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论文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1/1/9

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论文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为什么必须协调发展?这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各自的发展,要求两者之间有一个协调的关系。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手段。物质生产越发展,物质产品越丰富,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就越能够得到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制约着精神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精神生产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过程,也是精神产品的物化过程,是精神产品的信息的加工、传输、储存过程。无论认识反映过程、物化过程,还是信息的加工、传输、储存过程,都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越发展,就越是能够为精神生产提供各种变革现实对象的物质工具、物化精神产品的物质材料、传输精神产品的物质手段,人们就越是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在深度和广度上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就越是能够开辟和丰富精神生产的形式和门类,越
是能够有效地从事各种精神生产,“铸造”出丰富、精美的精神产品。物质条件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当人们没有其他物质手段可以使用,单凭肉体感官的时候,科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就受到限制,正是因为各种观测工具的发展,各种望远镜、显微镜、加速器的发展和应用,才使科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得到扩大和发展,人们才能向宇观和微观领域挺进,揭示物质世界的秘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也依赖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构思一部长篇小说,孕育各种艺术形象固然是小说家、艺术家大脑内部的精神活动,但是把长篇小说记录下来,把各种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就不能不凭借各种物质手段和物质材料。至于象电影、电视、电子音乐更同电子器件联系在一起。教育在古代似乎并不需要多少物质条件,但是现代的教育则同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各种电化教育工具急剧地改变着知识传授的方式,迅速地扩大着知识传授的速度和范围,教育真正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事业。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更表现在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物质生产活动不仅改造着自然界,同时也改造着生产者本身,改造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史上随着新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社会意识中总要形成新的思想和精神。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往往伴随着先进阶级在思想方面的精神文明战胜、代替衰朽阶级的思想、意识的过程。就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影响和制约来说,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条件和手段,精神文明的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建设提供着人才、理论和社会条件。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而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纪律观念、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科学知识又是人的重要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才构成了现实的劳动者。精神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说明世界,更表现在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物质文明的生产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精神文明同自然物的结合过程,是精神文明物化为物质文明的过程。体现精神文明的社会关系也对物质生产发生着重大影响。因此精神文明影响、制约着物质文明生产过程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物质文明生产过程的社会目的和社会性质。
其次,社会系统的控制、管理和发展也要求两者协调发展。社会系统靠什么来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呢?靠的是物质生产、物质文明,精神生产、精神文明。物质生产实现着社会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物质生产的成果构成了社会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又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竖立起全部上层建筑和****。精神生产实现着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作为精神生产成果的精神文明包含着社会和自然之间、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人们相互关系之间的信息。人们依靠这些信息就可以协调社会同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增强人类抗御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通过调整或改变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和****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因此精神文明不仅有反映的功能,也有控制、调节的功能。由此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实现控制和管理所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社会的管理者、控制者要管理、控制好一个社会系统,既要依靠现实的物质力量,也要依靠观念的精神力量。
第三,我们现在面临的总任务和将来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目标也要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地发展。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这样的总任务,就要求我们协调地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只进行物质文明的建设,或只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不能完成这个总任务,也不能保证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
▲什么是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呢?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就是精神文明的发展要适应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要满足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因此,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只对一方提出要求,只要求一方去和另一方协调,而是对双方提出要求。如果一方的发展没有适应另一方的发展,那就会失调。就精神文明来说,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要求。发展物质文明的建设要求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既要求有一定思想觉悟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也要求有一定思想觉悟和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专家、工程师,还要求人们之间建立和发展适应物质生产要求的社会关系,要求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而这些要求的实现有赖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建设精神文明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因此无论从物质生产的要求还是从建设精神文明的目的来说,都要求我们在从事精神文明建设时要考虑物质文明的发展要求,使它和物质文明的发展适应、协调起来。就物质文明来说,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会对物质文明的发展提出要求。建设精神文明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要由物质文明的发展来提供。
我们进行物质文明的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着的需要,而人民群众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又有精神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时要考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使它和精神文明发展要求适应、协调起来。总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之间这种相互适应、相互满足的发展,就是一种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既表现为质上的协调,也表现为量上的协调。
所谓质上的协调。就是两种文明在性质或质量上要互相适应对方的要求。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物质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的精神文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思想方面要求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要求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要求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求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要求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要求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在文化方面要求各种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和健康水平,而且也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群众性娱乐活动也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具有高尚趣味的精神享受。物质文明在适应精神文明发展要求的时候也有一个质量问题。
所谓量上的协调,就是两种文明的建设在数量、规模上也要互相适应对方的发展要求。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以及群众性娱乐活动都有一个数量和规模的问题。数量少了,规模小了,不能满足物质文明的发展要求。数量过多,规模过大,我们现有的物力财力不足以支撑,还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显然不足与过头都不利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考虑文化事业发展的数量和规模时,要有科学的战略眼光,不仅要看到物质文明发展的近期要求,还要看到物质文明发展十年、二十年以后的要求,思想建设也有一个数量和规模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思想在社会上传播的范围和程度。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共产主义者,但必须用共产主义思想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并且通过他们去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这里就涉及到了数量问题,首先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本身有个数量问题,他们在社会全体成员中占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其次群众前面的“广大”二字也具有数量含义。如果我们不是用共产主义思想去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或者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不去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共产主义思想传播的范围和程度显然就不能适应发展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甚至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的需要。可见,我们在思想建设的数量、规模上也要同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协调起来。
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机械的平均、对等地发展,也不意味着在两种文明建设上均等地使用力量。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一对矛盾,如同任何其他矛盾一样,双方在两种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不会绝对平衡。当一方发展对两种文明协调发展的实现起着主要的、决定性影响的时候,把一方的发展作为实现双方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予以重视和解决应该是允许的。当然,当另一方成为实现两种文明协调发展主要方面时同样应该不失时机地转到另一方上去。这样从局部来看,两种文明协调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侧重,从总体和过程上看则形成了协调发展的长链。
▲怎样实现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
两种文明作为人们活动的产物,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之间不能直接地发生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只有以人的活动、劳动、实践为桥梁和中介。物质产品、物质财富对于人们来说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只有重新进入人的活动过程才能“活化”,能显示它们对于精神文明创造过程的意义,才能发挥对精神文明创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