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工作计划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13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第2页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按每人每月平均10元标准,对全市农村特困群众进行扶助。继续实施“福星工程”,逐步扩大农村“五保”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集中供养的比例。大力开展孤儿救助,全面提升农村灾害应变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七、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22、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增加扶贫资金,健全投入机制,加快整村推进工作。,继续选择阳新县28个重点贫困村及大冶市10个老区村和插花村,开展整村推进工作。进一步捆绑好各级财政扶贫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安全饮水”、“灭荒造林”、“一建三改”等相关专项资金,切实做到整合资源,集中用于整村推进村的扶贫开发。

23、突出搬迁扶贫重点。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把移民搬迁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血吸虫病防治相结合,与贫困村因灾倒房户的重建相结合,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切实做好600户、2400人的搬迁安置工作。要抓好已搬迁农户的生活设施配套完善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帮助解决好他们的户口迁移、子女入学、治安、交通、饮水、用电、治病、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真正实现“搬得出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的搬迁目标。

24、拓宽产业扶贫渠道。一是继续办好优质苎麻苗圊基地和吴茱萸苗圃基地,扩大基地规模,无偿为贫困村提供优质种苗。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畜禽和水产养殖,千方百计为贫困户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三是利用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龙头企业。

八、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倡导文明乡风

25、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和依法维权能力。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村干部能力培训体系,利用党校、行政学院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对我市列入全省“百镇千村”的示范的40个村,有的可选派国家干部担任支部书记,帮助所在村制定规划和培养明白人,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7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以“进市场、奔小康、兴文化、正风气”为主题,大力开展“治五乱、刹三风”和“十星级文明记”、“十佳婆媳”、“十佳好邻居”等创建活动,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文化宣传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适合农村特点的“文化中心户”。

九、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

28、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县(市)区领导要集中精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强迫命令、盲目攀比、形式主义和加重农民负担。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抓好试点示范。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围,明确责任,切实抓好。

29、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广泛动员,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有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职责分工,做好配合协作,统筹谋划,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和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各地要整合各类驻农村工作组、工作队,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对口帮扶。

30、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要按照《农业》的规定,市、县(市)区财政收入对农业的投入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比[那一世范文网-www,nayishi.com,找范文请到那一世范文网]例。认真落实中央对农业农村投入“三个高于”(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投入结构,支农资金的投入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贫助困方面倾斜。要创新投入机制,优化奖金配置,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要扩大支农资金来源,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