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文-健全县级审计机关内部运行机制的几点思考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18

审计论文-健全县级审计机关内部运行机制的几点思考第2页

现实,研究、健全审计计划管理机制。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认真学习把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审计行业发展趋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审计工作重点,把好审计计划立项关。做好审计计划工作,首先是要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各级党委文件的精神,研究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围绕党委、政府各时期的工作中心,紧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服务县级宏观经济发展大局,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正确把握审计工作发展趋势,明确审计工作重点,科学确定审计覆盖面。当前,广大县级审计机关就是要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审计计划立项中突出以下几方面重点审计工作:一是强化预算执行审计,通过审计揭露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县区预算管理科学化和当前全省正在实行的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乡用等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缓解乡镇基层政权的财政困难,规范政府部门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二是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和有关涉及农民与城市下岗职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土地出让补偿金、社会保障资金以及科技、教育、卫生等专项资金的审计,确保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农民和一些城市困难人群的利益,维护县区社会稳定;三是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乡镇和县区直属部门党政领导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提高执政能力和决策管理水平。在突出重点审计项目的同时,应根据现有的审计力量,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科学地确定审计覆盖面,有计划地安排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审计,争取在一定时期内将全部审计对象审计一遍,消除审计监督的盲区。此外,还要通过审计计划的调控手段,搞好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常规审计与审计调查、传统手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等三个结合,适当掌握效益审计、审计调查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比重,本着求真务实、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审计模式的创新。
2、统筹安排,搞好衔接,采用滚动计划法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进行动态性管理。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必须统筹安排,不仅要兼顾内部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搞好与上年工作的衔接,还要贴紧地方党委、政府各时期的中心工作。采用滚动计划法编制审计计划是一种比较通行有效的做法,就是对所有审计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排队,分别确定各审计对象的审计频率,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滚动式的期间计划,并依据滚动计划来编制短期计划,使短、中、长期计划在时间上紧密地连贯起来。这样不仅能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的缺陷,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间的不配比问题。在审计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要加强调度,进行定期的月度、季度、年度或不定期的检查,配合统计、总结工作的进行,做到动态管理。争取随着机关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电子政务的发展,逐步做到按照科学的审计项目管理流程,实现从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审计计划、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相关法规、进展情况、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信息、综合报告、统计报表、审计档案等全程动态管理,实时监控。
3、精心组织,明确责任,以实施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为契机,确保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及时完成。完善的审计计划管理机制不仅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审计项目计划,更重要的还是必须采取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措施进行组织实施,确保把审计项目计划任务落到实处。县级审计机关由于人员少,管理层级和部门分工不可能很明晰,例如领导层和管理层、管理层与执行层皆无明确界限,除去纯粹的行政后勤人员之外,全体人员均参与审计业务工作,各层次、部门的管理职能容易交叉重叠。针对这种情况,尤其应重视完善目标管理制度,通过实施目标管理,合理确定部门和岗位职能,分解任务,科学设立奋斗目标,进行引导驱动,加强考核,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资源作用,争取做到人人尽职、个个顶用,并积极争先创优,每名同志履行职责到位而不缺位,避免“大帮哄”和“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确保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及时落实。
(二)审计质量管理机制
审计质量是审计事业的生存之本。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关键是应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管理机制。
1、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管理机制,必须体现依法审计、科学审计、民主审计的思想。依法审计,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前提,审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审计署各项行政规章的规定开展,尤其是要严格执行审计署6号令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规定,同时还要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以及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严守审计准则、审计程序和审计工作纪律,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科学审计,就是指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正确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引入科学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例如当前国际通行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其所体现的以质量为关注焦点、过程方法、系统管理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及其质量管理四大过程控制的具体要求,对许多行业的质量管理都普遍适用,因此审计质量管理机制的建立完全可以也应当进行吸收,笔者认为,适当时机应在全系统开展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认证工作,进行体系化、标准化的管理,提升审计部门的质量管理层次。民主审计,主要是应该逐步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化程度,扩大审计成果应用领域,按照审计署五年规划的要求,县级审计机关也应尽快开展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试点,通过社会公众的民主化参与,扩大舆论监督,一方面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加强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监督,促进审计部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2、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管理机制,应以落实《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为依据,对审计工作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结论落实、信息报送等一系列环节无不与审计质量息息相关。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管理机制,应当按照系统论的思想,结合县级审计机关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规定,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同时,还应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加强审计人员质量、风险、责任等意识教育;二是建立并完善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明确审计人员、主审、审计组长、法制复核人员、审计机关领导的审计责任;三是建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严密、措施完整、责任落实的制度体系,加强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四是严格规范审计三级复核、审计业务会议等内控程序;五是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审计执法的检查、考核,并完善相应的奖惩配套机制。
(三)审计资源管理机制
1、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审计人力资源配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现代管理以人为本。针对目前在审计人员力量方面所存在的数量偏少、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客观不足,县级审计机关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县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增加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另一方面更要着力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结合实际,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现人员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要以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为载体,努力营造人人“勤学、竞学、真学”、“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氛围,引导全体审计人员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加快知识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力争每个县级审计机关都能培养出一定量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和审计信息化拔尖人才。通过学习型机关活动的有效开展,整合机关全部学习、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创新能力,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的依法审计水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对现有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优化组合,大力整合审计人力资源。一是要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增强资源配置的预见性,根据项目要求去选择适当人员,合理调配审计力量;二是要完善人力资源基础管理,对全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培训、技能、经验建立详细的档案,准确评价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打破行业界限,试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建立一支主审队伍,将全部审计力量集中起来进行统筹配置;三是对某些特别专业的领域,为弥补审计专业人员力量的不足,可以通过采用固定聘用或项目聘用的方式,聘请有关专家或社会审计力量来进行审计。
2、设施经费管理:树立审计成本意识,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对于县级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的经费困难,审计机关在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关键还是要靠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有为博有位”,“以有为博有钱”。国家审计工作也存在成本问题,因此要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必须加强审计机关的设施和经费管理,树立审计成本意识,提高有限的审计资金使用效益,把钱花在急需的地方,如当前应大力加强对审计人员培训和审计信息化建设等重点方向的投入。加强审计成本管理,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审计立项,要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充分考虑项目安排是否合理;二是审计实施,要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三是人员管理,要狠抓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搞好工作协调。
(四)审计成果开发运用机制
审计工作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审计成果中,而审计成果质量的最终落实则还要体现在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中。如何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层次,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审计成果开发运用机制,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
1、着眼运用,树立宏观和大局意识,抓好审计成果的综合开发,提升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在审计过程中要依据正确的审计理念,着眼宏观,服务大局,从满足领导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加大审计成果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的撰写水平。要在查实问题后对其进行定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