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烤烟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5

某县烤烟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烤烟是县的黄金产业和富民产业,烤烟生产是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县种植烤烟20.3万亩,实现烟叶收购总量59.56万担,收购总值2.45亿元,税收总量实现6101.73万元,再创产量、质量、效益三大历史新高,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烤烟生产环境得天独厚

县海拔高度在839-3919米之间,境内属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全县地势北高南低,气温、日照、降雨等自然条件有利于烤烟生长。全县烤烟大田烟叶成熟期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除海拔超过米的少数地区外,其余地区气温均属烤烟生长最适宜区。全年降雨量960-1130毫米,年均日照2388小时。1986年,《全国烟草种植规划研究报告》称:“属(vi)西南部烟区,(vii)滇西山地烤烟晒烟区”;《四川省烤烟种植区划研究报告》指出:“属西南横断山(凉山)亚热带烤烟最适宜区”。1987年,世界著名烟草专家、美籍华人左天觉博士到考察,确定了属于云南清香型优质烟区。1987年,中国烟草学会以洪琪琨教授为团长的专家考察团,对的土壤和气候进行考察后,论证了属云南型优质烟区。

二、烤烟生产经验系统丰富

县烤烟生产历史悠久,民国36年(1947年),已有人种植烤烟,并开办了华康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烤烟销往云南昆明。1997年,全县种植烤烟20万亩,总产烟叶53.65万担,总产值达2.53亿元,地方特产税收入达6893万元,出现了种烟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年。,全县种植烤烟15.58万亩,烟叶收购46.7万担,各项税收8000万元以上,收益创历史新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县总结出了一整套烤烟种植生产技术。选种方面,根据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土壤性质,全县选用红花大金元、云烟85和云烟87作为基本品种,并统一由厂家消毒包衣加工和供种。育苗方面,根据不同的区域气候采用不同的育苗时间;育苗方法上由一般播撒发展到营养袋育苗、工厂化育苗和漂浮育苗。移栽方面,总结出了不同地区移栽的具体时间、完成时限,移栽的深浅、定根水浇灌要求及地膜覆盖等。施肥方面,总结出烟苗生长过程中施肥的原则、要求和方法。田间管理方面,提出了科学可行的管理要求、方法和标准留叶数,规范了常见病防治方法。采收和烘烤方面,提出最佳成熟度和采摘时期、标准化烤房建造和“三段式”烘烤技术。

三、烤烟生产基础坚实牢固

烟水配套工程日趋完善。全县现有水利工程2880处,总引蓄水1.4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13万亩,其中田14.85万亩。1988年以来,为了解决烤烟移栽期少雨抗旱问题,烟区开展了水浇地地下微水池工程建设,到,共建成微水池15.2万口,可蓄水365万立方米,基本上保证了烤烟小苗的抗旱问题。烤烟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按照提升烟叶质量的总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双控”政策,建设优质烟叶基地15万亩、国家替代进口烟叶和精细化科技示范园地5000亩、省“金攀西”优质烟叶项目50000亩。形成烤烟生产配套体系。全县现有烤房42500座,其中标准化烤房3座;有烟叶收购站6个,点73个,其标准化烟站1个,标准化烟点30个;防雹点37个,“37”高炮17门。

四、烤烟生产形成产业规模

县种烟区域已遍及全县43个乡镇,年种烟面积稳定在13-15万亩,年产烟叶38-45万担,烟农年收入1.5-2亿元,年税收达6000-8000万元,烤烟生产已经成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已建成的四川省三益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69亿元,年加工烟叶60万担,公司的生产主要以烟叶为加工原料,有效地解决了烟叶的存储和销售问题。在烟农队伍、烟技员队伍、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已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并基本上掌握了优质烟叶生产经营的方法。全县种烟区有劳动力19.5万人,种烟积极性高,并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全县有烟技员444人,有农技员近200人;县烟草专卖局设置有烤烟生产技术科,各烟站下设烤烟技术推广站,并配备有较充足的技术人员;县烟草学会有会员300人,有乡村级烟草协会45个,会员2500人。

五、烟叶经营市场优势明显

烟叶的需求定位为主料烟,评吸认为:“香气质为较好-好,以清香型为主,香气量较足,刺激性较小,杂气较轻,余味舒适,烟气浓度和劲头适中,烟叶燃烧性较好,灰色灰白-白”。是全省优质烟叶生产第一大县,被国家列为“全国优质烟基地”、“全国优质烟叶储备基地”、“全国十大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还被确立为“金攀西”优质烟叶开发项目的主产县。,在全国烟叶样品检测中,评吸得分在85分以上的有5个样品,其中占3个,得分最高的为样品(87分);80-85的有39个样品,其中占22个;唯一一个达到清香型偏中间型烟叶标准的样品就是烟叶。近年来,凭着优良的质量和良好的服务,烟叶已进入上海、武汉、常德、兰州、青岛、石家庄、成都、什仿等国内大中型烟厂,打通了市场销售渠道,现在能做到当年烟叶当年销售完毕,实现零库存。

六、突破产业发展临界点,争创全国烤烟第一县

烤烟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烤烟生产的硬件设施还比较薄弱,抗灾能力差,加之受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烟叶质量与发达国家乃至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为此,烟草生产经营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在科技上求突破,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突破产业发展临界点,争创全国烤烟第一县。

(一)调整生产布局,改善烤烟发展环境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烤烟。根据气温和土壤特性,把烤烟种植生产向最适宜区、向好田好地、向大户能手转移;在分配生产计划时,重点向产量高、质量优、效益好的地区转移。二是坚持烟田和烟地轮作。采取对烟田和烟地进行轮作或者休耕的措施,以保护土壤和减少病虫害。轮作要做到:旱地隔两年才能种一季烟,水田一年种一季烟,轮作时要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至于部分地区由于耕地较少,不具备轮作条件的,则应采取客土、小春作物轮换、水旱轮作等措施。三是加强土壤改良。对酸性土壤,采用石灰和秸秆还田(地)来调整土壤酸碱度;合理施用油枯、圈肥和猪牛羊粪等有机肥;通过换土来改变土壤质地;对坡地进行“坡改梯”和“薄改厚”。四是加强水利建设。要因地制宜修建小型水库或“山湾塘”;对集中成片的烟田和烟地则修较大的蓄水池,抽水蓄水以备浇灌用;坡烟地则修地下“微水池”,使之达到一亩多池。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烟叶科技含量

一是提高烟农文化素质。编一些有关烟叶生产经营的科技书籍无偿地发给烟农;办一些有关烤烟生产种植、烘烤知识的培训班;组织部分烟农到外地或者本地搞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特别要向烟农传授有关施肥配方、病虫害防治、烘烤技术等知识。二是提高现有烟技员的水平和增加烟技员的数量。就烟技员的数量来说,烟草部门所配备的烟技员与种烟的面积不成比例,应增大投入,按一定比例配备。另外,应强化现有烟技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知识不够全面和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革新。要积极研究烤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制造适宜当地生产种植的种子、研究适宜当地生产种植的生产方式、研究土壤的改良措施、研究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运用,推进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革新烘烤技术,提高烟叶产出质量

一是要解决“种出了好烟,烤不出好烟”问题。要加快烤房建设力度,逐步完善标准化烤房建设和对原有旧烤房的的改造;要积极开展对堆积式烤房、散叶式烤房建造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要制定配套的烘烤工艺技术,彻底改变落后的烘烤观念和陈旧的烘烤技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烟叶烘烤专业技术队伍,在烟叶烘烤期间,技术人员要逐户对烟叶烘烤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使烟农烤出好烟。二是要妥善处理好购销矛盾。要突出解决“种、烤出了好烟,卖不到好价钱”的老大难问题。要充分发挥烟草协会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协会负责组织会员生产烤烟,重点解决生产技术服务问题,并负责指导烟农分级扎把,实施烟叶预检,带领烟农交烟。要招聘以村社干部为主的烟叶预检员,实行入户指导烟农分级扎把、预检烟叶。烟草收购部门要规范收购程序,严肃收购纪律,杜绝违规收购现象发生。

(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经营收益最大化

烤烟生产经营是市场经济行为,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正确处理企业与烟农、政府与烟农、政府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建立好企业与烟农之间的合同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烟草公司与烟农采用意向性合同式进行种植与收购。合同规定一定的数量、质量和价格,保证烟农能种“放心烟”。烟草公司与烟厂也应签订意向性合同,解决“种出了烟买不出去”和“种出了好烟买不到好价钱”的问题。二是烟草公司要加大投入,合理增设收购站(点),方便烟农卖烟;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以合理的价格进行收购;同时大力开展生产资料的反哺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烟农的生产积极性。三是要发挥好政府的服务、指导和监督作用。要充分发挥党政干部,特别是科技副乡长和乡农技员的作用,指导烟农抓好烤烟生产;要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要求,搞好水利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协调好公司与烟农在收购上的矛盾,协调处理好烟农、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利益关系,抓好烤烟平稳收购,实现烤烟生产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