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委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汇报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9

某村委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某村委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一、创建生态村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省、滁州生态市、明光生态市建设要求,立足于新前村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经济技术基础以及明光市创建生态市的战略部署,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优美的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将新前村建设成为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农村。

二、基础条件分析
1、地理环境 明光市古沛镇新前村位于明光市的西北约40公理,在古沛镇的东端,东于女山湖相邻,西于五河县接壤,“明光—柳巷”公路从该村通过,“古沛—高王”公路贯穿该村,交通十分便利。耕地面积1765亩,全村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质以两合土为主,疏松肥沃,平均土层厚度大于200cm。有机质含量高。

2、气候条件 古沛镇新前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特点: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较优,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光照多。年降水量950毫米,。全年冬短夏长,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5度,全年无霜期220天,年日照总数为2600小时。

3、水文条件 新前村境内水源较为丰富,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占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小型水库有2座,大小池塘有30多面,水渠长度约3000米,卢咀水电站可以灌溉全境。农田小区内桥、涵、路、渠设施完备,确保新前村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
4、人口状况 该村现辖6个自然村庄,1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83户,人口1504人,男妇比例为102:100,全村农业户口占95%,全村出生率为11‰,自然增长率为5.1‰。
5、社会事业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落实,现有幼儿园1所,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同时,在卫生、社保,广电、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新前村已经连续两年被古沛镇评为先进村和优秀党支部。
6、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新前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农业作为新前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按照无公害质量标准生产,按照产业模式发展,遵循市场规律经营。农民人均纯收入2540元。

7、交通设施现状 该村紧靠104国道、与“明光—柳巷”省道相邻,“古沛—高王”公路贯穿该村,交通十分便利。新前村两委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相继完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道路改造,目前已有两个项目被镇政府和市政府立项,砂石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逐步并实现村村通道路、村村道路硬化和村村通电话的目标,使全村交通便捷,通讯条件有了改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8、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村中的垃圾重点是各家各户堆积存放,堆积处理率在70%以上,为了改善农户乱堆乱放的现况,村两委结合新农村建设,准备在各村设立生活垃圾收集点若干个,建一个垃圾堆放场,安排专人负责,定点、定时收运。
9、绿化现状

新前村已栽种速生杨15000多棵,法国梧桐800多棵,各类果树多棵;道路两侧已经种植了绿化带,基本能满足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林地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良好。
10、水环境质量 新前村水资源重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农村饮用水以机井为主,基本实现了户户有机井。在建设过程中,解决人畜饮水不安全问题要采取“点与面”相结全的办法,加快沼气池建设,特别是畜禽养殖专业大户必须采取干湿分离、通过沼气净化后才能排放畜禽粪便。畜禽饮用水取水水源的水塘,严禁肥水养殖。完善村民点的污水排放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保土蓄水,合理开发、利用塘、库水体。

三、创建生态村有利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

新前村在明光市西北部,紧临女山湖。气候湿润,无任何污染物,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特别适宜植物的种植和育种。;靠近104国道,“明光—柳巷”公路从该村通过,“古沛—高王”公路贯穿该村,交通十分便利,对外交通非常便捷顺畅。

2、特色经济活跃,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近年来,新前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无公害农业规模不断加大,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新前村无重污染项目,又离工业城市较远,境内环境污染较轻,环境质量良好。新前村在改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改善饮水质量等各个方面。广大村民已初步体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有机肥料,从而为建设生态村奠定了基础。

4、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农业基地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林、牧、果、渔业发展较快,林、牧、渔三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步形成了多元种养结构和特色农业。

5、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随着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启动,省“百千万”工程的开展。新前村抓住创建生态村的有利环境,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和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绿色生态”的主题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村民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

四、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管理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新前村布局分散,产业依托不强,农村管理水平不高,功能发挥不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不合理,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并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制约了全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生态村建设的瓶颈。近年来新前村两委虽然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的改善了农业基地、道路交通、教育、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但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瓶颈突出、村级内在带动能力薄弱
新前村通过近几年不断的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交通、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突出,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亮点,农业效益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加工层次较低,优越的农业资源难以发挥应有效应。
3、生产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不足
由于农业初期投入较大,投资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人们对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此外,科技人员比例偏低,缺乏对人们生产中问题的切实指导,缺乏高技术投入的生态农业工程,示范作用较弱。有一定知识的青年人多数外出经商或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知识水平较低的中老人和妇女,因而接受新技术的困难较大。 4、生态环境意识不足
虽然经过多年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各阶层环境意识均有所提高,但“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仍较为薄弱,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乱堆乱放、倾倒、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

五、创建生态村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建立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村两委成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二是落实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明确目标,实行年度考核,建立奖惩制度。
2、编制生态村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
新前村已按照省、市环保局下发的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完成了规划的制定,已上报相关部门,等待上级部门评审验收后,即可按规划组织实施。

3、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认真组织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本村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保证不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4、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中心村布局合理

新前村现状是农业、居住等各功能区的分布不尽合理,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生态村建设规划及村村通改造工程的逐步实施,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中心村的整体形象将会得到明显改观,布局将逐渐优化。
5、搞好村庄环境整治,克服脏乱差现象。

积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加快农村的“五清五改”,使村庄内环境总体要得到较大改善,村庄主要干道要基本硬化,村给水、排水设施要日趋完善。生活垃圾要实现集中处理,垃圾乱堆放现象要得到解决。村内“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6、努力筹措建设资金

首先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的体制,鼓励多方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经提高投资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利用项目向上争取政府扶持,充分利用专项贷款等政策,组织好项目建设。

7、加强宣传,提高全村人民的生态村建设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各手段,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村建设知识的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的环保意识,法制观念,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建设、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等到广泛宣传,深入人心。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对生态建设基本思想与政策法规的教育,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建设参与力度。

明光市古沛镇新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