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2011年创先争优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1/2/13

党组2011年创先争优调查报告第2页

还不够科学合理、民政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观念更新不够到位,习惯于旧的思维定势。改革开放30年使民政工作无论在工作职能、任务、内容上,还是工作领域、服务对象以及工作环境上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民政事业的发展,牢固树立起科学、开放、发展的思想观念,但我们在思考问题、谋划工作中,还未能完全摆脱旧的传统观念,往往习惯于以旧的思维定势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于凭经验、靠过去行政管理的方式开展工作,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缺乏改革创新精神,不敢大胆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少数领导对民政信息化、民政基础服务设施等在民政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抓得不力也就在所难免。

3、眼光视野不够开阔,存在小进即满的思想。近年来,我市民政工作总体水平居邵阳市前列,出现了许多亮点,得到了邵阳市局、省民政厅及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一些同志存在小进即骄思想,认为我们某些方面工作做好了就好像全部工作都做好了,在思想上产生优越感和自满情绪,在工作中安于现状,沾沾自喜,工作标准不高,缺乏用长远眼光和视野来审视我市的民政工作。

4、日常学习不够系统,知识更新不快。往往局限于完成上级安排组织的政治学习任务,很少系统深入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由于民政工作的专业特点不是很突出,很少主动深入地去学习研究经济、科技、法律、历史、公共管理、社会学等知识。事实上,从实践的层面看,民政工作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如社会救助、基层社会管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社会组织管理正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登记、殡葬改革、优抚安置、社会慈善事业等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政工作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够准,未能及时按形势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深入分析研究,将知识运用于民政工作实践,推动民政工作的创新发展。

5、精神状态不够饱满,存在消极畏难情绪。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有些同志在思想上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不够彻底,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得不够牢固,工作干劲、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所衰退,有时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中庸思想。在争取政府重视、社会支持、财政投入以及体制改革方面,有时候缺乏信心,特别是对于需要反复多次协调、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有时候还缺乏工作韧劲,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6、调研督查不够深入,缺乏有效工作机制。我们往往习惯于靠会议、靠文件来部署、指导、检查工作,有效工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重点工作没有更多地从立法和制定政策的层面、从领导体制的层面、从管理体制的层面,特别是机制体制的层面去考虑解决,而是把目光和精力放在办好具体事务性的工作上。调查研究的深度不够,往往走马观花,下马看花,解剖麻雀少,沉不下心来。在抓工作落实方面,存在重部署轻检查监督,或是检查监督不够到位的情况。工作部署后就等着下面汇报,疏于检查,有的情况掌握不准,工作落实不到位。

四、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局党组在深入剖析、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确定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武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明确我市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始终坚持紧紧扭住武冈民政工作发展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创新发展民政工作的体制机制,努力开创武冈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尤其是今年,面对应对金融危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契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市民政工作会议和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精神,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围绕打造“现代民政、开放民政、阳光民政、活力民政”目标,着力完善社会救助、和谐社区创建、为老服务和双拥优抚安置四大体系;强化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社会福利服务、婚姻收养登记、区划地名和殡葬等五项社会管理职能,加强作风建设,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根据这一总体考虑,针对查找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如下:

(一)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先导,把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服务大局、科学发展上来

1、大力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做到“五个转变”、“五个增强”。即转变安于现状观念,增强科学跨越意识;转变“恩赐、施舍”观念,增强责任义务意识;转变因循守旧观念,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转变封闭狭隘观念,增强开放合作意识;转变片面发展观念,增强人本民主意识。通过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打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2、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和初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民政工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加,需救济的对象增多;返乡农民工增加,农村生活困难面扩大,需纳入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的对象增多;因体制转轨和因灾致贫致困需救助的对象增多。保障人数的增加和各项救助标准的提高,民政民生资金的投入也需大幅度增加。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上级民政部门安排我市这方面的资金,同时要督促各级财政加大对保障民政民生工作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工作安排,积极做好民政事业发展的近期安排和中长期工作规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2020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也是民政工作同步前进的时间节点,对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思考新起点上民政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适度提高发展要求,适当加快发展速度,为下一个五年乃至到2020年的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完善体系建设为重点,切实保障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1、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保障民生的“兜底”和“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确保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进一步巩固城乡低保工作。全市城市低保保障人员月人均补差不低于120元。切实做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应保尽保工作,月人均补差不低于50元。同时,积极协调落实各部门已出台的对城市低保户救助的优惠政策,并推动向农村延伸,使困难群体得到更多实惠。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积极争取上级民政部们在我市进行临时救助制度试点,对暂时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生活又确有困难的贫困人口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及时抓好救灾应急工作。加强全市各级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抓紧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强化减灾备灾工作。做到“四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灾民安全转移,第一时间上报灾情争取支持,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第一时间将救灾款物发放给灾民,确保受灾群众生活安定、人心稳定。建立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调整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推广并进一步建立完善“资助救助对象参合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援助”五位一体的新型医疗救助模式,扩大城乡困难群众看不起病的受益面。

2、进一步健全完善优抚安置体系,切实保障优抚群体的基本权益。切实抓好现有优抚政策和待遇的落实,完善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政策,力争把各类优抚对象优先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帮助优抚对象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协助和推动有关部门落实医疗保障和优惠减免政策,将各类重点优抚对象分别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患大病的优抚对象进行医疗救助;继续组织开展为在乡老复员军人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对这部分人每年普遍上门慰问一次。结合“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加快重点优抚对象危房改造,为部分困难优抚对象维修改造住房。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社会化服务进程。同时,做好国家优抚政策的宣传解释、教育疏导和接访答复工作,维护军队退役人员稳定。

3、进一步健全完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体系,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加快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加强社会福利服务队伍建设,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强化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和监督。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善“明天计划”长效机制,稳步推进“重生行动”,使具备手术适应症的每一位残疾孤儿都能及早得到手术治疗和康复矫治。大力发展老年福利服务,扶持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推进老年福利服务由面向“三无”老人发展到面向全体老年人。

(三)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民政民生工程建设

扎实抓好三项民政民生工程建设的实施。

1、全面实施“惠老工程”,大力提高养老服务设施质量。继续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新建或扩改建农村乡镇敬老院2所以上,新建一批村级五保之家,做到每个乡镇有一所能容纳30—50人的敬老院,力争到2012年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从开始,用5年左右时间,结合乡镇敬老院和“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开展农村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全市已建、在建和将要新建改扩建的敬老院、五保之家分别加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站(室)”牌子,添置老年人活动和服务设施,有条件的配备康复、医疗设施。市里将利用福彩公益金每年在所辖乡镇分别选择1个村完善村级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站点的服务设施和内容。

2、全面实施“民生帮扶工程”,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水平。继续开展以帮扶优抚对象为重点的“扶持优抚对象奔小康”活动,加大慈善募集力度,重点募集助学、助医资金,积极开展慈善救助项目,全市每年帮助一批特困群众解决治病、子女上学等困难。

3、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