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工作回顾及2011年工作重点

工作计划范文 发布时间:2011/3/5

市政府工作回顾及2011年工作重点第2页

统的煤炭产业比重仍然偏大,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市场变化对企业的自身发展和关联产业的影响很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依然较低,发展速度仍需进一步加快;二是财源型项目对财政的支撑力较弱,在刚性支出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收支矛盾凸显,一些重大民生工程难以实施;三是一些发展的瓶颈尚需突破,主要体现为运力不足,难以保障重点企业的货运需求;水资源总量匮乏,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地收储不足,难以满足新上项目用地需求;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人才短缺,尤其是煤化工等主导产业缺少科研型、战略型、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四是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相对偏低,群众就医难、上学难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五是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工作落而不靠的问题仍很突出。在这里,需要向各位代表说明的是,市政府年初承诺的十件利民实事,还有三件没有完成:新高级中学建设项目,经过不同层面的论证和征求意见,重新完善了方案设计,力求建设一流的高级中学,所以启动延迟。但是,已经基本完成了规划选址、征地拆迁、施工设计和资金筹措等工作,为明年开工建设奠定了基础;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也因建设方案调整,目前正处于规划设计和拆迁征地阶段;安邦大道项目,为避免市区几条干道同时修建而造成市区交通拥堵的问题,所以暂缓建设,但基础已基本完成。在此,恳请各位代表给予理解。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勇于正视,从思想意识上、工作方法上、工作作风上,深挖根源,找准症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和2011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从明年开始的未来五年,是我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加速时期,是实现赶超晋位的关键时期。按照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为加快实现赶超晋位、跨越提升、转型崛起“三步走”的发展目标而奋斗。“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总体部署,以“五区一城”发展战略为着力点,全力推进资源转换、产业转优、体制转轨、城市转型,坚持“八个重点抓”,重点建设煤、电、钢、粮、化、新能源、新建材七大主导产业,稳定发展一产、加快发展二产、提速发展三产,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寻求新突破,促进快发展,实现大跨越,为建设生态平安富裕和谐双鸭山奠定坚实基础。

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友好,统筹区域发展,改善民生质量。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6%。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把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任务;坚持跨越发展的原则,把赶超晋位作为主基调;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把增强创新驱动力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把构建生态平安富裕和谐双鸭山作为主线;坚持共享发展的原则,把最大限度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全市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梯队的决战之年。做好明年工作,对于我市的近期跨越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准确分析和研判形势,对于我们制定目标、明确任务、采取措施十分重要。从政策层面看,我们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一是国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我市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愈发难以满足;二是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将使我市项目建设审批的难度加大。从现实层面看,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矛盾和问题,将使我们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难度加大;二是全省各地竞相发展,特别是周边市地增势强劲,使我们跨越发展难度增大;三是我们自身发展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也将影响我们跨越发展和赶超晋位目标的实现。当前,可以说是形势逼人,压力巨大,考验前所未有。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市发展也有许多积极因素:区域间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对我们发挥优势、借力发展极为有利,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已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具备一定抵御风险、加快发展的产业优势;一批大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更为我市发展积蓄了力量,增强了后劲。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契机,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赶超晋位。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5%。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坚定不移抓招商上项目,进一步提升项目对跨越发展的拉动力

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在招商方向上,坚持既“扩量”更“提质”,大力招引投资额度高、财税贡献大、发展前景好的资源精深加工和新兴产业项目;在招商内涵上,突出由“单一”向“并举”转变,坚持招商引资不分内外,优惠政策一律平等,既招生产加工型项目,也招三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招商质量上,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强化项目筛选和评估,增强招商实效。全年必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亿元。

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大力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以大项目集聚大产业,拉动大投资,保障高增长,确保实现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项,全年完成项目投资200亿元的目标。重点加快龙煤航天甲醇、华本生物质资源化、鲁能露天煤矿等72个续建项目施工进度,必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确保国电盛世煤电公司乙二醇、新时代水泥搬迁改造等58个拟建项目完成前期运作,年内开工建设;力争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建龙三期综合项目、东荣一矿等50个计划投产项目,年内如期投入运营;大唐热电二期、鲁能煤化工、国电富达煤电化等50个前期项目年内取得重大进展。

创建优良服务环境。强化服务机制,健全完善项目建设包保制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行政审批效率不高、执法不公等问题,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力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加强银企对接,做大做强金融担保机构,拓展融资渠道,为项目建设营造更加优良的金融环境。

(二)全力以赴抓园区强工业,进一步提升工业对跨越发展的支撑力

提升园区集聚功能。把项目入驻作为园区建设的主攻方向,全力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确保市经济开发区至少入驻5亿元以上项目1项,各县园区至少入驻3亿元以上项目1项,各区园区至少入驻1亿元以上项目1项,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园区发展规划,超前做好土地调整和收储工作,加快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以“一区四园”为框架,以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科技为主体,完善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努力提升开发区的档次和水平。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完成煤炭、煤化工、钢铁、电力和建材五大行业发展规划编制,促进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积极研发、引进、推广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机遇,努力把新能源、新材料等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力争产值达到80亿元。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各项措施,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全力抓好工业运行。健全经济运行协调机制,加大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力度,积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原料供应、运力保障、发电指标等生产要素的协调,确保企业高效运营。大力扶持和引导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创建。加快推进500千伏集贤变电站建设及下级电压整理工程建设。加快煤化工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力争省级煤化工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年内投入建设。

(三)坚持不懈抓农业富农民,进一步提升农业对跨越发展的保障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40亿斤以上。绿色食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144万亩,新增水田10万亩、旱田节水灌溉6.6万亩,有机、绿色产品认证数量达到73个。加快集贤、宝清、饶河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大龙头桥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大叶沟和七星源水库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5家。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力争畜牧业总产值实现42亿元。加快实施农机化进程,新增省级农机示范点10个、农机大户200个,农机总动力达到130万千瓦。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保障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实施农民增收计划,通过政策激励、宣传引导、技术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民种植高产作物、扩大养殖规模、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增收能力,努力实现户均增收1700元以上目标。加大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7.2万人,转移13.2万人。

加快建设新型村镇。全面启动“两改两建”工程,加快推进城中村和示范村改造、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中心村转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小城镇、中心村集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乡镇和新型农村。今年重点建设8个小城镇、12个中心村,改造16个城中村、12个示范村,宝清七星泡镇试点工作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深化农村经营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置换、转让和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鼓励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