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海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工作汇报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4

沥海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沥海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沥海镇第七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其他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镇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镇人大的有力监督和指导下,依靠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加快发展为己任,围绕“工业大镇、农业强镇、建筑名镇、中心集镇”的总体目标,埋头苦干,奋力拼搏,乘势而上,圆满完成了镇七届一次人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协调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形势较好。
一是工业集聚上台阶。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79亿元,年均递增15%。规模企业达到52家,超亿元企业4家,其中超20亿元企业1家。工业集聚初具规模。形成占地1350亩的工业集聚区,工业基础设施投入2300万元,入区企业达65家,成为全镇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技改投入不断加大。累计完成技改投入18亿元。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累计实到外资2533万美元,引进外资企业22家,完成自营出口51261万美元,新办境外企业10家。块状经济优势凸现。照明、铝塑包装两大特色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2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71%。产业链不断拉伸,其中照明灯具产业从节能灯管、灯头、灯具逐步延伸到小家电,包装产业从化妆品包装延伸到酒类包装,并向蜂窝纸包装等现代包装环保材料领域拓展。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8家,市级4家,申报国家级新产品2只,省级48只,申请专利112只,创中国名牌产品2只,中国驰名商标1只,中国出口名牌1只,成立科技研发中心9家,建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累计完成创新项目36只,其中阳光控股技术中心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电光源行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引进企业5s管理和商务视窗信息化管理,企业形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农村稳定强基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级集体年实际可用资金达到1022万元,人均可支配资金达185元,年均递增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粮经比例达到4.5:5.5,蔬菜种植面积达3.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1.07万亩。其中,中高档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和出口蔬菜生产基地已成为市农业创新基地。龙头带动战略进一步实施。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4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9家,今年成功举办由政企联办的市首届果蔬(西瓜)洽谈会。农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建立5000亩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个,万亩省级绿色生产基地1个,市级标准化基地4个,农业科普示范基地4个,全国出口蔬菜现场会成功召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五年中累计投入资金3800万元,修建机耕道路35千米,整修沟渠40千米,改造电网10.1千米。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4个,建成标准化农田4.6万亩,新增耕地7100亩。农户零散种植向大户规模种植转移。累计流转土地2.7万亩,新增50亩以上种养殖大户117户,各类农业发包收入五年净增500万元。培训农民工3370人次,转移农民1540人。农村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调减行政村22个。休闲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万峰宋氏渔庄、阿奎渔庄相继建成。
三是镇容村貌展新姿。建设发展规划体系日益完善。科学编制完成了新一轮全镇总体利用规划和全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了近远期发展方向。城镇功能更加健全。投入2500万元开发建成的沥海综合市场成为虞北最大的农贸集散市场。先后投入3050万完成百三公路团结桥至光荣村道路拓宽改造及环城东路建设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工程。集镇品位不断提升。高档住宅区宝华海滨庄园和海滨花园开发建成使用,老城区的环城河被砌石绿化,一批村级公园、企业公园相继建成,新增绿地面积25000平方米。集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投入50万元充实了城监和环卫队伍,加强对要道路口、市场、停车站点的交通管理,落实城镇管理保洁制度,集镇交通和卫生状况得到根本改观。农村实事工程方兴未艾。采取政府以奖代补和社会集资的办法,五年中累计投入1950万元,硬化道路2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900余盏,河道砌石15千米。农村“双整治”活动成效显著,共拆除旧房1038间,退宅还耕32亩,2个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各类陈年垃圾得到清理,环境长效保洁机制日益完善,被评为绍兴市最佳魅力乡镇,成功创建为绍兴市生态镇和绍兴市卫生镇。
四是建筑扩张提层次。建筑主业不断做强。自来,建安产值连续两年突破80亿元大关,年均递增15%以上。其中五洋集团、万峰公司积极进军奥运工程,分别拿下奥运媒体村b5区块和千岛湖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项目。德盛公司承建的国际大酒店成为我市的标志性建筑,各企业的足迹更是遍及浙、沪、京、川、渝、赣、皖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筑品牌不断做优。各建筑企业累计获省部级优质工程、结构工程等各类奖项及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a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等荣誉数百项,其中五洋建设集团晋升为具有特级资质的国家特大型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承建的上海印钞厂回字型厂房喜获全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项“鲁班奖”;万峰、德盛建筑公司晋升一级建筑资质企业,位列市十强建筑企业。建筑产业不断做大。在坚持做强建筑主业的同时,向与主营业务息息相关的房地产、旅游业拓展,并积极反哺工、农产业。
五是社会和谐有保障。科教兴镇战略深入实施。加快镇科普示范基地、科普长廊的建设,成功创建省科普示范镇。完成教育设施投入2500万元,撤并薄弱学校14所,教育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教育网点布局更趋合理,成功创建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成功举行了镇第五届全民运动会,村级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成功创建为浙江省体育强镇。计生工作不断深入。广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及双农独女家庭养老保险政策。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率达85%,专业渔村渔民养老保险率达100%,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91%。残联、老龄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浙江省老年小康型体育乡镇,潭许村荣获全国敬老模范村称号。“平安沥海”创建深入推进。“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程全面实施,“综治进民企”工作分步实施,综合治理防控和**调解机制进一步健全,首创的“一套网络,四个机制”综合治理模式在全市推广,获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连续被评为市综合治理红旗单位、绍兴市**“三无”乡镇。社会公益事业获得新保障。五年中,沥海各届人士致富不忘家乡,累计捐款1500余万元,用于村级面貌和社会民生的改善,建立了本金为3750万元的万峰老党员关爱基金、沥东村五洋建设夕阳红基金和沥海镇奖教奖学助学三大公益基金,年发放资金达75万元。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方面深刻的体会: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我们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信心。面对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超前规划,做足准备,主动接轨杭州湾新区的建设和大桥经济的到来。面对发展的严峻形势,我们激流勇进,开拓创新,努力克服了宏观条件制约和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五年来的实践再次证明,只有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才能攻坚克难,屡创佳绩,不断营造新优势,谋求新突破,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我们一以贯之、狠抓落实的恒心。五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大镇、农业强镇、建筑名镇、中心集镇”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事业为重的工作主线,坚持继承、务实、创新、争先的工作作风,做到换班子不换目标,换干部不换思路,抢发展、抓当前、振精神,一以贯之抓落实,确保了沥海经济既好又快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我们科学发展、靠民为民的诚心。面对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始终坚持发展靠人民,发展为人民,发展更要致富人民的政绩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紧紧依靠全镇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靠民为民,才能汇聚力量,凝聚人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我们抓人促事、虚实互促的决心。面对发展的更高要求,我们始终贯彻抓人促事、虚实互促的工作方针,围绕打造“创新、务实、廉洁、高效”政府的目标,坚持领导垂范,制度规范,监督防范,抓班子、促院子、带村子,打造了一支既干事又干净的干部队伍,为沥海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经济发展、致力于城乡协调、致力于社会进步、致力于民生改善,着力解决了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领导、社会各界的殷切关心、倾力支持,离不开历届党委政府的励精图治、厚积薄发,更离不开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借此机会,我谨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全体代表和辛勤耕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参与沥海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以及广大投资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对照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工作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仍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素制约严重与接轨大桥经济之间的矛盾、村级经济基础薄弱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之间的矛盾、队伍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之间的矛盾均还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切实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跨江大桥正式启动,全面接受大桥经济辐射的黄金机遇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宏观形势,识大局、谋全局、开好局。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形势。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又是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树立构建和谐求发展,更好发展促和谐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通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打牢和谐根基,夯实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