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第3页
推广服务工作中花费精力少,造成人才的浪费。四是继续再教育工作受限。由于受经费的限制,科技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现有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存在农业科技人员“所学非用”的现象。五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还未得到很好落实,特别是县级农业科技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对外语、计算机要求较严。乡(镇)级农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三)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投入不足。-县级科技三项费累计投入仅为100万元,年均32.5万元,未能按《科技进步法》中关于科技三项费投入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的要求。按照《科普法》、《省科协条例》科普经费人均0.1元的政策标准,一直没有得到落实。科普手段落后,硬件投入不足。科普人员编制少。我县城乡科普工作阵地简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科技馆等大众科普传播基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制约了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全县人均电信业务消费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宽带数据通讯业务还未覆盖全县,且传输速率低,使用费用昂贵;信息产业规模小,总体上不具备优势;广大农民的信息素质低,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生产市场需求薄弱。
(五)防震减灾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我县位于青藏高原块体的东北缘,河西走廊地震带中东部,祁连山北缘断裂带、河西走廊断裂带等深大断裂带从我县境内穿过,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我县地震烈度为7度区域,部分地区达到八度,多年被国家列入重点监视区,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可能性,加上我县境内长期以来未发生过中强地震,广大群众没有经历过地震灾难,居安不思危,不少人产生侥幸、麻痹思想,甚至把防震减灾工作当作多余的事。二是群众防震意识不强,农村民居设防标准不高;三是在城乡建设中,对建设工程在场地选择、抗震设计等方面的管理力度不够严格、不规范,使部分工程设计建设达不到抗震防设的要求。四是地震行政执法难。由于种种原因,地震主管部门依然有法难依,执法难行,违法难究,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和服务的实效。
三、科技工作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对科技的紧迫需求,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县科技进步与创新要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全民艰苦创业” 四大战略,壮大啤酒大麦、高原无公害蔬菜、肉羊、食用菌特色产业,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以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推广为主线,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推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全民科技素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科技进步法》、《科技进步条例》以及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及时宣传取得的科技成果、引导全县人民依靠科技、振兴经济。二是全面贯彻落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搞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及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乡土人才,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每年完成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同时进一步强化以农村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的主体培训,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应用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科技素质。三是搞好“三下乡”活动,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场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四是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特派员“入户工程”为主题的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以农村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示范服务体系;以农技协为主体的合作服务体系;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以科技项目为支撑,壮大科技实力。加大特色产业基地(星火密集区)建设力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每年积极向国家、省推荐和申报3—10项重大科技项目,向市推荐申报15—20项重大科技项目,以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壮大自身实力,并通过对外科技招商、经贸洽谈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自我开发、创新,筹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产业化前景好、风险小、产量大、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1)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优质粮食产业体系;高效蔬菜园艺产业体系;健康养殖业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生物质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产业体系)。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设施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保鲜储运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50个,使全县良种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每年推广农业新技术10-20项以上,啤酒大麦面积稳定在35万亩,建设高效日光温室500-1000座,无公害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每年新建食用菌大棚座以上。加大养殖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每年引进推广畜禽良种50个,抓好品种杂交改良,使全县牛、羊达80%、猪、鸡改良率达100%,羊只饲养量达到120万只。(2)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为农业生产服务,开发、示范、推广新能源技术,发展高新能源技术产业。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示范体系,以科技示范入户工程为切入点,创新科技推广机制,科技示范户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50%以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区(点),使之成为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载体。四是认真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每年选派10-15名科技特派员,切实将实用技术送到广大农户。
(三)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水平。
一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同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用新技术推动矿产、冶金、建材等具有资源优势行业的发展。三是广泛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更新装备工艺。四是大力培育经济实力强、产业链条长的支柱产业和市场容量大、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名、优、特产品。五是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步伐,引进加工新技术,积极发展农副土特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组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
(四)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一是建立政府引导、项目实施单位及群众自筹、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各乡(镇)、各部门逐年提高对科技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大县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三是农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小额贷款的作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施项目上来,为农村“星火科技富民工程”实施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五)进一步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增强科技进步创新动力。
一是继续搞好与省农大、省农科院蔬菜所的技术合作,力争将建成科技项目开发基地、产学研基地。二是进一步建立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长期的协作关系,积极开展项目论证、技术咨询和技术攻关,共同组建区域性或行业性的技术培训和开发基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技示范园区,争取一批高科技项目在我县联合研发和中试,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六)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市场化;依托小城镇发展,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建设农村远程教育服务系统;构成现代化的农村综合信息传播体系。以现有县级网站为依托,以信息化服务为重点,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为目标,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快速传递、广泛应用,进一步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七)发挥人才优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建立科技人才保障新机制。
一是开发人才资源,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资与引智并重,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和科技人才信息库。积极引进省内外科技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地方型懂科技的实用人才。二是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专业技术队伍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进行开放式培养,建设一支宏大的科技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依托各级培训机构,坚持自主参加培训与有组织办班相结合,分层次、分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培训各类科技人才,鼓励和支持现有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经过3-4年时间,实现现有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全覆盖。三是加强和充实县、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编制,增加总量、提高层次。乡镇农业中心科技人员尽量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