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解放人才 为百家企业壮大发展提供支撑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2/6/9

创新机制 解放人才 为百家企业壮大发展提供支撑

创新机制 解放人才

为百家企业壮大发展提供支撑

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去年以来,我区积极启动人事人才服务20家重点企业工程,通过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为辖区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证,助推了企业的壮大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1、初步改善了人才队伍结构。截至底,辖区共有各类人才近1.5万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91人,大学本科学历2645人,大学专科学历4171人,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逐渐优化。

2、涌现出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截至底,辖区共有专业技术人才2334人,其中高级职称112人,中级职称905人,初级职称1317人。拥有省管专家1名,市管专家4名,区管专家4名,区级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各10名。这批高层次人才是我区企业的宝贵财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骨干力量。

3、积极探索了选人用人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不少企业通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等方式选用企业经营管理者,吸引了一批高素质人才。部分企业结合国家重点项目、高新技术工程项目的实施,建立了高级专家选拔制度。一些企业还采取 “技能大赛”、公开招聘等方式选拔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部分企业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改变过去对员工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使员工强化了竞争意识,增强了忧患意识。

4、改进了人才的考核评价办法。企业普遍建立了以经营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的企业还借鉴现代人才综合素质测评技术,对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全方位评价。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考评上,有的采取了按拥有技术专利、专业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情况考核,有的采取了按科技成果产业化后的经济效益考核。这些措施对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5、探索建立了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在大力提倡精神奖励的同时,许多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建立了以经营业绩考核为依据的薪酬制度。有些企业对公开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实行“特才特薪”。许多企业通过设立“技术创新奖”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激励。这些措施的实施初步打破了企业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评价机制,为企业及时发现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区委、区政府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始终把企业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使用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了《区—人才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全区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区区管专家选拔与管理办法》、《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与管理办法》、《区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与管理办法》等3个关于企业优秀人才的选拔与管理办法和《区20家重点企业人事人才服务工程实施方案》,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企业人事人才服务和评价体系,为客观公正评价各类人才、及时发现人才、选拔人才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创新服务载体,为企业人才与智力引进搭建新平台

我区把着力点放在对传统的服务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创新上,寻找更为有效的贴近企业迫切需求的服务手段。通过对传统的人才招聘会进行全方位的大胆改革,将人才招聘与项目推广相结合。从8月起,区人劳局领导带队,深入到20家重点企业进行走访调查。一方面了解和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征询和梳理急需智力援助的科技项目,并通过人才市场进行项目推广。目前,、、等企业中有10多名我们协助引进的人才,他们已成为企业中的主要技术骨干。

(三)创新互动机制,为企业技术进步创造新台阶

区委、区政府对企业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不仅在政策上高度重视,而且还通过人事部门的力量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同时也带动了各类企业和人才的积极参与,从而构建了政府、企业、人才合而为一的共同体,促进了经济、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达到共生共荣的效果。一是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将人才与经济连结一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企业管理人才,通过引进人才创建企业,达到人才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仅工业园区就引进了带资金、带项目的管理人才20余人。二是把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相结合,使科技与人才融合一体。除举办集市型的人才、项目活动外,我们开展了技术专家与项目对接活动,就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而依靠自身能力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邀请各类科技专家,开展知识与技术援助活动,为重点企业架起了一条便捷的科技“宽带”。三是把对内联系和对外联系相结合,把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成一体。通过建立联系制度,分别与大学、研究院和20家重点企业建立了联系点,并帮助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直通车式的联姻。企业在实际发展中所急需的一些关键性人才,均可通过这种模式得到解决,从而打通了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人才素质提升打造新通道

一是创新多梯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个重点一个确保”的培训计划,即重点培训教育、卫生、经济等部门的人才,重点培训以本科生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搞好人才学历培训,着力改善专业人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确保培养出在各个领域起带头作用的拔尖技术人才队伍。特别是针对企业优秀人才提出了“111”人才选拔与管理目标,即每年选拔10名优秀科技人才、10名乡土拔尖人才、10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并予以奖励,使人才价值得以充分肯定。近几年,我区共选派了243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区以上学术交流、外出考察,培养了大量遍布各行各业的技术能手和各类标兵,形成一个初、中、高逐级提高的梯次人才链,实现了人才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二是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着重提高他们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着重提高他们的科研和学术水平;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学历层次较低的企业人才,为其举办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班。培养方式的转变,使人人都有了培训机会,个个都实现了自身价值。三是努力扩大职称工作服务的覆盖面,积极为企业的人才办理评审、审核认定、报考专业技术资格业务。

(五)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企业经济持续发展整合新环境

我区把人才环境建设作为最重要的资源环境加以整合,由人事部门积极倡导,各级党委、政府支持推动、用人单位响应联动,努力营造一种“以事业吸引人,以爱心团结人,以创新凝聚人,以机制稳定人,以感情留住人”的全社会尊知重才环境。一是物质激励。区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了“区人才发展基金”,出台了《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定期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推荐、选拔和表彰奖励工作。仅,全区共为68名各类优秀人才发放津贴和奖金11.6万元。二是精神激励。通过对市管专家、区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等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或授予荣誉称号,让他们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使优秀人才的荣誉感、责任感进一步增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三是政治激励。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当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并制定了专家咨询制度,聘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作为全区重大决策的“智囊团”。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人事部门在为企业经济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服务能力不适。主要表现在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还局限在人事代理,保管档案的管理和服务上,人才服务的各项工作比较滞后。二是市场运作乏力。我区人才市场虽然近几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人事部门为企业引进紧缺的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数量有限。三是工作缺乏针对性。由于区级人事部门机构和人员的局限性,导致缺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找不准人事部门为企业服务的位置,找不到有效服务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四是对企业人才工作信心不足,力度不够。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对企业过多的干预,造成了企业对政府人事部门主动服务存在顾虑和偏见。有的认为人才流动基本实现市场化,企业本身招聘人才与人事部门关系不大。有的怕人事部门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负担,会擦企业的油水,因此,对人事部门上门服务比较冷淡、不够积极、不够热情,从而造成了人事部门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信心不足,干劲不大。

四、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拓宽职能,积极为企业提供人事人才服务。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加强对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调查研究和指导,继续完善人事代理服务制度、企业聘用制度、备案制度;继续探索建立适应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特点的考评、奖励、培训、分配和激励制度;全面推行企业内部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公平竞争、择优聘用,逐步使企业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要在职称评审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工作同样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2、创新企业人事代理制度。采取各种灵活的代理办法,扩大企业人事代理覆盖面,增加人事代理服务内容,为企业和各类人才代理人事档案,承办专业技术资格认定或考试申报、办理调动和工作关系转移、户口迁移等有关手续,解除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

3、强化企业人才培训,提高企业人才素质。人事部门要把企业人才的培训纳入全区人才培训规划,引导企业主提高对人才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始终把培养人才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搞活培训的形式,有针对性组织企业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邀请专家、教授到我区对企业人才进行短期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企业人才到外地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更新观念,增长知识。

4、加速发展人才市场。要组织好人才招聘交流活动,解决好企业的人才需求,努力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服务;抓好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人才信息共享和网上招聘;建立区—街道(乡)—企业三级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及时做好协调服务。

5、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增强人才的吸引力。鼓励企业创新分配机制,积极推行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