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局工作计划范文
2011年教育局工作计划范文
2011年教育局工作计划范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七次全委会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县委提出的“两年大跨越,再创新辉煌”的战略目标,不断向国内教育现代化一流水平迈进,以“推进全面优质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发展主题,扎实开展“全面提升素质年”,继续推进“六大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团结奋进,进一步提高均衡水平,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实现优质教育,进一步彰显和谐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适龄学生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着力打响“学在长兴”品牌,全面提升教育事业优质化、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1.达到的水平性指标。
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小学、初中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98%,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98%、99%,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7%以上,普职比继续保持1:1;农村劳动力受训率和城镇职工全员培训率分别达到35%和10%以上。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平安校园创建达标率100%,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率控制万分之0.6以下,学生违法犯罪率控制在0.03%以下。
2.完成的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办学条件。完成县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扎实推进“省标准化学校创建工程”,创建省标准化学校12所;认真实施“省新一轮教育四项工程”和“市三进工程”,完成中小学校安工程改造总量的90%以上,完成16所中小学塑胶跑道改造工程;加快标准化图书馆、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和现代教育装备设备的配备,全县多媒体班套比达到1∶0.8,计算机生机比达到7.5∶1;完成农村幼儿园标准化教学点12个。
二是提升队伍素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教育管理者队伍素质;合理补充教师数量,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师德水平;规范幼儿在编教师招聘工作,吸收优秀人才服务幼儿教育;建立教师有序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三是深化教育改革。深化基础教育、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完善中考制度,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向初中分配的比重提高到50%;有计划地开展岗位设置管理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国有民办”学校体制调整;多形式推进教育开放。
四是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考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全面实施“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丰富教育发展内涵。
五是壮大发展实力。加强教育督导,创建市示范性教育强镇1-2个,创建学前教育先进和达标镇1-2个;创建省等级幼儿园2-3所。职教中心争创国家级重点教育改革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长兴技工学校力争通过技师学院评估验收;加快培智学校建设。
六是提高服务能力。职业教育主动对接乡镇、企业,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拓展合作办学领域,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对职业类学生的创业思想、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档次,鼓励创业积极性。职业、成人教育主动服务“三农”,继续实施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的力度。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促进教育发展均衡,进一步提高科学发
展水平加强调研,认真规划,加强教育均衡化建设,缩小各类教育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认真总结规划,科学协调发展。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长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以高水平实现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为总体目标,科学制定 “十二五”时期长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全面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做优做精职业教育,拓展成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实现长兴教育齐头并进的态势。
2.落实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不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向薄弱学校倾斜;全面落实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健全爱心助学机制,规范职业学校奖学助学制度;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制定学校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教育经费更加注重向农村学校和教育装备的投入;扎实完成县教育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改善办学条件;以实施省“新一轮教育四项工程”和市“三进工程”为抓手,开展标准化学校创建,完成16所中小学塑胶跑道改造工程;落实新一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配套经费;扎实推进“校安工程”;完善学校资产管理机制;实施标准化图书馆、标准化计算机室、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加快条件装备和信息化建设。
4.加强建设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和责任终身制,完善基建项目工序验收和定期检查制度,规范施工行为,提高基建质量;建立和完善校舍隐患分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分级监管网络,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台帐、日常检查记录台帐和隐患整改治理台帐;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细化落实三年校安工程实施计划。
5. 开展合作交流,共享教育资源。通过调研“会诊”、选派学校管理人才、下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挂、建立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对薄弱学校进行针对性扶持,提升薄弱学校教育能力。继续推进城乡之间学校对口合作交流,引导城乡之间学校通过教育共同体、结对考核等方式,推进相对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开放,加大国内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力度,鼓励中小学校开展多种对外交流项目。
(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水平
以德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转变育人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关注整体,关注全面,关注过程,关注能力,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强化育人为本,提升德育实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文明礼仪。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德育导师制为抓手,实施“温馨校园”、“幸福班级”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细胞,增强师生对班级集体的归属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注重德育的有效性,精心打造一批体现德育功能的学科示范课;大力推进校外教育,举办德育论坛,开设学生发展论坛,召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加强班主任和德育队伍建设,开展“百名优秀班主任”评选和“十佳教书育人优秀奖” 评选活动。
7.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评价研究。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成果,继续大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的研究
;切实提高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评价等的指导作用,继续加强学生过程性评价及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探索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开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质量监测管理体系;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内涵,突出实践和创新主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中小学开展校本化实施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8.优化教育管理,促进全面发展。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定向招生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中考体育测试及特长生加分政策等相关工作;倡导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展与学科课程相衔接的丰富多彩的各类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广泛开展全县“文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职教技能节”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加强学生原创艺术作品的创编,加强艺术团队的管理;积极做好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
9.实行减负提质,发展学生个性。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促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切实加强学科规范建设,加强研究性学习,强化学习方法培养,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建立多渠道、多样化的青少年课内外创新教育研究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和创新活动,探索创新素养培养的多种模式和途径。
10.丰富发展内涵,推进特色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针对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积极寻找新对策,总结推广新经验,引导学校轻负担、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组织交流学校特色发展的经验,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教学有效性,分别举办初中、小学教学展示活动,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
11.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探索利用“电纸书”开展教学,并研究学生的适应性;研究制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标准,推进省教育资源网教学资源的使用;探索学校食堂等级量化管理、学校卫生网络化管理建设。
(三)推动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使各类教育形成合理的比例结构关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相适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
12.提升义务教育,保持领先水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巩固小学、初中教育、“三残”、学前三年入学率入园率,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巩固率,不断提高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加快建设培智学校。
13.推进学前教育,满足群众需求。贯彻落实《长兴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标准化教学点的建设,努力改善办园条件;进一步规范幼儿园招生工作,充分重视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需求;建立早教指导站,积极探索3岁以下儿童早期教育,开展科学的育儿指导服务;认真做好等级幼儿园的申报评定工作,加大督查力度,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加强保教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保教专业化水平。
14.做强高中教育,培育办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