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7/11/22
县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调研报告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十八大精神要求,结合县委开展的大调研活动,县政协在前半年组织开展的全县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又组成调研组深入我县部分中小学校,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对调研报告进行了补充完善。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教育资源现状
1.学校布局及学生基本情况。我县14个乡镇有中小学校91所,中小学学生26680人。其中:普通高中3所,学生6103人;职业中学1所,学生996人;初级中学16所,学生7485人;小学71所(其中中心小学53所,三师校、双师校和单师校18所),学生12096人。学前教育共有幼儿园70所(处)(其中公办幼儿园8所,小学附设学前班45处,登记注册的民办幼儿园17所,另外还有一些零散的未登记注册的小型园所),在园幼儿4859人。
2.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情况:
(1)教师编制情况:我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为2880名,实有2794名。其中:高中教师536名,初中教师846名,小学教师1412名。编制之外有代课教师678人。我县幼儿园教职工522人,其中在编教师234人,占44.8%,聘用幼儿教师288人,占55.2%。
(2)教师学历结构:硕士研究生学历4名占0.15%,本科学历1094名占39.15%,专科学历1108名占39.7%,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588名占21%。其中: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415人,占77.4%,专科及以下学历121人占22.6%;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426人,占50.4.4%,专科及以下学历420人占49.6%;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257人,占18.2%,专科学历680人,占48.2%,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475人占33.6%
(3)教师职称结构:全县初、高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143名占11%,具有中学中级职称的442名占34.2%,具有初级及以下职称的709名占54.8%。全县小学高级教师574人占41.7%,初级及以下职称的801名占58.3%。
(4)教师专业成长:据统计,我县自1992年以来20年共培养市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小学62人,占3.2%;初中37人,占3.9%;高中22人,占3.5%。县级教学能手:小学128人占6.7%,初中76人占8.1%,高中31人占5%,教师队伍专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我县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中小学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从中小学现状看,布局分散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全县小学71所,学生12096人,校均170人。其中:三师校、单师校、双人校就有18个,占小学数的25.4%,但仅有学生147人,占小学生人数的1.2%,校均8人。、端氏、郑村整合速度较慢,镇还有单师校8所,只有学生31名,校均4名。樊村河教委只有11名学生,苏庄教委只有学生25人,王寨教委只有13名学生。从16所初中情况来看,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学校有7所占43.8%,学生750人仅占10%,校均107人;从各乡镇小学学生情况测算今后6年这7所初中学校的生源,平均每年生源不足50人,7校占生比例将会下降至10%以下。如果形成规模办学,按照农村(县镇)小学师生1:21的国家编制标准测算,全县小学教职工只需576人;初中按照农村(县镇)师生比1:16测算,全县初中教职工只需468人;若考虑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的需要可增加100人左右编制,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只需教职工1144人左右,和现在教师2258人(还不含编外的代课教师在内)相比可节约教师1100多人,若以每位教师年薪3万元计,每年可节约教育经费3300多万元以上,而且还可以节约学校维修经费和运转经费等,可见分散的学校布局造成极大的人力、财力浪费。当然,受我县地域广、人口分散的制约,集约化、规模化办学困难多、难度大,整合资源任重道远。
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来看,城乡资源失衡,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人们追求优质教育的大趋势下,由于农村干部群众认识不足,学校整合阻力大,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减,形成“微型班”。在教育投入上我们一方面加大对城镇生源多、规模大的优势学校的投入,学校资源优势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投入没有后期可持续效益,也只能任其维持现状办学。在此情形下,城乡学校从基础设施、教学装备、师资配备等方面形成很大反差,城乡教育资源和质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出生人口趋势来看,撤并农村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势在必行。我县-共出生人口20958人(到人口出生数分别为2289、1984、1947、2115、2117、2125、1920、1757、1614、1519、1571)年均1905人,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口出生率在8‰左右。随着我县人口城镇化的加快,我县7个建制镇人口达1648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6.94%,就新出生人口来看城镇明显高于农村,部分山区乡镇、边远自然山庄人口出生率极低,甚至是零出生。
(二)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力,教育发展缺乏活力。
一是乡镇教委保留过多。我县14个乡镇保留有19个乡镇教委,仍有4个(不含企业教办)撤并乡镇的地方保留教委机构,出现一个乡镇两个或者三个教委同时存在的现象。每个教委都设有主任、会计、教研室主任、教研员等,还有内退、寄放等不在岗人员,人浮于事现象突出,给基层管理带来难度。
二是教师岗位管理缺失。(1)自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始,沁中、示范、实小实行教师工作满30年或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内退休政策,其他学校教师并没有执行这一政策,致使一些到龄的教师意见很大。(2)一些学校出现部分教师在晋升了高级职称之后,就会以各种借口调到行政岗位、教辅岗位、后勤岗位工作,有的则借口有病长期病休;有的农村学校近时间没有一个高级职称指标;还有一些学校存在在编教师不在岗的现象等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教师结构不尽合理。从学历结构看,小学教师本科率18.2%,初中教师本科率50.4%,高中教师本科率77.4%,与《山西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到十二五末,小学实现专科化,本科率达到30-4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75%以上;高中实现本科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学科结构来看,小学英语、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短缺,配置不均衡。
四是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教师职业终身制,教师管理竞争激励机制的缺失,我县教师自主提高意识淡薄,再加上课程安排紧、培训经费不足,教师进修校体制不顺,城乡教师交流不畅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在调研中发现端氏中学、柿庄中学等学校高级职称指标富足,但教师不符合评审资格(学历不达或是继续教育条件不符);我县近3000教师,在20年(1992-)内培养了市级以上教学骨干121名,仅占3.5%,教师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县教育事业向优质教育的发展。
五是学校后勤人员配备不足。伴随撤并学校整合资源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寄宿制学校所需的炊事员、宿舍管理员等后勤人员配备不足,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学校自雇人员存在流动性大、无证上岗,存在安全无保障、经费无着落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
(三)学校教学装备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影响教学质量提高。
近年来,我县投入大量财力,通过校安工程、双百工程等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教学装备、设施的配备离“学有优教”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学校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充分考虑我县人口增长和学龄儿童的分布,在校安工程建设中出现分散性投入建设的现象,造成了资源浪费。而分散性投入又使得全县中小学校都不达《山西省义务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学校最常规的教学设施设备都不符合办学要求。主要表现在图书室和藏书、阅览室和报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学校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学校设施功能不配套等方面。如图书馆(室)建设,除沁中外,其他中小学校没有标准的图书馆(室),学校藏书不足,配备的图书部分已经过时,不适宜学生借阅;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方面,多数学校基本要求配备的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影碟机、录像机等电教设备不足;在学校教学、生活设施方面,县城学校教师办公用房严重不足,十多个教师一间办公室,人均不足两平方米;有的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课桌凳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桌面凹凸不平,缺腿少脚;就我县新、改建学校来讲,也还存在学校设计不尽合理,设施功能不健全,影响学校教学设置和安排。
(四)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幼儿教育成为我县教育发展的短板。
由于幼儿教育属非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在幼儿园建设、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等方面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1)基础设施条件简陋,办园整体水平不高。我县公办幼儿园只有8所,城镇幼儿园园舍面积不足,班容量过大;农村幼儿园大部分不符合建园标准,还有部分幼儿园在危房中办学;部分民办幼儿园租房办学,条件简陋,安全、卫生保健、保教质量均等达不到基础条件,存在安全隐患,影响保教质量。多数幼儿园基础设施差,场地狭小,没有功能室,缺少各种活动设备、玩教具和图书,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2)幼教队伍师资薄弱,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我县幼儿教师522人,在编的只有234人占44.8%,不足一半;具有幼教资格的合格教师只有227人占43.5%,也不足一半。城镇幼儿园教师年龄过大,缺乏交流机制,新教师补充困难;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园均不能配齐专业的幼儿教师;小学附设学前班教师多是从小学教师中调配,没有受过专业幼师培训;民办园聘用的教师很不稳定,多数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在农村园十分普遍。(3)幼儿教师未实施绩效工资,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4)民办园发展失范,办园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都与公办园存在较大差距;还有一些无证非法办园,收费混乱、安全隐患多,民办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
(五)学校债务化解难,经费紧张影响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学校由于历史欠帐、校安工程的衍生工程及修缮,加之教学设备购置、教师培训、非教学人员的雇佣等大项开支,债务问题已给学校正常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一些学校的校长对生均公用经费缺乏合理的安排使用,出现遇急乱支现象,为偿还债务校长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找钱”,不能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因为债务问题导致办学经费紧张,使学校的教师无法正常的培训,急需配置的教辅设备无法及时配置,急需维修的部分设施无法正常维修,甚至于连必要的雇佣人员也无法适时雇佣,给学校正常的管理和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调研中我们也亲身感受到在新一届教育局班子的努力下,我县的教育事业正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迈进。《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教育工作的思路和目标,“1234”跨越发展的工作要求表达了教育工作者建设“三晋教育强县”的信心和决心;中小学校安工程基本完成,实施“双百工程”学校装备得到一定改善,教育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十二年义务教育在全省率先实施;学校安全工作稳步推进;教育管理逐步规范;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最好水平。成绩是肯定的,但更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才能促进我县教育工作进入快车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建议和对策
(一)以调整中小学布局为抓手,努力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仅靠教育部门单独去抓是很难完成的,必须由县政府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来主抓此项工作,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财政、发改、民政、国土、人事、编制、城建、乡镇等主要领导参与的工作领导组,统一组织协调整合工作。
二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调整学校布局必须做到科学规划,避免随意性、盲目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必须坚持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合理配置、优化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办学的原则,根据区域、交通、人口密度、学龄人口分布、城镇化发展、现有学校布点等情况,紧紧与中小学危房改造、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园区建设结合起来,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凡是列入规划撤并的校点不再安排建设项目,用撤并后闲置的校舍资源发展学前教育和发展老年福利事业,避免资源流失。
三要着眼实际,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职业中学的教育资源,一方面积极和大专院校挂靠,努力办好高、中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和县内的煤炭、煤层气等企业签订用人框架协定,通过企地共建、合作办学的方式为企业、为我县转型跨越发展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通过逐步加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县农民增收、城镇化、劳动就业等问题,同时还可以遏制恶性循环,避免教育“回流”现象发生。
四要大力推进,优化整合。本着因地制宜、适当超前、城乡统筹、科学布局的原则,做到中小学布局与城镇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一是全力办好中学和端氏中学,要办出特色,要有示范性,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二是实行“大初中”战略,在“十二五”时期内,根据我县教育资源现状、学龄人口分布及增长趋势,采取审慎的态度合理布局初中学校,尽量使初中全部集中于城镇,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三是小学教育向规模化发展,要加大小学教学网点的整合力度,撤并单人校、双师校和三师校,逐步减少教学点,建设好、切实办好标准化寄宿制中心小学,实现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从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要重点办好公办幼儿园和学前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多元办学,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新格局。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促进我县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实现我县那一世范文网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
(二)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线,倾力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一要创新选拔机制,推行校长公开选拔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要注重校长的选拔和任用,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放宽选拔范围,在全县或更大的范围内公开选拔中小学校长,以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实行“名校长”带动战略,发挥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重大作用。同时建立完善校长考核评价体系,把学生、教师、社会评价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要创新补充机制,推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实行教师聘任制,引进“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机制,逢进必考,实行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要采取积极的优惠政策吸引重点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来我县工作,以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和知名度;要在选拔中控制性别结构比例,逐步提高男性教师在队伍中的比例;要在选拔中注重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情况,及时补充小学英语、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并在全县中小学实现优化配置,通过补充、调整、充实,使我县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更趋于科学合理。
三要创新激励机制,推进教师合理流动。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山区学校任教。一是在我县已有的农村教师补助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村教师山区执教补助费的补助额度;同时要以教师安心工作为目标,不断创优教师工作环境,让教师无忧无虑工作;要不断加强师德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奠定基础。二是实行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改革,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低于城镇学校教师的现状,在职称评审上和城镇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或略高于城镇教师。三是在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各种荣誉称号评比中向农村教师倾斜,确保其占有相当比例,在每年教师节表彰时设立“扎根农村优秀教师奖”,并给予重奖。四是建立新教师农村服务机制和严格的教师轮岗制度,教师在一所学校服务一定年限后,应考虑轮岗交流;建立合理的教师调整机制,促进城乡、区域、学校间教师的流动、交流和提高。五是建立全县统一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好尾数淘汰制度,根据工作责任制落实及工作成效情况,合理调配教师岗位,坚决打破工作不积极、教学无激情的沉寂局面,形成“校长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教师管理机制。
四要创新培训机制,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一是县财政要按照有关规定单列教师培训进修经费,专款专用,为教师培训提供经费支撑;同时,学校要保证不少于5%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工作。二是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和师范类院校及省、市名校建立长期的教师培养和交流机制,把省市名校作为我县教师培训基地,利用大学生储备顶岗机会让教师脱产去学习提高,同时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让名师来我县进行周期性的授课与指导。三是培训工作要向农村教师倾斜,加大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充分保障农村教师的学习进修权利,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四是要建立学校教科研机制,加强教学研究;开展传帮带活动,推进青年教师成长,实现共同提高。五是要建立名师培养工程。除省市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评优活动外,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县级名师培养评选的长效机制,实现覆盖各学段、覆盖各学科、覆盖城乡的评选活动,并扩大受奖比例,在我县建立起一支名师团队,起到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目标,为我县教育事业的腾飞奠定雄厚的师资基础。
五要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教师队伍活力强劲。一是加强教师岗位管理。要根据学校规模、学生人数,落实“定编、定员、定岗”,实现“教师要归队,校长要担当”的目标。二是建立教师工作机制。明确教师工作年限,实现全县教师管理一盘棋,实行教师30年教龄离岗休息制,改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干活、干活不出力的现象。三是严格实施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实行评聘分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高级教师离岗、挣钱不干活的问题。四是落实学校后勤人员配备。克服重教师轻服务的思想,解决农村中小学后勤服务人员的配备,严格持证上岗,确保中小学安全工作。五是创新绩效工资管理机制。针对目前我县中小学绩效工资实施中的矛盾和问题,县教育部门应建立全县统一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指导、监督学校绩效工资的落实。要把出勤、岗位、工作量、教学成绩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占有主要的经济份额,打破绩效工资平均分配、微弱调配的局面,让绩效工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功能。
六要理顺教师进修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师培训主阵地作用。应确立教育局对教师进修校的管理体制,使其名正言顺履行教师培训职责;要切实加强教师进修校教职工队伍建设,把理念新颖、经验丰富的特、高级教师或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吸收或特聘到培训队伍中来,形成一支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教师培训队伍;要坚持师训和干训齐抓,培训和培养并举,学历层次提高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提高并重的工作方针,形成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的师训工作新格局;要寻求多渠道办学途径,与高校联合办学,做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工作;要结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开展教师、校长、班主任、学校财务人员的全员培训;要确立培训任务和目标,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实现三年完成一轮教师全员培训(100%)任务;要抓好中小学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七要撤销乡镇教委,理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关于撤销乡镇教委,建立乡(镇)中心学校负责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精神,根据我县中小学校的撤并整合,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的减少,以及乡镇教委机构保留过多的实际,要加快撤销乡镇教委管理机构,对于一个乡镇二三个教委要坚决予以撤并;对于一时不能撤销的教委,要落实教委人员编制,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也可实行由一个教委管理几个乡镇学校的划片管理办法,切实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三)以实现十五年义务教育为目标,着力加强学前教育。
在继续巩固义务教育的同时,一要创新学前教育办学模式。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企办、民办、合作办学为辅的多元办学格局。要把幼儿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城镇化建设的规划之中,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在学龄人口密集的乡镇建设一批、在偏僻乡镇利用小学整合后的闲置校舍改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成为我县学前教育的主干。同时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民办幼儿园,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学和管理的指导,实现公民办共同发展。要力争在十二五末我县有条件的地方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实现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二要规范办园行为,确保学前教育质量。一是严格准入制度。所有幼儿园必须获得办学许可,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坚决治理无证办园,使所有幼儿园达到办园许可标准。二是规范收费行为,严禁高价收费。三是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四要健全幼儿园安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园舍安全设施检查和师生安全防范。三要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幼教队伍素质。整合幼儿教师队伍,将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在小学任教的教师调整到幼儿园任教;有计划地公开招聘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全日制幼儿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补充到队伍中来;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和保育员持证上岗制度,幼儿教师须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育员必须接受幼儿保育专业培训;要建立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教师资格定期审核制度,取缔无证上岗人员;保证幼儿教师同义务教育教师在工资、福利、绩效工资的同等待遇;加强师资培训,制订和完善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规划,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建设一支业务素质优秀、年龄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四)以提高教育投入为保障,全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投入机制。根据教育布局规划,重点保障保留学校的资金投入,避免重复建设和投入浪费。二要建立学校建设的立项审计机制。凡是学校建设项目、校安工程的衍生工程、学校维修项目都要做好前期的规划和预算,经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县长办公会议通过立项,建设和维修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要确保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同时,要由县级审计部门加强对学校建设资金的审计工作,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最大效益。三要建立学校规划设计机制。新建学校的设计,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合教育发展的实际,要由专业的设计团队来完成,要让懂教育的人来把关,广泛征求意见,不能光靠建筑设计师,否则楼修好了,由于设计不科学、不合理,一些功能设施无法配套完善。四要建立校长和学校财务审计制度。建立生均公用经费使用办法,明确生均公用经费支出项目和比例,保证专款专用;提高审计规格,加强学校财务审计,避免乱支滥花现象;加强对校长任期、任中、离任的审计,确保学校资金安全。五要建立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对于学校债务实行年终审计,在审计的基础上,县财政要尽快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问题,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作。六要建立中小学教学设备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根据《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对办学条件的具体要求,政府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学校教学装备的投入力度,并逐年加大投入经费比例,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能,做到科学配置、规范管理,促进教育资源的最大化,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为“十二五”期间省级验收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