是何原因让他一直不放弃时,他说:“我想看看我的成绩离第1名差多少,即使输了也要输得明白。”
许多时候,当我们得知想要的东西没有希望获得时,是否还会继续去努力?当我们知道自己离想要的东西还差多少时,我们就找到了自身的缺陷,清晰地了解了自己只有输得明白的人,才能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获得下一次比赛的成功。
、人生必需品
假期里,儿子要求父亲带他去山里野营,父亲欣然应允。父亲和儿子分别准备野营用品。父亲约法三章:各自的东西各自背负、保管;在山里要统一行动;不准叫苦。在汽车上颠簸至下午,父子到达山脚,又乘三轮车上山,一路旅途劳顿,晚上宿营在一座小山村附近。
第二天一早,父子开始登山。一小时后,儿子早没了锐气,哼哧哼哧地边走边歇。中午时分,他们翻过了两座山头。父亲放下行李说:“该吃午饭了。”儿子掏出面包、巧克力和饮料,但没有什么食欲。他边吃边说:“爸,我带的东西太多,想扔掉一些。”父亲说:“我不管,你看着办吧。”儿子检查一下包裹,将几种玩具掏出来,很无奈地摆在岩石下。吃饱喝足,又躺了一会,两人继续前进。上午似乎透支了体力,下午的路越发难走。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坎,父子俩气喘吁吁,话都懒得说。儿子的背包耷拉在肩上,像一块大石头压着,小脸蛋憋得通红。途中,他又悄悄拿出几本画册和一副太阳镜。父亲似乎也支撑不住了,他将两只碗、一个锅盖放弃了。
下午三点左右,父子俩终于看到那座高峰,攀登它,是这次野营的最终目标。但是,实在太累了,儿子已不想继续下去,可父亲很坚决,拿出约法三章说:“你不去,可以一个人先回家,而我,一定要说到做到!”没办法,儿子再次检查背包,将原先视为宝贝的东西又舍弃一批,连最喜欢吃的巧克力都不要了。现在,他只剩下一瓶水和两袋方便面。父亲同样将大包里的东西过滤一遍,将电动剃须刀、折扇、药瓶等等拿了出去。开始攀登。一路无话。
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数遍,儿子的最后一瓶水很快就喝光了。他求助于父亲,父亲从包里拿出一瓶水说:“只能喝三口。”儿子咕嘟咕嘟猛喝一气,非常满足。父亲笑道:“是从山下河里灌的,晚上还靠它煮面条呢!”到达山顶时,已是夕阳西下。父亲说:“其实,真正重要的东西只有两样,水和食物,那是生活必需品。在这里,连钱都成了累赘,没用处啦!”儿子点头。父亲又说:“人这一生,要想登上某座高峰,该扔掉的东西实在太多……”
、生活原来很简单
有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有毛病的脚踏车,年轻人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洗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年轻人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
——原来要获得机会很简单,勤劳一点就可以了。
有一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丛里,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丛中间地方开始找。有人答:从草丛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长的地方开始找。教练宣布他的答案:按部就班地从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
——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原来快乐很简单,不要斤斤计较就可以了。
、戏说三国人物
a、魏延是个悲剧人物
魏延的悲剧在于他不会夹着尾巴做人,还经常标新立异,显得比领导还有能耐,弄得领导很没面子。领导的面子没了,魏延的小命也就没了,而且连为嘛死的都不知道!
魏延从基层干起,枪林弹雨几十年,一直干到兵团司令。论贡献,比“五虎大将”大得多;论聪明才智,姜维与他相比简直就是低能儿。这样一个好干部,档案里却塞着一份“脑后有反骨”的操行鉴定,致使他一直被内部控制使用。
魏延鄙视平庸,但却不懂得如何利用谦虚。他制定的那个“奇袭白虎团,直捣敌人心脏”的子午谷出奇兵的战术,倘若以“群众的智慧,领导的英明决策”的面目提出,便极有可能被采纳。可他非要说成是自己的创意,还当众嘲笑领导“军人的不是”,这就大错特错了。领导虽然表面很宽厚地微笑,暗地里却恨得直咬牙根———领导一咬牙根,魏延还有好果子吃么?
魏延虽骁勇善战,却不擅长“窝里斗”,所以他就很自然地死在玩弄权术者的手中。
“窝里斗”的最丰硕的胜利果实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平庸胜利了,而原本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蜀汉却由此敲响了寿终正寝的丧钟!
b、刘禅是一位最“合格”的国君
刘禅能文能武且大智大勇,无论做人还是做皇帝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现在对刘禅进行公开表彰:
能文——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乐不思蜀”的经典成语,中华上下五千年,能留下千古绝唱的又有几人?
能武——他在吃奶时就钻进赵云的怀里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而且还能睡得香甜,全然不惧千军万马的围追堵截。试问:就其从军的年龄及藐视危险的气概谁人能比?
大智——身在虎穴泰然自若。问之:“感觉如何?”真诚答曰:“感觉好极了,简直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于是便化险为夷,不仅免遭亡国之君被戮之祸,还弄个侯爵当当,实乃非大智者不能为也。
大勇——兵临城下之时,全然不顾个人荣辱安危,毅然开门投诚,从而保全了全城几十万黎民百姓的性命,同时也拯救了成都的许多名胜古迹,实为大勇者所为。另外,刘姓氏族也安然无恙地度过改朝换代的历史大转折。于是,中国姓氏才能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刘氏子孙幸亏有如此大勇之祖先才得以昌盛繁衍。
由此可见,刘禅确实是一位能文能武大智大勇的好皇帝。
c、周瑜是个地道的“奶油小生”
周瑜长得很帅,人称之“周郎”,其亲昵度与“华仔”、“发哥”类同,可见他极具青春偶像之效应。但就其学识,实在不敢恭维。
人之学识大致有三种:一是不学无术,二是不学有术,三是学而无术。周瑜显然属于第三种人。虽然读了学堂,但却学而无术,否则又怎么会被诸葛亮那很拙劣的“铜雀春深锁二乔”所轻易挑唆呢?周瑜一听曹操要抢自己的老婆去金屋藏娇,便大光其火,拔出剑乱剁写字台,用损坏公物来歇斯底里。于是,那场大战便成了中国版的特洛亚战争——为争夺小乔这位中国的海伦,两个情敌进行决斗。
长江如爱琴海,瞬间便波涛翻滚,漫卷着血雨腥风。
周瑜为保卫老婆,当然要发疯地玩命,这种战斗动力自然要比被诸葛亮栽赃陷害的曹操的战斗动力强大许多,所以曹操最终被揍得抱头鼠窜。
曹对自己的挫败一直感到困惑不解:周瑜这小犊子为什么敢豁出小命和俺对着干呢?
爱情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此话诚为不谬也
、国歌的故事
众所周知,《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这首慷慨激昂的乐曲,像号角一样激发着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近日,国歌词作者田汉的长子田申,向记者讲述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田汉聂耳相识相惜
聂耳创作革命歌曲的才华,是被田汉发现的。1931年,19岁的聂耳从云南来到上海,考入明月歌舞团任小提琴手。此时的田汉,已是中国文艺界有名的戏剧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在田汉的影响下,聂耳参加了左联的音乐小组;1933年,他在田汉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田汉将刚写完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交给夏衍,附上该剧的主题歌《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即现在的《义勇军进行曲》。后田汉被捕了,聂耳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找到夏衍说:“听说田先生的《风云儿女》里有一首主题歌,请交给我作曲吧,我相信田先生一定会同意的。”他拿去后很快就完成了谱曲。这是聂耳和田汉最后一次合作,也成了聂耳的绝唱。
田汉对聂耳的音乐才华从来都是赞赏有嘉。他曾这样写道:“我和聂耳合作过很多歌曲。他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天才甚高,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又勇于学习。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被认为是很难驾驭的,而他处理得很自然、有力……”
国歌成为国际战歌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在爱国群众中广为传唱,成为中华民族抗击侵略、冲锋陷阵的号角。抗日战争期间,田汉收到过来自美国的稿费,美国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在纽约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后,非常喜爱,不仅用英语四处演唱,还用汉语灌了唱片。寄给田汉的钱,便是这张唱片的稿费。
陶行知先生从欧洲回国经过埃及时,在金字塔下听到有人唱《义勇军进行曲》;梁思成先生在美国讲学时,听到有人吹口哨,吹的正是这支歌;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普希金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保罗·罗伯逊再次用汉语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这些细节,都被田汉写进了为新政协国歌讨论提交的说明中。
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国务院提出:在联合国胜利之日演奏的各国音乐中,选定《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表中国的音乐。“这首歌之所以能在国际上流传,是因为它表达和唤起的抗争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田申说,“这种精神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骨灰盒内安放歌谱
“文革”期间,被斥为“田汉的孝子贤孙”的田申,也背上了“反党”的黑锅。1968年国庆节,关押在“牛棚”的田申听到外面隐约传来国歌的乐曲,潸然泪下,复杂的感情中有辛酸,有悲愤,有亲切,有对于天各一方、杳无音信的父亲深深的挂念。
田申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多月后,父亲在狱中含冤而逝,连骨灰也没有留下。1979年,田汉平反,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家人为田汉的骨灰盒里放入的,是一纸《义勇军进行曲》和一本《关汉卿》……
、毛泽东也曾失声痛哭
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有脆弱的时候。
毛泽东意志坚强,个人遇到再大不幸也不会落泪。他的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独自坐在沙发上一支接一支的抽烟,就是没有落泪。
但是在1958年,毛泽东来到上海,市委招待他看《白蛇传》。毛泽东一坐下,锣鼓便敲响了。一支烟没吸完,他便进入许仙与白娘子的戏中,这是一出悲剧。当法门寺那个老和尚法海一出场,毛泽东脸色立刻阴沉下来,甚至浮现出一种紧张的恐慌,嘴唇微微张开,下唇时而轻轻抽动一下,齿间磨响几声,似乎要把那老和尚咬两口。
终于,许仙与白娘子开始了曲折痛苦的生离死别。毛泽东完全进入了那个古老感人的神话故事中。他的鼻翼开始翕动,泪水在眼圈里悄悄累积凝聚,变成大颗大颗的泪珠,转啊转,扑籁扑籁顺脸颊滚落,砸在胸襟上。
毛泽东的动静越来越大,泪水已经不是一颗一颗往下落,而是一道一道往下淌。鼻子堵塞了,呼吸受阻,嘶嘶有声。附近的上海市委领导同志的目光朝他这边稍触即离,毛泽东终于哭出声,那是一种颤抖的抽泣声。就在“镇压”的那一刻,毛泽东突然愤怒地拍“案”而起,“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毛泽东仍在剧中。
、韩愈投书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诗人。贞元年间,任刑部侍郎,后因政见不同,被贬职。一天,他遇到了侄子韩湘子和华山道士吕洞宾,两人陪他登上华山游览,侄子和道士因临时有事中途离去。韩愈站在高山上,只见群山叠嶂,郁郁葱葱,百鸟啼叫,悦耳动听,好似天外仙境一般。风光奇景引得他诗兴大发,便吟诵道:“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吟罢,他又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极顶仰天池和南天门,游遍了东峰,领略了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风光。
下山时,他来到了苍龙岭,山岭像一条直冲云霄的长龙,横卧在两山之间,茫茫苍苍,蜿蜒盘旋,壮如巨龙飞腾。山脊险峭,宽不足三尺,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他站在岭顶“龙口”处往下一看,哎呀!天际茫茫,两边深不见底。韩愈面对此景,不忘初心惊肉跳,身体发软,两腿颤抖,不敢迈步,困在那里。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心中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自语道:“看来我韩愈就要葬身于此地了。”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他冷静下来,并急中生智,拿出随身带的笔墨,很快写好一封求救信,扔下山谷。那信随着山风飘下山去,正好被一位华山采药老人拾到了,老人将信立即送给了华阴县令。县令大人看到信后,大吃一惊,急忙派人上山把韩愈救了下来。不久,人们在这“龙口”平台上,刻了“韩退之投书处”几个大字,成了游览的一个景点。
、唐太宗酷爱书法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实唐太宗除了是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戎马倥偬的军帐中,他稍有闲暇便挥笔;当了皇帝后,兴致一来便泼墨。
他不但写过书法的理论著作《笔法论》、《笔意论》等,而且自己的书法也写得很好。现在嵩山少林寺院内,钟鼓楼旁的大石碑顶部左侧,就留有“世民”两字,笔力雄劲,结构严谨,可称一绝。李世民与少林武僧是有过一段交情的,少林武僧助过他的阵,看过电影《少林寺》的人,都是记得的。因此,李世民给少林寺留过墨宝,是很自然的事。
他对书法的酷爱无以复加,他曾广泛征集各种流派的书法作品上千卷,其中最为叹服的是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他说:“观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若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他访得《兰亭序》真迹后,置于案头,时时观赏,到了入迷程度。他临摹《兰亭序》,赏赐群臣,据说可以乱真。他临终时,嘱儿子李治要将《兰亭序》随棺入葬。传世的《兰亭序》都是临摹品。
中国历史上,皇帝中有著名的词人、书家、书法家,甚至还有当木匠的(明朝天启皇帝)。
唐太宗的书法作品,存世的没有了,但据记载说他的书法特点是“露白”(犹如枯笔扫过,墨间留有一条条空白),更显得笔力的雄健有力。
唐代各种艺术门类都有极高的发展和成就,书法也如此。为后世熟悉的书法家就有欧阳询、褚遂良、孙过庭、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等。书法的发展与皇帝的喜欢和提倡都有重要的关系。
、“杏花村”今在何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千百年来流传于世的名诗,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清明》。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呢?
经初步考察,号称与杜牧诗中有联系的杏花村,在全国各地竟有20多个,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一是山西汾阳县杏花村。
相传自南北朝以来,这里便以产美酒著称,所产之汾酒素有“甘泉佳酿”的美誉。到了唐朝时期,村内酒店已达72家,诗人有“处处街头揭翠帘”之句。在众多的杏花村里,惟此处的酒,名满天下。
但是,经过仔细考证,有两点不符否认了它。一是,成诗年代与地点不符。杜牧写此诗时,他正落魄江南,已是他的晚年,此期间他并未到过汾阳。二是诗中情景与地点不符。汾阳在清明时节,从来不落雨,有时还要下雪。《清明》中描写的似乎是江南雨景,而不是汾阳的清明。
二是安徽贵池县杏花村。
这个杏花村,坐落在贵池县西南,此处过去也有古井,也以井水酿酒,名为“杏花大曲”,香醇可口。杜牧曾在贵池为官,整整呆了两年。他爱喝此酒,也爱郊游。
然而,经过分析研究,这里有两个不可能。一是杜牧既然在贵池作官,他写的《清明》已是上任半年后的清明,他嗜酒如命,不可能不知道杏花村在何处,怎能向牧童问路?二是,他既为官,出去喝酒自有当差的下人服侍,不可能自己亲自去讨买的,如此推断,这里的杏花村也不可能是。
三是江苏丰县杏花村。
据了解,杜牧一生中自外郡迁官赴京共4次。其中有3次都经过丰县。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宁陵县记。丰县杏花村就在运河至宋州道上。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过一首关于丰县的诗,也与杜牧暗合。最早的《丰县志》上也有杜牧的《清明》诗。看来,此杏花村也极可信。遗憾的是,这个杏花村从来不产酒,而且现在考察,丰县城东15里一带并无杏花村!
四是江苏宜兴杏花村。
当地的人们说,杜牧47岁罢官后住到湖州,50岁时死于湖州。晚年落魄,他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住在宜兴十里碑,并造水榭,人称“牧水之榭”,杜牧在此写下不少诗。后人游艺时也留下许多墨迹。距这个水榭3里远的地方,有个“杏花村”,过去四周都是杏树,每到清明前后,杏花盛开,一片乡村美景,而且在唐代时,这里酿的酒也很有名。有人认为,这就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其实,论据也并不充足。
另有一种看法,跳出了“按图索骥”的圈子,认为杜牧诗中的杏花村乃泛指。也可能是当年看到了一个杏花村,或许当时并未写这首诗,而晚年追忆年轻时的境遇时,把它写出来,也未可知。
不过,总的来看,《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是确实存在的,只是难以分辨哪个是真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