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政治生态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政治生态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向党的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包括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共中央首度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工作报告。把政治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的关注,又表明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生态文明需要“绿色政治”,需要“政治生态”。我认为,政治生态是指政治活动要达到“生态”的要求,能可持续发展,遵循政治生活的规律。如政令畅通、树立正确政绩观、令行禁止、发扬民主等。建设政治生态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依法治政,逐步形成政治生态的法治环境
首先,立法机关要加强政治生态的制度体系建设。建设政治生态,达到绿色政治,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如建立一整套科学决策出台的程序、考核干部成绩的评价体系、完善各种监督体系等,从而达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政治局面。其次,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再次,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对在政治活动中存在的政治不文明并带来不必要损失的,要绳之以法。
二、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建设政治生态说到底是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建设政治生态就必须发扬民主。在现实中,仍存在家长制、主观武断、一言堂的工作作风,其结果一方面导致政令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另一方面,也由于决策失误而损害人民利益。另外,要畅通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决。进一步和谐干群、党群关系。努力创造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所以,政治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政府,更要靠公众的广泛参与。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政治生态的价值判断问题
首先,把生态价值落实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要确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政治理念。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建立在先进的政治理念基础上,政治文明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总是由政治理念的进步开始的。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这既与经济领域的单纯经济人效应有关,也与忽视生态问题的政治理念有关。社会的发展被简化成单纯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又被简化成了gdp的增长,gdp的增长又因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而演化为对单纯的收入、产出数值的衡量。于是经济简化为gdp经济,政治简化为gdp政治,这种发展理念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
其次,价值观是人们对一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评判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大搞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有人违反民主集中制,无视组织纪律,放弃党性原则;有人千方百计地搞所谓的政绩工程;也有人以不得罪人为价值取向等等。这些问题都折射出政治不生态、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归根到底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权力观、利益观、法治观以及为民服务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政治生态、政治绿色,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四、以生态文明引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必然意味着民主法治的高度发达,意味着一个运转秩序良好、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实现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状态。在一个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从而招致自然无情报复的生活、生存状态下,这样的良治是无法达到的。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仅要解决“人依附于人”的问题,也理所当然应该推动“人依附于自然”和“人压迫自然”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提出要以生态文明引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引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合乎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未来演进的必然趋势,规范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未来方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文明要通过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具体落实,也就是要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生态化从而体现生态文明的必然趋势。
五、要建设政治生态,就必须反对政治不生态、不文明的现象
在当前的政治生活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些政治不生态、不文明的现象,如“推诿病”,全局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争利病”,部门本位、与民争利;“恋高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漂浮病”,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政治生态的建立,影响政治活动的效率,最终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政治生态,是自然、经济、社会和人达到一种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要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有建立政治生态,才能保证生态文明的实现,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