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6

市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第2页

户和基地增加效益,进一步发展壮大“东江鱼”、“东江果”“狗脑贡茶”、“畜禽熟制品;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四是以资兴名优农产品为媒介,组织专题农业招商,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规模。
2、全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和关键,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从发展中增加收入。加大对农村的有效投入,发展农村工业集中区,提升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档次,使农村工业和建筑业保持25%以上的经济增幅,吸纳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展有针对性培训教育,尤其是利用资兴市建筑安装、花卉苗木等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跨区域劳务输出,通过减少农民来致富农民;二是加快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使农民从改革中增加收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市符合条件的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必须全部到位,建立“产权清晰、运作规范、利益协调”的新型农村集体经营管理体制,让农民持股进城、按股分红。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为主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保障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建立非农用地市场化流转的合理价格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分配中的分额。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增加收入。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从社保中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终实现“农保”和“城保”并轨;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政府保养或基本生活补助等形式,妥善解决好历年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四是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民从扶持中增加收入。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增加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和农业科技推广、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农民培训教育等的比重,实施撤村转居、农村居住示范工程和“三清”工程,带动农村劳务收入。
3、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村镇布局规划,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农村新社区;二是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新一轮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放在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上,通过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和集聚。三是加强农村公路、垃圾处理、村镇绿化、乡村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级各类企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四是制定有效效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入城镇,逐步把进城农民的住房、就业、医疗及子女入学等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4、不断健全农村民主法制
一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要坚持村委会成员依法选举产生的制度,以及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二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三是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5、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
一是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以“学习型村镇”、“六好文明村镇”建设为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强对各类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分类指导,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农村先进典型村镇,引导开发区村镇、城郊村镇、东部村镇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创建工作。到,要力争使达标文明乡镇的数量达到全市乡镇总数的50%,达标文明村的数量达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5%。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条件,以创建群众文体先进市、先进乡镇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努力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文体特色乡镇。三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培训工程。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四是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传播科学文明思想,铲除愚昧迷信和**,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和村风、乡风文明,造就“用语礼貌、行为规范、讲究卫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