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9/7

关于我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我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所谓技能人才,是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服务等领域的岗位一线,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技术性、工艺性和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工人队伍的骨干力量,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的生力军,是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技能人才以其聪明的才智和过硬的技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技能人才按其知识和技能结构不同,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种类型。本文所指的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我县各行各业技能劳动者中,通过培训或岗位实践锻炼,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当前,随着我县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优化升级新阶段,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技能人才队伍,对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技能人才队伍现状
今春以来,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全县17个乡镇的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普查,同时,结合企业年检,先后深入63家企业,对全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从而对我县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3月,全县累计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已达10491人。从技术等级来看,初级工7936人,占75.6%,中级工2145人,占20.5%,高级工346人,占3.3%,技师、经营师以上64人,占0.6%。从就业领域来看,从事电子电工类行业2896人,占27.6;机械机电类2434人,占23.2%;建筑安装类行业1395人,占13.3%;服务营销类行业1322人,占12.6%;矿山开采类行业1196人,占11.4%,其他行业1248人,占11.9。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4217人,占40.2%;30岁至40岁3421人,占32.6%;40岁至50岁1930人,占18.4%;50至60岁703人,占6.7%;60岁以上220人,占2.1%。从性别比例来看,男性6316人,占60.2%,女性4175人,占39.8%。从学历结构上来看,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962人,占18.7;初中文化7092人,占67.6%,高中(中专)文化1301人,占12.4%;大专以上文化136人,占1.3%。
调查情况表明,短短几年时间内,我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随着我县产业建设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劳务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的需求与日俱增,社会各界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创造财富”的观念已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和接受,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已成为广大劳动者谋生和发展的重要要手段,为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技能人才的培养趋向多元化。目前,我县共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9家,其中县职教集团、技工学校分别被教育部、省劳动保障厅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省重点技工学校,有五家培训机构分别被省有关部门授予定点培训基地。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部门齐抓共管,以职教集团为龙头、以其它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培训和培养网络。
3、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大幅递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尤其是新时期关于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就业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广大农民和产业工人参加培训、学习技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近年来,县劳动保障和教育部门积极协作,在初高中毕业生中开展技能培训,从源头上提高新生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产生了良好效果。调查显示,仅以来,先后共有8722名城乡劳动者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取得了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获证人数是前几年全县技能人才总量的三倍以上。
4、技能人才的专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能够较好地坚持“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思路,培训跟着市场走,专业随着需求变,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社会化、专业设置市场化、教学培训多元化的格局。全县以电子电工、机械加工与维修、计算机操作、钳工焊工、电动缝纫、汽车驾驶、家政服务等为主的各类专业逐步发展壮大,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通过长短结合,灵活办班,定单培训,因需定培,培养了一大批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的实用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企业用工需求。
5、技能人才队伍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据统计,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4.1亿元,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达10万人,创劳务经济收入近7亿元,技能人才在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当前我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长期以来属传统农业大县,工业生产不发达,技能人才基础薄弱,起步较晚,与工业发达地区相比,与新型产业化、工业化建设对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此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巨大阻力。
1、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我县现有总人口4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8万人,农村劳动力19.5万人,按全县土地总面积概算,约有12万富余劳动力,这是推动我县劳务经济发展的一支庞大的生力军。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县技能人才总量显得严重不足。截止目前,全县通过培训取得各种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10491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2.4%,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4%,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8.7%,技能人才总量占比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从另一方面来看,获证人数较培训人数相比数量偏低,以来,全县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的人数超过5万人次,但实际获证人数仅占近三年培训人数的20%;在今年输出的9.3万劳动力中,有25469人参加了培训,但获证人数仅6076人,持证人数仅占输出总人数的6.5%,占培训人数的23.9%。同样,在我们调查的63家企业中,共有在岗技术工人4405人,参加过培训且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仅1851人,仅占41%。在劳务输出人员和企业技术工人中,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超过61%的人员不是近三年内参加培训或获证的。
2、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从某种意义上讲,初级人才是企业的基础力量,而中、高级人才才是企业的核心力量,由于他们掌握的技能水平不一样,他们在企业生产发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发挥的作用、创造的价值也有很大差别。初级人才过多,中、高级人才少,势必会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产品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带来影响。单就发展劳务经济来讲,二者所创造的价值也必然有所差距。其二是缺乏智能型、复合型人才。从我县劳务输出人员的从业状况可以看出,我县技能人才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粗放、体能型技能层面上,从事的大多是脏、重、苦、险领域的体力劳动,而从事高科技、高技能、高效率工种的人员屈指可数,极大地影响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其三是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少,出现人才断层。我县近年培养的技能人才,主要是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由于受培训机构的设施设备限制,他们大多只接受了简单的理论知识培训,缺少实生产技能实际操作锻炼。而具有相当操作经验的技能人才,大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企业老职工。另外,技能人才技能更新跟不上,造成青年人才和中老年人才、初级人才与中高级人才出现断层,青黄不接。其四是男性技能人才较多,女性技能人才偏少。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电子电工、缝纫纺织等行业女性普工奇缺,另一方面,受思想观念和其他因素限制,我县女性劳力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劳务市场供需错位。除上述问题外,技能人才的结构不优,还表现为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不合理。
3、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全县技能人才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实习操作老师奇缺。目前,除技工学校、农机驾校聘请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指导老师外,作为全县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的职教集团在这方面力量相当薄弱。集团学校整合后的规模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一盘棋,造成培训专业设置重复、零乱。各个培训机构实习操作设备简陋,一些常用专业的教学设备已落后淘汰,不能满足教学实习需要,全县各培训机构甚至连一台用于实习操作的数控机床也没有。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4、技能人才培养体制不活。当前,我县技能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真正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教育需求。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过于单一。,各培训机构的招生对象仍然局限于初中毕业生,职业教育尚未惠及成年人。培训机构没有主动走向市场,为当地企业的在职职工技能提升提供有效服务,企业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自己职工技能素质提高的加油站。没有有效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实行校校联姻,校企共建,开展定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增强技能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高技能人才大量流失,一直是我县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作为贫困县,企业技能人才的待遇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不能用优厚的待遇留人;另一方面,作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怀惴一技之长,总想到外面在精彩世界去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企业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很容易“孔雀东南飞”,得不偿失。据调查,近几年来全县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按政策落实职工技能培训经费,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没有纳入正常轨道,使一部分技能人才专业技术水平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和更新,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企业又不愿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培养新的可用人才,因此,作为劳务大县,本地企业却出现无人才可用的尴尬局面。
6、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当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造就技能人才对促进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