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
扶贫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
县委学科办:
根据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要求,县扶贫办班子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办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自查和反思,查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
党的十六届三上全会以来,我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加快崛起、富民兴县的新路子。在此期间,我办认真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密围绕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扶贫工作“十一五”规划,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明确三个原则,调动发展活力。我县是一个典型贫困的农业县,财政基础差,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为了集中有限资金办大事,我们在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中,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执行贫困村、贫困户首扶制度,坚持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村推进与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相结合,积极整合扶贫资源,整合资金,加大扶贫投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围绕“四基本”,即基本设施、基本产业、农民基本队伍、基本制度,突出一体,抓实两翼,实施“十项”工程。并明确了三条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是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的原则。统筹项目资金以扶贫片区开发为平台,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基础,部门负责落实抓组织实施,最大限度地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财力实现项目建设整体推进,确保各项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二是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按照“资金捆绑、县为平台、县上协调、部门实施”的要求,对所有整合的项目资金,按照业务特点和行业要求,确保项目渠道不变、资金投向不变、实施单位不变,让被整合的涉农单位和部门好规划、好落实。三是整村推进、片区综合开发的原则。按照区域统筹发展,“点、线、面”结合的原则,根据项目村的特点和整合项目具体情况,实施整村推进,确保项目实施后村子发展变化明显、群众满意、上级认同。这三条原则使原本对扶贫开发项目整合要求不理解、有顾虑的部门和单位,都自觉自愿地参与了进来,为扶贫开发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三个引导,促进农民增收。把农民增收作为检验扶贫开发效果的重要标志,大力引导项目区群众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引导培育特色产业。为了促使贫困群众加快发展增收产业,从1997年到现在累计投放小额信贷14591万元,扶持发展畜牧、水果、蔬菜、三七、草乌、灯盏花等增收产业,为项目村开辟了农民增收渠道,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奠定了基础。二是引导壮大龙头企业。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突破口,16年来,共争取5459万元的扶贫贷款扶持了千山生物公司、蓝天公司等14家龙头企业业,使企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不仅直接增加了贫困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引导加快科技扶贫。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员示范带动农民推广应用新技术。依托蔬菜、三七、灯盏花、草乌、水果等产业,聘请专家,重点对贫困户采取送资料上门的办法进行培训,累计发送科普知识资料1多份,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种植水平,使之成为我县项目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三)加快二个改善,优化农村环境。以整合的项目资金为依托,不断加大改善项目区的农业基础条件、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生存条件。一是改善农村基础条件。通过项目的有效整合,使农业、水利、交通、林业、畜牧等部门建设项目集聚贫困村,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基础条件。坚持把群众最关心的水、电、路等问题作为重点,全力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二是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下功夫整治农村环境面貌,积极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理念。
(四)落实三个措施,确保发展成效。为了切实落实项目整合的各级责任,县委、政府把项目整合作为推进片区开发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各级领导重视支持、干部群众合力共建的新局面。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县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制度,使领导力量和政策导向上向贫困群体倾注,形成了共同推动贫困村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财政资金管理规定的要求,在县财政局所设立了扶贫专户,做到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在项目资金管理中做到了“三个坚持”,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坚持以计划管项目,以项目管资金,实行资金直通车;坚持县级报账制,严格审核支出票据,确保专款专用;坚持定期审计检查,杜绝挤占挪用。三是加强监督考核。严格审批程序,重点在整村推进、小额信贷对象的确定上,实行 “农户申请,村组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查,信用社考察,专题会议研究审批”的工作程序,增强了透明度,杜绝了帮富不帮穷和挤占套取国家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同时,每年把整村推进、小额信贷等扶贫工作纳入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目标考核,严格进行考核,激发了各级组织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积极性。
我县自1994年以来,相继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至今已有16年的扶贫攻坚历程。这一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上海市徐汇区和省级挂钩部门的鼎力帮助下,县扶贫办充分发挥部门议事协调作用,使扶贫项目、扶贫资金覆盖到全县贫困村寨,为全县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谱写了新篇章。16年来,共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14217万元,上海对口帮扶资金2671万元,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挂钩扶贫资金746万元,整合其它部门资金3477万元,省、州、县挂钩部门投入2252万元,扶贫贷款0万元。各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加快了全县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各事业的发展。一是修建乡村公路及村间水泥路85条,共426公里,改善了偏僻山区群众交通闭塞问题。二是完成大小水利工程160件,其中修建十五万立方小二型水库1座,建水池234 个,铺设饮水管线558公里,支砌三面光沟渠23公里,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1400 亩,解决了5.67万人、1.6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三是新建学校54所,资助贫困生605人,建村级白玉兰卫生室31个。四是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41个,革命老区项目2个,温饱示范村61个,生态村9个,小康示范村3个,实施特困户住房安居工程543 户,五是实施能源生态工程,改厕、改厩、改厨和配套沼气池4004户。六是实施异地搬迁扶贫450户,共2073人。上述扶贫工程的完成,为稳定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温饱,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仍有1196元以下贫困人口16.32万人,全县发展处于区位优势差、农业发展滞后、工业经济弱、基础设施建设慢、农村基础条件差、财政自给率低、社会保障程度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要求,结合“三个一”,“六对照、六检查、六树立”的要求,通过征求大家的意见和深刻反思,扶贫办班子查找到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距:一是在工作思路、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方面距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差距。主要表现在谋划和指导工作时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默守陈规、循规蹈矩;遇事求稳怕乱,求稳怕险;工作上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二是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对服务对象总体要求的多,具体考评的少,缺乏主动靠上去服务、事前服务的意识;还没有正确处理好建设与服务的辨证关系,片面强调建设,存在重建设轻服务的思想。三是服务机制方面不够完善。制度建设滞后,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服务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制度落实力度不够,往往流于形式,有的环节存在制度管理空白,有的制度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四是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业务知识的探索更新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给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一方面,要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动员、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扶贫开发之路。实践表明,推动多部门参与的行业扶贫、“县为单位、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区域扶贫以及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协作为基础的社会扶贫“大扶贫”工作格局的形成,可以动员、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和各种资源参与扶贫工作,使扶贫工作的渠道更广泛、帮扶更到位、措施更丰富,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工作重点,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大力促进产业扶贫,通过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加大对扶贫地区的科技投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科技培训,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贫困地区,促进其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注意选择资金回报率更高的产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等。通过扶贫开发工作,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使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位扶贫干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更新业务知识,以适应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要求。五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强。受习惯思维的影响,工作的创新发展受到传统思维定势制约。由于扶贫固有的程序性、原则性、重复性特点,容易形成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制约扶贫工作创新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扶贫工作中单纯只注重经济发展,不注重社会全面发展。二是只重基础设施建设,勿视了对群众科技意识的培训。三是在思想上保守,观念上陈旧,与“大扶贫”开发工作理念不相适应。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和分析,扶贫办班子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宗旨观念和大局意识树得不牢,尤其是联系实际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不深刻。二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树得不牢。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不够,思考不多,对干部职工在想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