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人事人才创新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范文 发布时间:2011/1/6

新形势下人事人才创新工作计划第2页

济管理干部出国培训,使其及时掌握前沿信息,并在外语、技术标准和规范、财税制度、经贸国际惯例、先进管理方法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

6、加大岗位成才的培训力度。以党校、行政学校等办学机构为依托,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现代科技知识、经贸知识、外语、信息技术培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技术的培训;要注重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以职业学校为培训基地,本着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原则,大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弥补企业实用型人才的短缺。在企业一线工人中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兴起岗位成才的高潮;努力办好农民夜校,聘请专家、能人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开展致富帮扶活动。

(二)加强人才引进工作。

把引进人才作为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内外人才和智力。

1、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修订原有的人才政策,完善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政策,制定薪酬、户籍、投入创业政策,努力做到门槛最低、限制最少、政策最优,尽快形成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

2、进一步拓宽引进渠道。切实加强与国内大院大所、人才市场、中介机构以及涉外单位、驻外机构的联系,积极收集高层次人才的信息资料,采取外出招聘、委托代理、媒体推介、项目招标等方式,多途径的引进人才。要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并与引进资金、项目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行智力、资金、项目“一体化”引进。加强引智示范园的建设,使其成为引进国外智力的主渠道。

3、进一步灵活引进方式。采取调入、聘用、兼职、短期服务等多种形式。对户口不便落和愿在外地服务的人才,实行两地工作、跨区服务、来去自由。对于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项目,实行招标制,定出课题任务和分配政策,对外进行招标,实行“单项”引进。与国内外知名的大院大所开展技术交流和建立科研基地,实行“柔性”引进。

(三)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

1、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能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改进考核方法。建立健全考核工作责任制。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开发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测评技术。改进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评价工作,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突出对经营管理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专业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办法。发展和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

2、建议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办法。逐步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建立和完善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以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改革和完善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对经理人推行聘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

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要求,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加快人才供求信息和人才数据库建设,提高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管理,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市场主体到位,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才市场供求主体的合法权益。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

(五)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人才结构。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人才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发展人事代理业务,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人才基层和艰苦地区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流动。推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人才流动中商业秘密的保护,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六)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1、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在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加大考核力度,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基本工资与考核工资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增强激励功能。

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制定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的管理办法。

结合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将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逐步建立和市场价格接轨、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

2、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

3、健全人才保障制度。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需要,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建立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完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加快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

(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那一世范文网

各级党委要按照管好用活的要求,搞好统筹规划,制定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分类指导,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工作理论、体制和方法,使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注重整合力量,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合力;积极提供服务,通过政策支持、精神鼓励和环境保障,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以感情和人格的力量,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行依法管理,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增强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要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根据人才工作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等工作。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人才工作中的重大作用。大力加强舆论宣传,为人人竞相成才和充分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创新

首先要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广开纳贤之门。一是要创新人才选拔的标准。要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选那些靠得住、有本事的人。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逐步建立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任前公示制、辞职辞退制、任期责任审计制、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责任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制等,切实选好用好领导人才。加大年青、妇女、党外人士干部的选拔力度,按照四化标准,大胆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