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1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选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节约与生产、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围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构建节约型生产结构
生产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实际上,“生产”也就是发展。要生产,要发展,就必然消耗资源。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关键是要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合理使用。由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致使能源利用率低和产品单位能耗高,同时,这种“粗放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还无形中诱导了人们对节约理念的漠视,助长了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占有。一组沉重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持续指数”评价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到了制约。实践证明,生产与节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生产的结果直接体现为财富,节约的效果则反映出生产财富质量的提高和财富数量的增加。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竭泽而渔、竭林而耕、竭矿而采的增长方式,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生产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广泛开展协商议政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视察,为全市进一步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加大对浪费资源行为的民主监督力度,对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
更新节约观念培育节约型消费方式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全面厉行节约,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两条重要措施。这两条措施看似矛盾,在经济学上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二者的共同作用,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与有效利用。消费是生产的直接动力。消费者的支出,也就是生产者的收入。消费支出可以给人们提供第一轮就业机会和收入,工作收入又促使人们再消费,人们的消费再支出又可以创造第二轮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形成了经济的良性循环。既然鼓励消费,那么是否就可以无节制地消费呢?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消费的“度”,在于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是稀缺的,环境是脆弱的,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对消费行为加以限制。自古以来“勤俭”观念就一直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民族意识之中。多年前,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其《天论》中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著名古训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消费与节约观念。毋庸置疑,生活领域的节约不是不要人们消费,也不是压缩必要的消费,而是倡导节约风尚,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和文明消费。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具有固定收入而面临一系列市场价格的消费者,要使他的消费支出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最大效用的均衡。“满足”或“效用”是由商品或劳务的使用价值产生的,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最大效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有所值、物尽其用。《左传》引用古语道:“侈,恶之大也。”人们消费行为善与恶的界限,是“效用”与“奢侈”。作为消费者,人们要求不断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这是合理的、正当的。铺张浪费、豪华奢侈的消费行为,历来受到社会的谴责并屡加禁止,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更是格格不入。因此,我们要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美德予以发扬;在工作和生活中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尊重劳动,珍惜财富,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升油、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树立节约理念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节约型社会追求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对环境的损害减到最小。可见,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把金钥匙,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其实质上也就是节约资源的过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源条件。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所以,如果不在节约上下功夫,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为未来,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我们有限的资源,既惠及当代,又泽被后世;要将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过程,用节约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达到共生耦合。即在微观层面上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关联度;在宏观层面上,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广大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专长和聪明才智。从事科技工作的委员要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新技术,增强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资源节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委员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积极采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的委员要带头遵守节约制度,参与和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
既节约又做事切实提高效率
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效率和效益,而效率和效益的高低,是与成本有直接关系的。同样的事情,通过节约降低成本,效率和效益就高,反之就低。提倡节约,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不能为节约而不做事、少做事,也不能为做事而不计成本,不讲节约。只有做到做事与节约两不误,才能达到做事和节约的辩证统一。因此,要正确处理做事与节约的关系,在做事中注意节约;通过节约更好地做事。一是树立科学的节约观。节约不是不办事,不是不花钱,不是不消耗,而要讲究消耗的适度和效益。这才是科学的节约观念、节约行为。各级政协机关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约活动,严格招待费支出,减少会议,压缩文件,提高现代化办公设备利用效率,把政协机关建设成为节约型机关,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树立发展的节约观。节约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情上会有不同的表现。过去所讲的勤俭节约是在生产、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过苦日子,现在所讲的勤俭节约是在生产、生活资料比较丰富,反对铺张浪费的条件下过好日子。但是在任何条件下,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这是安身立命,干事创业之本。三是树立时间观。一定意义上讲,时间也是成本。节约时间,就是节约成本,就是提高效率。浪费工作时间,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提高了工作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金钱失去尚可再得,而时间却“千金唤不回”。管理学家的忠告是:“将时间用在那些让你真正感觉快乐、成功和满足的事情上,而不要让枯燥、低效的例行公事占据你时间的绝大部分。”如果一个人每日任时间宰割,不能发挥时间效率,就会成为“时间的穷人”。时间对每个人是最公平的,只有时间是自己可以真正牢牢掌握的。管理时间与理财一样,既要“节流”,也要“开源”。“节流”就是“省时间”,开源”就是“赚时间”。所以,做任何事情,干任何工作,在时间投入上,要善于“挤”,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办最多的事情,创造最优异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