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改与质量总结领导讲话

工作总结范文 发布时间:2011/4/17

教育课改与质量总结领导讲话第2页

的努力。

(六)从社会层面看,课程改革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周期性,需要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改革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系统性,必须长期坚定不移的推进。课程改革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长期跟踪,不断探索和实验,因此需要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否则,难以成功。如何正确估价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帮助家长、社会认识到教育取得的可喜成绩,还需要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尤其是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迅猛袭来,伴随而来的是基础教育质量终极评价(高考)制度的变革。先期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强与高中课改的对接与整体联动显得至关重要。

三、深入贯彻落实全教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牢牢把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抓实干,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是贯彻全教会精神,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课改深入推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质量的内在需求。既要逐步解决前一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挑战、新要求,赋予课程改革更丰富的内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政府行为,强化行政推动,努力把课程改革推向新阶段。

(二)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

要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除切实搞好传统考试科目的教学外,要严格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普通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健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积极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逐步提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比例。

(三)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要把教学改革作为实施和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深入钻研学科课程标准,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三个规律必须要掌握好:一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突出主体作用,不能失去主导;二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知识技能始终放在第一位;三是要循序渐进。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要科学合理安排学科教学计划,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形成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已经在义务教育段实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新实行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规定执行,市和区县教育局、学校要细化有关规定,坚持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加强诚信机制建设,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使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教师的岗位职责。要加强对中考改革方案的评估,进一步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命题改革,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普通高中在实行学分管理的同时,坚持实行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双管齐下,使之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课程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分类考试、自主招生、多元录取将逐步成为新的高校招生录取办法,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也将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各中小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要积极推进教师和学校评价制度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科学发展。

(五)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实施好新课改,教师队伍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深化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要继续实施教师教育“三万工程”,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改进培训模式,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实施好国培、省培计划,采取远程方式把培训送到区县、送到学校、送到教师。继续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改革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逐步形成民主、开放、合作的教研文化,真正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要积极促进教研机构深入中小学研究指导,利用好教育信息化平台、教师网络联盟等,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提供培训、教研、专业咨询、资源共享等教师继续教育服务。要配齐配好教师,高度重视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师数量和结构的新要求,编制要落实,结构要合理。要切实解决好科学、技术、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课程的教师配置问题,特别要解决好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市上已建立三个工作组,即学科教学指导组、课题研究指导组和督查组,全面开展工作。今年下半年将举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论坛,“聚焦课堂、有效教学”赛课比赛,以此提升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能力水平。

(六)加强教材及教学资源的使用管理。

教材选用必须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选用程序,保证教材选用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提高选用教材的适宜性。要认真研究课改教材的特点,尽力配齐和发掘与之配套、相关的教学资源,提高教材使用效益。未经国家审查的国家课程教材和未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的地方课程教材一律不准使用。教材管理权限在省上,全市中小学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应该做到统一一致。要大力加强校本课程教学材料的开发和使用指导,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按规范办学行为要求,继续严格遵守省、市教辅资料征订使用管理规定,严禁违规征订使用教辅资料。

(七)大力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

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课程改革更加薄弱,是下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农村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和工作方案,在经费分配、资源建设和专业指导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为农村课程改革提供切实支持。特别要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以城镇教师支援、对口帮扶、轮岗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教师提高适应课程改革的能力。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教学研究指导作用,促进农村学校建立多种形式的教研共同体和教学合作组织。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方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农村教育的新发展。

(八)坚持不懈抓好学校常规管理。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能会对学校已经建立起来并成熟运用的管理模式带来新的挑战,甚至解构学校原有的管理模式。但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永远不会改变,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为此,市教育局今年五月出台了《市普通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九项基本要求》、《市中小学学科集体备课基本要求》三项常规管理要求。各普通中小学校一定要按照三项基本要求的规定,更新管理理念,强化学校管理,提升管理水平。要结合课程改革及学校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三项基本要求,丰富管理内涵,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管理。要把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积淀学校文化,达到高品位管理、高水平育人。

(九)切实抓好三级毕业班出口质量,尤其要毫不放松新一届高三毕业班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高三毕业班工作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抓管理、抓细节、抓队伍建设、抓教育科研,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的高考成绩已经作了充分证明。如何做好新一年的高三毕业班工作,如何应对新的高考,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艰巨的任务。全国高中课改样板校山东省实验中学不做高考奴隶,以“站起来”的姿态对待高考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全校师生都谨记一条格言:“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但是,我们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有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这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课标、如何使用课本、如何对待高考有重要的启示。新的一年,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高三毕业班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高中毕业班工作整体战略,广泛开展校际协作。高中毕业班工作坚持全市一盘棋,坚持打整体战,集中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力量。每所高中学校要在全市高中毕业班工作总体战略框架下,加强交流与协作,共同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指导活动,同时根据各自实际谋划工作策略,寻求高考增长点,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全市新一届高中毕业班工作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是扎实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益。每所学校、每个学科、每位教师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学管理永远不变的主题。学校要把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毕业班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教师要在吃透大纲、吃透考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和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