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财政改革与发展成就调研报告
某地区财政改革与发展成就调研报告
地区成立于1975年,辖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26个乡(镇),总人口约60万,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回、蒙、哈等3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6.33%,汉族占总人口23.37%。是新疆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
新型工业化阔步前进,全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近两百亿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吐鲁番工业经济这块“大蛋糕”中。地方工业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还要多,并且继续保持着两年翻一番的发展速度;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效果凸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接近4500元,比上年增加了530元,增幅是吐鲁番有史以来最大的;旅游业被统一营销激活——门票收入猛增至近一亿元,比翻了近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形势喜人——三年里翻了近一番,达到了9.32亿元,接近10亿元。
如今的,可谓工业经济万马奔腾,农业经济一派繁荣,旅游经济生机勃发。这颗明珠闪烁着更为耀眼的光芒:
一、财政工作成绩
1、地区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壮大,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全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4%,超额完成了自治区确定的16%的财政增速目标,收入增长额和增长幅度均超过吐鲁番地区历史最高水平。,全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实现16.57亿元,为年初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76亿元的129.38%,同比增长24.38%,增支3.24亿元。
2、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有力支持了各项事业发展。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有力促进了吐鲁番地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工资、机构运转等基本支出得到较好保证,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事关地区长远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保障有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生态环保等支出增长迅速;农村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新阶段;各项支农措施和惠农补贴得到有效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最低生活保障、廉租住房资金保障、农村计划生育奖励等政策全面落实;加大了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县(市)经济发展。
3、财政改革不断深入。依法理财工作取得新进展。30年来,财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发挥民族地区财政、繁荣地方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以搞活企业、提高社会生产力为目的。先后进行了企业基金、利润留成、盈亏包干,两步利改税改革,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企业两则两制的贯彻执行,全面进行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为了有效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拨款改贷款的投资体制改革;为了有效地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财政信用体系;为了充分发挥税收集聚资金、调节经济的职能,进行了工商税收和农村税收体制改革;为了调动行政事业单位理财的积极性,进行了以经费包干为特点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并对部分资金实行了有偿周转使用办法;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进行了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进一步发挥了财政的监督作用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配合金融体制、流通体制、物资体制、外贸体制、工贸体制、价格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所能及地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证,较好地发挥了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中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职能作用,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贡献了力量;农村税费、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金财工程、县乡财政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化;预算管理不断改进和加强,财政监督力度加大,监督范围进一步拓展;财政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和规范,财政业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4、财政干部队伍呈现新面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干部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健全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干部素质大幅度提升。积极倡导树进“大局观念”、“责任意识”、“创新理念”和“敬业精神”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成效
(一)以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为核心,重点支持发展特色、精品、高效现代农业。一是实施“农转非”战略,促进了社会转型。安排专项资金,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大力推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和向外地转移。二是依托光热资源优势,设施农业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全地区投入设施农业发展资金近亿元,建成了设施较完备的典型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标准的温棚,通过若干年努力,把吐鲁番变成温室大棚的“海洋”,把日光温室和大棚发展到10万亩左右,使吐鲁番成为乌鲁木齐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加工基地之一。三是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小麦和棉花面积大幅退减,设施农业、精品哈密瓜以及葡萄、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农区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以吐鲁番葡萄正式入选奥运会特贡果品为契机,力争通过1o年的努力,把吐鲁番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鲜食葡萄和葡萄干商品生产基地。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进展。在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生产的同时,财政投入数百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葡萄、哈密瓜、孜然、蔬菜等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原产地保护申报。五是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水资源利用和农业高效节水的各项安排部署,加大财政投入,强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仅吐鲁番地区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47万南,投入节水资金总额为1亿多元,全地区全年节水量为2998万立方米。
(二)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财政部门,我们认真贯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以产业集群理念谋划工业发展。重点支持石油石化、煤炭能源、建筑建材、无机化等特色工业,推进产业集聚。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财政投资近干万元,着力打造“五大园区”的投资环境,产生出了明湿的“聚集”、“辐射”效益,成为招商引资的“强磁场”,园区已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相继引进了沈宏、万向、华电、圣雄、中亚华金工企矿冶、新化集团、广汇lng、天山建材、三维甲盐等大企业、上市公司,投入资金百亿元,地区工业经济依靠一批重点企业支撑。三是抓好重大项目的实施,实行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制度,为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每年财政安排重点项目前期费近300万元,,财政预算安排支持重点项目、扶持企业发展资金及融资约1000万元。
(三)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
财政部门按照“提升中线,建设东线,准备西线”的旅游发展战略,继续提升旅游产业,不断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工作力度,大力实施精品旅游城市战略.先后投资近亿元,对葡萄沟、坎儿井、火焰山、吐峪沟、库姆塔格、沙漠植物园等景区(点)实施了深度开发和景区(点)道路改造任务,使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文化内涵更加突出。共建成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5个。葡萄沟、坎儿井民俗园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每年安排旅游促销宣传资金和葡萄节办节经费,成功举办了北京、上海宣传周和历届葡萄节,并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向国内外推介吐鲁番,极大地增强了吐鲁番旅游的影响力。通过资金的投入,地区景区(点)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四)围绕招商引资工作,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招商引资的力度,决定着经济的发展速度。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通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全地区上下对发展靠开放、开放促发展形成共识,初步形成了上下同心、全员参与、共同推进招商引资的新局面。为提高招商效果,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由地区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参加西洽会、厦洽会等区内外经贸活动,分赴北京、上海及东南沿海地区招商。特别是地区和县市通过制订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掀起了新一轮的招商热潮。对招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兑现招商引资奖励资金,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地区全民招商的意识将更加高涨,必将实现招商引资的更大突破。
三、财攻改革和发展的经验
(一)建立了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严格落实财政收支目标责任制,强化增收措施,抓大不放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办法,加大重点非税收入监缴力度,确保足额上缴。加强财税政策研究,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资金支持,取得良好效果。
(二)非国有经济成为财源的增长亮点。国有企业缴纳的税收收入在整体上与非国有企业缴纳的税收收入相当。约占财政总收入的五成左右。但随着地区近年来对内实行国企改革,对外发展开放型经济,非国有经济逐年发展壮大,为财政提供的税收比重越来越高,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平均增幅。尤其是县级财政在国有企业改制逐渐到位后,非国有经济缴纳的税收增长更快。
(三)第二产业财源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现。财政增收多元化,坚持同绕地区“以石油、天然气为龙头,加快矿业开发和农产品加步伐,壮大提升第二产业”的发展思路,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二产对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拉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发展趋势。近几年,三次产业提供的收入在整个财政总收入中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在我地区实施工业化和加大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战略推动下,二产提供收人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县(市)二产提供的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二,部分工业发展较好的县甚至超过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吐鲁番地区已形成了石油、天然气、建材、金属矿产开发、无机盐化工、煤炭能源、果品保鲜加工和旅游等七大优势产业,吸引了十几家大公司的开发,进一步增强了地区的整体实力,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财政工作基本满足和保证了重点支出需求。一是保证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