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5

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正扎实开展。今年1—10月,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186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18.5%;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定劳动力达15万人,占全市农村标准劳动力的55.6%;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就业呈良好态势。[那一世范文网.nayishi.com文章-http://.nayishi.com找范文,到那一世范文网.nayishi.com]

一、构建两大网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一是建立起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组织网络。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全市212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协办员297人(村会计兼任),在农村设立了信息员2138人(组长兼任),对134名劳动保障专(兼)职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形成了规范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和专业队伍,保证了劳动力就业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如蒲阳、向峨等乡镇和城郊村(社区)16名专职劳动保障协办员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住户统一进行失业登记,集中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的三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再创业人员200多人。

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市把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城乡就业同工同酬的就业市场作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城区,依托人事、劳动部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农村,依据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分别设立了蒲阳、青城山人力资源分场,及时发布用工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今年,我市把人力资源的现场招聘会开到了村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蒲阳镇、聚源镇、青城山镇召开了三次劳动力招聘会,60多个用人单位和5000余名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当场达成用工协议1250个,做到了用人单位放心、求职农民满意。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农民集中居住区选点规划建设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幸福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兰花新村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计问题。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建立了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的就业协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通报帮助就业的备案情况和劳动就业工作情况,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以“三进”工作制度全程跟踪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项目引进时“跟进”。如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在引进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民兴纺织有限公司纺纱项目业主与胥家镇达成优先录用本地劳动力就业协定,企业投产后招收了该镇和周边村社240多个劳动力进厂务工。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市劳动社保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项目竣工时“亲近”。市劳动就业部门与项目业主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工作机制,对市域项目进展与用工了如指掌。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时,劳动就业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同时,还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达到了企业、群众、政府“三满意”的多重效果。在“三进”工作制度中,坚持“三到”服务:“培训到村、宣传到户、岗位到人”,提升了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拓展了项目招用本地员工的空间。仅今年本地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政加大投入,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52万元;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推荐小额贷款担保25人,贷款额达40万元,创办个体私营企业25个,吸纳从业人员121人;支持自谋职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实体80余家,吸纳安置就业人员650多名;支持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26家,安置城乡从业人员630名;推荐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保103户。

二是设立了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资金。建立了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为主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补贴制度,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资金200万元,技能鉴定补贴资金45万元,对通过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城乡劳动力给予技能鉴定费用补贴,提高了被培训人员参与技能鉴定的主动性。1—10月,全市共免费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8981人,实用技术培训31780人次,为考取技能鉴定书的4300人实行考证费用补贴。

三是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资金等均由市劳动就业部门负责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市财政局统一核拨,保证了劳动培训资金安全正确使用。

四是建立了就业援助公益性专户。目前已筹集资金近2万元,将对年龄较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以及“零就业”、“单亲家庭”未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给予就业前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

四、抓实五个环节,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一是夯实培训基地。今年,全市投入资金109万元,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配备了教学软硬件设施。利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成人学校、工厂技校、乡镇农民学校等教育资源,建立了34个劳动力就业培训学校,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与充分利用。目前,正积极争取建立团中央在四川的青年创业点。

二是健全培训网络。构建了市、乡镇、学校、企业4级培训网络:组建了由300多名在校教师、拔尖人才、专业人员组成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师资库和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依托成人学校、乡镇党校在各乡镇建立了劳动力就业培训点;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开设了旅游饭店管理、猕猴桃种植、水产品饲养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业;在宁江集团、双良集团、紫坪铺公司等企业举办了饭店服务、计算机操作、纺织、数控机床操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班,形成了“三方联动”(镇校联动、厂镇联动、校企联动)的培训格局,提高了就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就业择业能力。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三结合”(与素质教育、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办了短训班、夜校班,通过法律常识、就业政策、社会保障、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现代文明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通过“四单”(根据企业“订单”,制定培训“菜单”,失地农民自己“点单”,实行培训“免单”)服务,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

四是丰富培训内容。结合产业特点,市侧重旅游、建筑、花卉、果木种植及其相关产业技能培训,形成了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充分就业三方良性互动。目前,全市从事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就达7.6万人,从事花卉苗木、猕猴桃、中药材、食用竹、茶叶、养殖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能型劳动者达4万余人。同时,结合劳动力输出,大力开展定单培训,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青岛天禄大酒店320个职工中280人来自,广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首批聘用180名员工中有160人来自。该市还针对在机械制造、软件、食品、环保型材料等主导优势产业,增加了钳工、车工、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培训内容,促进了一般劳动力向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转变,提高了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五是注重培训效果。今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320人,获取职业资格证的3500人中实现就业3400人,就业率达97%。syb(小老板创业培训)355人中,实现自主创业350人,新增就业岗位1800个。中兴镇横山村农民李建奎,通过syb培训自主创业,办起了凤凰机械厂,吸纳就业人员60余人,按国际标准生产“气动铲”和机械加工配件,产品远销美国,年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上缴税收10余万元,实现了“失业—就业—创业”的跨越。

五、打通“三条管道”,完善劳动力规模转移体系

市着力开辟劳务输出新渠道,采取“三个对接”,即与市外劳动就业部门政府对接、与市外企业直通对接、与市外职介机构民间对接的办法,打通劳务输出“三条管道”,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规模输出,在“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双向就业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是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珠海、温州、昆山、西藏等地建立对外劳务输出联络点,直接联系当地劳动就业部门、职介机构、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提供岗位供求信息,推进农村失地劳动力转移输出。二是与北京森科瑞工贸公司、广东贝克精加工有限公司、江苏荣华纺织有限公司、深圳艾美讯等企业直接联系,规模输出农村劳动力1195人。三是通过市外职介机构等中介组织,向马其顿、格鲁吉亚、伊朗、老挝、阿联酋输出水电安装工和建筑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