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文化大县建设的思考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1/1/10

关于加快文化大县建设的思考第2页

平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动作、分阶段实施的要求,建设一批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展示全县各地历史文化与时代风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趋向,集学习、娱乐、休闲、健身与购物为一体的文化新亮点、旅游新景点、娱乐新热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重建设一批能够体现宁城文化特色、代表我县形象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对外开放和宣传宁城的窗口,用优美的文化环境树立我县社会发展的新形象。如紧紧抓住赤峰次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抓紧建设符合2020年天义城区20万人口发展规模的市民中心文化广场和与之配套的实用、便民的若干社区广场,配置相应的文化活动设施。加快建设、改造一批反映我县文明程度的文化窗口单位,集中改造反映我县历史文化的窗口——博物馆等,起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作用。同时,要健全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城市社区现有文化、体育设施功能,新规划的社区都应该有配套的文化、体育设施。
(三)突出特色,全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精品代表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水平,对于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激励、引导和推动作用。要坚持和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和群众,努力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没有特色的东西成不了气候,也产生不了轰动效应。我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文艺繁荣,如辽中京遗址、辽金时代三座古塔、**建筑群、大量的文物以及独特的温泉资源、秀丽的自然风光等,围绕这些上项目、做文章,就是突出了我们的特色。要坚持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建立健全包括组织协调机制、创作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市场营销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在内的文化精品生产保障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宁城特色的品牌作品。重点抓好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曲艺、民间工艺等艺术门类的创新与发展,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宁城特色、具有较高水平的文艺精品。
(四)形式多样,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基层群众文化是文化大县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重要形式,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丰富基层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推动基层文化活动创新,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要以村镇文化建设推动农村“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以德育为首,努力培育校园精神,体现时代发展要求。适时举办职工、农村文艺调演、农民文化节、学生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全方位地为城乡人民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化服务。要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文体、科教、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认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评比竞赛,兴起“全民读书、终身学习”活动,努力创建文化型行业、部门、家庭,倡导文明新风,推动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整合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要突出我县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区优势、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要大胆创新,不断为传统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精神,尽快形成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相结合的以旅游、演出、餐饮娱乐、民族服饰、文物展览与流通等项目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具有宁城特色和大众化与精品化统一的文化产业格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旅游业作为我县优势文化产业,要进一步发挥我县自然风景秀丽多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对辽文化等历史遗存和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把促进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体现较高文化品位的旅游精品项目,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要繁荣文艺演出业,积极整合艺术资源,集中力量推名人、塑名剧、创名作,提高艺术表演团体演艺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允许和鼓励艺术团体本着双向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与社会力量联姻、联办文艺演出,引导和调动好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积极性。要加大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积极探索文化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依法吸引外资、集体、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入股,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向股份制发展。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拓展交流渠道,扩大商业性交流项目,盘活民族、民间文化、文博、艺术团体等文化资源,搞好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挖掘文化遗产,实现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宁城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各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极富个性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要充分开发、利用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有生命力的内容和新的形式继承下来,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重新进行再创造,力争在几年内打造出几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硬件方面,重点是保护、修缮和有计划地继续挖掘现有的文化古迹,复原和复建古文化景区和景点,建设和完善各种文化展馆,尽快设计和确立以特色文化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标识物。软件方面,要围绕宁城古代文化、历史故事、宁城掌故传说等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和新闻报道,举办辽文化研讨会等有影响的各种有关文化的学术性会议,举办辽文化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宁城特色的各种文化旅游节,请回宁城在各地有影响的名人及其朋友参与文化大县建设。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建设文化大县,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而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历史的过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自觉地把文化建设放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在工作和实践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抓下去。
一是成立“宁城县建设文化大县领导小组”,加强对建设文化大县的组织领导,把建设文化大县纳入全县和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及年度计划中进行部署和实施,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考评考核。二是确保对文化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发挥政府对文化事业保障、支持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奖励机制。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文化经济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和完善文化投资、文化税收、文化信贷等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文化建设资金,为文化大县建设提供经济保障。四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科学合理、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合理调整布局结构,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五是培育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各专业门类人才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