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关于全市林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人大关于全市林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人大关于全市林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计划,市人大农经委在主任带领下,于9月21—23日对全市林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对林果业发展思想高度重视,政策引导有力,措施方法得当,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市林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效益。,全市林果业第一产业产值62.8亿元,占农林牧渔总值的23.5%,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其中,林产品产量17.1亿公斤,产值38.4亿元;果品产量161万吨,产值24.4亿元。桃、板栗、银杏产量在全省居第一位,山楂、杏、柿、茶叶产量位列第二。生态林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有林地面积580万亩,森林覆盖率27.1%。今年,由于气候适宜,降水量大,各种果品全面丰收,林果业发展形势喜人,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产量、效益均比去年增加二成以上。主要特点是:
一是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各级大搞林果基地建设,以基地发展带动林果业的发展。山区实施荒山绿化和封山育林工程,丘陵实施梯田地堰绿化工程,平原实施“绿染沂蒙”造林工程,水库、河道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城镇实施环城林建设工程,村庄实施生态园林式村居绿化工程,提高了营林面积和造林质量。全市规划发展商品林总面积500万亩,已完成400多万亩。其中经济林350万亩,杨树丰产林80万亩,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杨树丰产林基地、杞柳生产基地、金银花生产基地、花卉基地。果品基地建设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调整”的原则,取得了显著成效,优势区域的面积逐步扩大,品种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形成了优质桃、优质苹果、优质板栗、优质银杏、优质梨、优质葡萄、优质茶叶等优势品种生产基地。蒙阴、莒南、沂水、费县、平邑、郯城、临沭等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苹果优势区域出口基地县、全国果品生产十强龙头县、全国核桃产业十强县,荣获“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银杏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杞柳之乡”等称号。一村一品、一个区域一个特色的格局正在全市逐步形成。
二是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全市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围绕资源上项目,搞好加工促增值,兴建了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林果发展产业化迈出了一定步伐。莒南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市场开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绿润公司为龙头的板栗收购、贮藏、加工企业达到1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加工板栗20万吨,销往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总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临沂市玉芽茶业有限公司、郯城绿源银杏有限公司、临沭草柳企业集团公司、平邑县的金银花加工等公司为龙头,带动了一大批加工企业。平邑县地方镇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取得了规模、效益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效果,现拥有果品加工厂300家,年加工各类罐头20万吨,创产值9亿元,利税6000多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被誉为齐鲁罐头城。全市已建成各类板材加工企业6000余家,生产各类人造板600万立方米,占全省人造板产量的1/3以上。这些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加工业,实现了多次增值,还提高了整个林果业的产业化水平,促进和带动了林果业的发展。
三是科技含量明显提高。随着林果新品种的引进和基地建设的带动,一大批科技示范园应运而生,对引进和推广新优品种、示范高新技术和果农的技术培训发挥了很大作用。各级积极组织技术培训活动,大力普及实用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去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200多期,培训林果农30万人次,十余项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市果茶高科技示范园近几年先后引进国内外果茶新品种200余个,研究推广新技术40余项,示范带动果茶基地20余万亩,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引进国外果茶技术示范园,被农业部确定为高优水果中心示范园,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各级政府坚持引进、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造林营林方式,建立了商品林示范园208处、科技示范户2.7万个,带动商品林面积100多万亩,全市经济林栽培良种率达到85%以上,新栽植经济林良种率达95%。莒南县荒山绿化用的黑松、火炬松、杨树丰产林用的土尔其杨、107杨新品种普及率已达到了90%以上;苹果、梨、樱桃、草莓、板栗等优新品种的栽培比例都达到了85%以上。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通过科技兴果,发展名优产品帅李,成为全县最大的帅李种植村,今年只此一项就为全村增收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科技推广促进了产品品质的提升,全市已有5个果品获国家绿色食品称号,34个果品获省无公害产品称号。
四是销售渠道和市场体系不断拓宽和建立。在林果产品和加工企业的推动下,林果产品的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流通能力也逐年提高。兰山区华东板材批发市场有交易大棚7万平方米,摊位1500余个,经营人员达5000余人,年成交额45亿元,产品交易辐射全国20余个省市,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之一,有力地拉动了商品林发展。平邑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金银花集散地,经销量占全国的70%以上。苍山县下村镇加工的蜜枣流通全国。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林果种植带动加工业,加工业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市场又反过来刺激拉动林果业发展的产业链条。蒙阴、沂水等县成立的果业合作社,使分散的农户结成了生产、技术、销售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了适应和抗御市场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蒙阴县大力扶持果品销售大户,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销售大户赵玉春现有运输汽车5部,1000吨恒温库一座,选果机、制箱机、包装设备齐全,年经营果品7000吨,自营出口果品,销往东南亚及国内10多个城市,年收入100万元以上。营销渠道的不断拓宽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是近年来林果产品增收的重要因素。
二、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我市林果业总体上发展较快,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
1、林果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差,整体品质有待提高。全市的林果产品牌子有几百个,有的一个村就有好几个。由于比较杂乱,影响力小,和砀山梨、烟台苹果、“汇源”果汁、“娃哈哈”果品饮料等品牌相比,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相差甚远。和日本相比,我市果品种植面积330万亩,日本为338万亩,品种也大体相当,但总产量日本为360万吨,我们不到其一半;平均亩产值日本在6000美元以上,我们的结果园平均亩产值只有多元人民币。除外汇比率、消费水平等因素外,主要是我们的果品品质品牌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差距很大,亟待提高。
2、产品贮藏加工能力差,效益不尽理想。目前,中等发达国家鲜果贮藏量一般占鲜果总产量的25%-30%,果品加工量一般能达到总产量的35%左右;国内有的地区果品贮藏和加工量也占到了果品总量的20%以上。据考察,安徽砀山梨的加工量已达到总产量的40%以上,加工部分的果品增值可翻两番。目前,我市果品加工量只占10%左右,总体上处于“卖原料”阶段。据测算,如果我市的果品加工能达到40%,果品生产整体经济效益可以增加一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加工率严重偏低是造成目前果品产品附加值低的主要因素。
3、生态防护林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森林覆盖率还有待提高。我市生态防护林195.3万亩,尚有部分荒山未绿化,主要集中在我市北部山区县,这些地方土地干旱瘠薄,原有植被基础差,成活率低;有的地方群众耕作习惯陈旧,沿袭陡坡开荒种植;有的地方政策不够完善,缺乏财力支持,群众造林护林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工作上存有较大难度,是造林绿化工作中的“硬骨头”,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几点建议
通过对调研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提高林果产品品质,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市场品牌。品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而品牌和标准化是商品品质和其知名度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商品进入市场的条件。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林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规范。要认真分析提高产品质量品牌的效益空间,坚持向质量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要引导果农通过土壤改造、品种改良、加强管理等手段,全面提升产品品质;要尽快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参考国内外市场对林果产品的质量要求,制定地方标准;要搞好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指导,落实标准化措施,总结经验,搞好推广;要加强品牌管理,坚持品牌集中,做精做大,避免过杂过滥,以形成有冲击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品牌;要加大推广宣传力度,通过产品推介会、新闻发布会、新闻、广告等各种形式,努力扩大品牌影响,把具有强大优势的沂蒙林果产品变成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消费商品。
(二)加大投资和招商力度,大力发展林果加工业。加快林果加工业发展步伐,具有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意义。要充分认识我市林果加工业已经具备的资源优势,认真分析加工业的发展空间和产业潜力,坚持向加工要效益;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鼓励当地具有林果生产经验和一定投资能力的企业或大户投资新上加工项目,按市场规律进行加工经营;要集中当地财力,对现有加工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加工能力进行财力扶持、技术扶持,帮助他们扩大加工能力;要制定行业整合政策,对目前良莠不齐的加工企业通过市场手段进行优胜劣汰,鼓励和扶持环保型、节约型、效益型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要加大林果发展招商引资力度,带领果品销售大户、加工大户、种植大户,组织有目的的专题招商活动,加大宣传我市林果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给予相应政策,引进外来资本或大型加工企业进驻,努力建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延长林果业发展的产业链条,促进我市林果发展向产业化、优质化、高效化迈进。
(三)狠抓生态防护林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生态防护林建设具有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是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是建设生态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