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学校工作要点

工作计划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15

实验学校工作要点第2页

己思想和业务上的锤炼,固步自封。杜绝上班玩游戏、上网聊天、电脑室吸烟等不良行为,一经发现,学校将从重、从严处置。

⑵进一步推进继续教育工程,学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师培计划,要以校本培训为主,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提高和其他形式的培训,但要保证学习和工作两不误。大力提倡“三三练功法”,即:读好一本书,做好一份读书笔记,写好一篇读书心得;钻研好一册教材,上好一种课型,说好一份教案;讲好一口普通话,写好一手字,用好一种信息技术。

⑶学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是:“提高学历、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的事业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提供各种条件为思想好、业务上进的教师铺就成功之路,使他们成为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对市县命名的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并鼓励他们保持荣誉,不断进取,同时,千方百计争取机会让教师参与各方面的创名活动,力争在省、市、县的名师评比中有我校教师3人以上。积极做好教育人才开发与服务工作,认真开展“双争双创”活动,即:争当优秀教师,创造一流业绩;争当教育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创造人才工作一流环境。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从教环境。

⑷各年级尤其是中高年级实行教师优劣由学生评议的办法。从起,每年度评选出各年级、各层次中爱事业、满负荷、高效益、多成果、人气旺的教师,学校要给予特别的奖励,而且,一年安排一次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

⑸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大力表彰奖励优秀班主任。学校将制定《优秀班主任评价标准》,并提高优秀班主任的津贴,鼓励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工作效益。

⑹逐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10年,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要达到60%以上,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要达到80%以上。对参加学历培训而工作又出色的教师要专门予以奖励或报销一定的学习费用。

⑺继续深入学习、解读并实践新课程。学校要围绕新课程改革,通过教师自学、讨论、写心得体会、邀请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外出培训教师回校作专题汇报、骨干教师轮流作教学经验介绍等形式,使全校教师在各种学术研讨中吸收、消化新的教改信息和教育理论,逐步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然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学校将继续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加大力度,改革优化集体备课制度,杜绝教学懒惰。提倡教师把精力放到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发展的全方面。教科室、教导处要组织教研组及全体教师展开对新课程理念的实践研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生动”的教育氛围,努力构建“平等、自主、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开展“三研”、“三课”、“三比”活动(研究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教法、学法,研究考试信息;说课,讲课,评课;比教学技能,比教学效益,比教学研究能力),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此过程中,学校将精心组织观摩活动以及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件和优秀课题的评选活动,不断总结新课程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的教改经验。“三优”成果(优质课、优质“案例评析”和优质课件)力争在国家、省、市、县获奖并在《走进新课程》、《射洪教研》等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

7、德育工作

⑴学校德育处、团、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各阶段德育重点,幼儿园和小学要狠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中要狠抓道德品质教育。要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校园无纸片”、“文明示范岗”等活动,抓好学生爱校尊师的教育,抓好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工作。树立学生中各类标兵,使全校学生各自都有目标,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收集、追踪我校毕业学生情况,编印出我校历届毕业生中优质人才的名册。(德育处牵头,教导处共同协办。)

⑵建立特长生、特优生培养的考核机制。“让学生个个成才,让家长人人满意”是我们学校的教育追求。学校将把特长生、特优生的培养指标落实到人,有计划,有地点,有时间,有奖惩措施。教导处和德育处要密切配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和特长生、特优生档案,定期召开特长生、特优生学情分析会,完善特长生、特优生培养体系,大力鼓励学生对外参赛获奖。

⑶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射教发[]71号文件精神,用好《学生成长记录册》,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九年级学生综合评价要纳入高中招生内容。大力加强学生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评价和管理。

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紧扣“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平安校园”主题,以“四个一”活动(每期一次运动会、一年一届艺术节、每期一次故事演讲会、每个传统节日一次传统教育)为载体,开展系列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第三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加强学生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廉洁教育。利用团队组织和德育处、班主任等部门和人员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要积推进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校内加强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团队、年级组为骨干的德育队伍,班会课要有德育工作的内容;校外要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优化校外活动环境,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家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必要的积极指导。广泛开展情系“特困生”活动,要特别关爱“留守儿童少年”,帮助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继续办好学校广播站和学校宣传栏,加强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继续做好《晨风》的出版和发行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图书、报刊的功能,实现“书籍育人”的理想目标。要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好“五个一”活动:课外读一本好书,练好一项体育活动项目,唱好一首歌或练好一种乐器,会跳一个校园集体舞,练好一手字或画好一幅画。每期要开展评比和展示活动。

⑸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落实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着力推行大课间操改革,分管领导和体育组要及时部署相关工作,尽快落实。积极参加全县中小学生排球运动会、大课间操比赛和射洪县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以及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泛开展预防爱滋病等流行疾病、传染病和毒品预防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卫、爱卫、健康教育活动。规范学校背景音乐,课前应有歌声,体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使学校充满活力。

8、学校管理

⑴坚持依法治校的治校方略,把民主管理进一步推进,提高民主管理质量和水平。

开展好法制教育,每学期的专题法制教育不少于两次,健全聘任法制副校长制度。强化普法工作,坚持法制教育进课堂,做到师资、教材、计划、课时“四落实”,充分发挥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的作用,形成依法施教、依法育人的和谐环境,切实减少青少年犯罪。在教职工中开展法制宣传讲座,通过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召开座谈会、讨论会,促进师生员工的学习与交流。把依法治校的有关工作内化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成各种工作责任目标来落实。建立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实行任务分解,按期检查落实,将依法治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⑵学校领导分工明确,各自把好一个关,工作做到位、做落实。

随着学校规模的逐步扩大,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认识新形势,努力提高现代教育管理水平、科学决策水平和在复杂情况下驾驭全局的能力,牢记“奉献、团结、高效、开拓”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求实创新。要求做到以下三点:思想上要有活力、工作上要有创新力、管理上要有凝聚力。

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健全管理资料,使管理全过程的行为、资料都规范化。

对学校管理体系进一步明晰化,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责和权利,继续加大对年级年段组整体管理和考核的力度,加强师生责任心的培养。通过这些制度的落实和强化,加快学校的发展进程。各部门应从大局出发,统一思想,坚持制度化管理。一是推行分层管理制度。在行政管理上,从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教师和班主任四个层面上分别加强领导,每一个层面既要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开展好各自的工作,又要为下一层做好服务与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二是倡导人本管理。学校在坚持制度化管理的同时,更要努力关注、关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发展、成长,要为每一位教师营造自身发展的空间,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将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保持学校良性发展的好势头。

⑷六认真过程管理注重实效性。

要全面落实教学工作的“十字”方针。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要把“十字方针”作为我校强化教学中心意识、走素质内涵发展的道路、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办学特色的重大举措,并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加以体现。

⑸强化值周工作,进一步落实全员参与管理的方式,调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逐步把学生及其家长参与的考核与教师工作挂钩。

⑹严格后勤、财务的管理。

后勤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的基础工程与先导工程。后勤人员要切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切实增强岗位责任意识,全力服务教学中心的意识,减耗增效意识,创优竞岗意识。

a严格审查加班安排和加班费的发放,本职以内工作加班一律不发补助。

b严格审核教师代课情况,控制代课费的发放。

c严格学校收支帐务管理,坚持收入开据,支出由经办人、主管领导先审查的签字制度,坚持校长一支笔审批制度,未审批的不得支出,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d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精神,要让党中央、国务院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要明白农民得实惠,社会就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