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思考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9

对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思考

对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思考

在食品安全领域,应当为公众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提高部门监管效能,是食品各环节监管部门亟需解决的课题,也是体现政府服务型和效能型的重要手段。如何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真正起到信息公开、方便监管的作用。笔者谈点粗浅的想法。

一、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逐渐增长。同时,伴随着生产的发展,不安全食品也花样翻新,不安全食品随时可能诱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如何预防、减少和控制此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各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件安全大事。但由于食品安全监管链条长,涉及监管的部门和对象多,监管信息分散在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造成信息不整合,信息资源浪费,既不利于综合预警预测风险食品对大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响,更不利于应对和快速处置群体性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也不能满足政府和公众及时掌握和了解食品安全信息的需要。通过建立统一、共享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达到方便公众、摸清家底、关键可控的目的,十分有必要。

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初步构想

(一)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

从政府、公众、企业三个角度考虑分别应当达到以下目的:

1.从政府的角度,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不是针对某一特定食品,因此建立系统应着眼宏观,主要目的有:

①能够主动并及时发现和显示各环节可能诱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苗头;

②发现苗头后能够迅速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以便做出科学的判定,以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③发生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后能够迅速调动各环节力量,协调运转,使事件可控;

④能够准确掌握食品企业基本情况。

2.从公众的角度,希望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达到的目的:

①通过该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准确地了解自己购买和消费食品的安全信息;

②通过该系统,能够知道市内外有关食品安全的热点;

③通过该系统,能够指导自己科学饮食。

3.从企业的角度,希望该系统能够让公众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产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构成

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应当分为内外两个网。外网是为了满足公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主要包含企业信息(不涉及商业机密)、监管动态、抽检信息、科学饮食、转载预警信息等。

内网主要是为了部门监管信息互通,对容易诱发食品安全事故的控制点进行掌控,建立企业的基础数据。内网应当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1.对容易诱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关键点,建立信息源,以便随时掌控其情况

①源头:主要是预防种植和养殖环节的污染:如蔬菜和水果中的农药残留;水产品中的鱼药残留;肉类中的盐酸克仑特罗;以及该环节禁用的药物。

②生产环节:无证小加工小作坊;添加非食用原辅料;回收食品再加工。

③流通环节:生产过期变质食品。

④消费环节:使用污染变质食品;群体宴席;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

2.建立企业基础数据库,主要以工商部门的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数据库为基础,整合其他部门的信息监管资源。

(三)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构成

1.信息传输方式

①信息起报点

各关键点涉及的企业为信息起报点(信息源)。

②信息渠道

信息起报点→环节监管部门→信息中心(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③选择试点对象

a.试点企业:试点企业的负责人应当具备强烈的食品安全意识,懂得食品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开展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而且企业必须有人员负责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工作,配置有能上互联网的电脑等;

b.试点环节监管部门:农业、水务、畜牧、质监、工商卫生、商务、教育部门;

c.信息中心: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食品协调办);

d.试点地区:试点地区应当具有的基本条件。地方党委和政府重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协同配合;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食品种植养殖基地、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流通供应网络;环节监管部门对食品监管有一定基础,基本掌握了本环节监管对象的基本情况并建有数据库,大多数部门具有信息网络的基础硬件。

2.食品安全信息的分类

食品安全信息应当分为三类:日常基础信息、监督检测信息和突发信息。

①日常基础信息,应当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征集的信息结合,半年定期报送,发生变动随时报送及时更改。主要包括:试点企业基本情况(人员、地址、产品、标准代码、商标);食品投入品情况(种植业的化肥、农药来源,养殖业的兽药、鱼药、饲料来源,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原料、食品添加剂的来源、种类,流通和消费环节食品的来源),确保可追溯。此类信息除涉及企业秘密外,应当通过食品安全预警信息中心的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布,满足公众的消费知情权。

②监督检测信息,环节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中的工作情况,如检查发现的问题;对容易诱发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管情况(农村群体宴席、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检测机构的食品检测数据,此类信息的发布要明确权限。对于检测发现食品中含有病原微生物(沙门、金葡球菌、绿浓杆菌)、禁用类物质(甲胺磷、盐酸克仑特罗、水产品中的氯霉素),应当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同时,通过内部联网系统向有关环节和地区发出预警通告,提醒有关人员加强对相关食品中该类危害物的监测和检验。当所监测的食品,达到一定数量检测批次没有发现病原微生物或禁用类物质时,系统发出解除预警通告。对于检测发现食品中含有限量类危害物,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超量、有害元素、工业污染物等,对此类信息处理,要根据不同物质的最大残留限量来设定预警控制线,此控制线应当前移到危害物的最大残留限量出现之前,对风险起到真正预警作用。此类信息是系统中最大量、最普遍的一类。

③突发信息,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后的信息(比如苏丹红、红心鸭蛋、福寿螺等)。此类信息收集后可转载,以便提醒消费者和经营者注意。

三、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应当培育的外部环境

1.政府主导,严格考核。省政府对市政府、市政府对区县政府,政府和部门,层层签订试点目标责任书。下级对上级拟定试点进度的承诺书。

2.整合资源。将工商、质监、卫生的电子信息监管网络整合到本系统中,作为分系统,共享其资源。因此,各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提供共享,避免形成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格局。

3.应当对试点企业有激励政策,才能促使其主动参与,积极提供有关信息。如在网络上对企业、产品免费宣传。

4.保障体系。资金、网络硬件、通讯设备、网络人才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未来各方面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利于培养公众安全消费的意识,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政府监管,从长远来看,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利民工程。因此,如何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是我们目前正在思考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是我们工作中亟待进一步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