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辽宁省东部,下辖三县四区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共有50乡镇(三个经济区),614个村,农业人口77万人。近年来,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主线,以“三向培养”工程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感到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思路新、创新性强、效果比较突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党组织重视,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
市的各级党组织确实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市委感到,虽然是老工业基地,但农村地域大、覆盖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目标,必须首先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仅对促进农村发展稳定意义重大,对全市整体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必须不遗余力,常抓不懈。同时,市委也认识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宏观决策在市委,责任在市委,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成一件大事,牢牢抓在手上。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制,强调领导干部亲自抓。比如,在抓“三级联创”工作中,市委成立了以书记周忠轩为组长、副书记郭平为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等10余个部门共同组成的活动领导小组。市委各常委还分别在各县区、乡镇、村建立了工作联系点,具体指导“三级联创”活动。近几年,市委常委会每年都听取一次“三级联创”活动情况的汇报,市委书记周忠轩亲自部署并提出许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各县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县区委书记担任第一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包乡挂村,建立县区和乡镇领导干部联系点542个。在抓落实上,市委派出督导组,逐个乡镇检查,指导创建工作。各县区还健全和完善了例会、督察、考评等创建制度,做到有思路、有安排、有检查。总的看,市、县、乡和村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到了重要位置,真正纳入议事日程,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紧紧抓住基层不放松,夯实基础
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重点抓支部,集中力量筑堡垒,通过抓基层、打基础,强根固本,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初,市委以战略眼光做出了《关于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决定》,提出了“组织健全、工作规范、作用明显”的党支部建设目标。在农村,把加强党支部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五个好”村党支部目标,各县区每年都对村党支部进行一次分析排队,后进支部亮“黄牌”,采取县、乡镇干部驻村包保等措施,进行整顿,从开始,全市共整顿后进村党支部85个,全部得到了转化,后进面逐年缩小。一些县区还实行县直单位、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乡镇所属站所和后备干部“四级”包村整顿制度,帮助村里找症结,建班子,抓管理,找路子,促进村党支部建设。经过整顿和建设,全市达到“五个好”目标要求的村党支部341个,占总数的55%,中间状态的村党支部积极学先进、赶先进,各项工作也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加大对支部建设的投入,效果也比较明显。近两年来,市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财政资金、党费两条线投入,拿出资金近万元,用于新建、翻建村党支部办公场所和制作党建展示板,着力改善村党支部的基础设施,夯实工作基础。目前,全市农村党组织活动场所达到541个,1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所达到327个。同时实施了党员电化教育“123”工程,建立党员电化示范乡镇7个,配备电视机68台,vcd82台,党员电化教育科技致富示范村114个,示范户220户。做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办公有场所,宣传有阵地。
(三)以实施乡村领导班子素质工程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
市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能够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驾驭农村工作能力的重要意义,下大力气打造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该市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上,主要抓三项工作:
1、抓选拔。市委强调以发展为标准,配班子,调干部,“选能人、配强人,不让事业将就人”,树立起正确的用人导向。通过公布岗位、民主推荐、提出人选,组织考察,常委会票决的程序,公开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近两年来,全市调整乡镇领导班子33个,乡镇党委书记36人,乡镇长30人,乡镇其他班子成员89人,使一批想干、会干、实干、能干的干部有其位,不想干事、不会干事、不能干事的干部让其位。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交流,把强乡的干部派到弱乡任职,以强带弱,把弱乡的干部派到强乡锻炼。在村党支部换届中,始终把选准配强党支部书记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行了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使一批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素质较高的年轻干部当上了村里的“领头雁”。连续两次村党支部换届,市委都专门成立了组织部、人大、民政等部门参加的督导组,奔赴各县区把好“选人关”。市委组织部专门下发《市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实施细则》,重点把致富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能人,选拔进入村班子中来。去年换届后,全市有480名产业、项目带头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占总数的78%。积极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目前全市“一肩挑”的村达到95个,占15.5%,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948人,占25%。比如,新宾县上夹河镇上夹河村原党支部书记在任多年,政绩平平,去年换届,村里的致富能手周长春以高票当选了党支部书记,上任10个月就为村里建村部、修路、建桥、安装有线电视、建引水渡槽、打深井等,共办成10件大事,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市委比较重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确定了村级后备干部4028名。各县区把致富带头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三向培养”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到村里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主任助理、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治保主任等职务,对其进行实践锻炼。去年换届后,有130名农村后备人才进行了村班子,占新进班子总数的70%以上。
2、抓培训。市各级党组织特别注重教育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把培训干部作为“素质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分级负责、分层办班、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办法,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能力,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处理农村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坚持开展四个方面的培训:一是岗位素质培训。市委负责培训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全市50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每两年轮训一次,每次培训20天左右。县区委负责培训乡镇其他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共办班120多期,培训6388人次,其中培训村党支部书记1200多人次。二是正规化学历教育。采取与大专院校、党校联合办学、办班等办法,提高乡村干部的知识层次和文化水平。与省委党校、沈阳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了联办关系。全市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在45岁以下的,已经全部达到大专文化程度或在读,84人正在攻读本科学历,以来,共组织了607名村干部参加省农村基层干部函授大专班,其中农村党支部书记134名,村班子成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在读的占23%。新宾县1999年创办农村基层干部学校,从高中毕业生、复员军人、致富能手中招收学员,学制2年。目前已毕业360名学员,有85%进入村班子。三是农村致富技术培训。认真落实《辽宁省——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规划要点》,市委把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与发展农业产业项目紧密结合,围绕东部山区中药材、山野菜、地栽香菇、奶牛等项目,采取与农民党员干部座谈,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了解生产中急需产业项目和掌握的技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的放矢进行培训。等方式根据各地主导产业项目,各乡镇党委则依托乡镇党校、党员活动室,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采取集中授课、召开现场会、技术交流、外出参观考察、党员电化教育等方式,请农业技术人员讲解或让致富能手做现身说法,全市累计发放科技资料20多万份,发放书籍2万余册。一些县区还成立了农业技术讲师团,深入乡村,面对面的对村干部传授农业、畜牧、林果、水产养殖等技术,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村生产实际,30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由此受益。四是域外培训。市委要求各县区广开培训渠道,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清原县、新宾县、县、顺城区纷纷把培训基地建在域外,先后组织500多名乡村干部到北京、天津、山东、江苏等地学习,让他们开眼界、学经验、找差距,使基层干部求发展、抓项目的劲头十足。“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不少村干部学到技术后农村先干一步、快干,给群众做出了样子。比如,县组织村干部到东港市、北宁市学习农业产业化经验,回来后石文镇、哈达镇的村干部引进草莓种植项目,每棚草莓收入近万元,比同期其它品种增收3000多元。
3、抓考核。对选拔上来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各级党组织采取各种措施,严管理、严考核,促其发挥作用。各县区制定了《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分别建立村书记、村主任及村级后备干部考核档案,并实行农村基层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评议考核制、离任审计制,强化考核工作。考核时不仅听取机关干部意见,还听取农民群众的反映,并把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组织部门定期检查《村党支部主要职责》、《村民委员会职责和任务》、《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制度》等10余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每年考核干部,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不作为的干部,责令辞职。近两年,全市有21名党支部书记因工作不力被撤职,12个村依法启动罢免程序,对工作不力、群众意见大的村委会主任予以罢免。新宾县开展了“村干部践诺半年评”活动,村干部半年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汇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然后投票测评,这种方法有力地加强了村干部管理和监督,促进了村干部想事、干事和按规矩办事。各级党组织本着“既交任务、压担子,又关心爱护”的原则,对农村基层干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