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论坛--赴韩取经得其法,本土经验亦须珍重
经验交流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0
新农村建设论坛--赴韩取经得其法,本土经验亦须珍重
新农村建设论坛--赴韩取经得其法,本土经验亦须珍重最近一条消息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中国政府有意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经韩国的“新村运动”。最近3年,将每年派出1万名农业官员赴韩学习。
这条消息多引自韩国媒体,尚未得到中国官方证实,网络已有质疑之声。质疑主要集中在:大规模的官员出国培训会不会变成一场“公费旅游”?考察学习是否必须耗费巨资派数万人“亲临”韩国?质疑反映了公众对公开透明的行政运作的渴求,也是纳税人主体意识凸显的结果,这些疑问有待于项目正式推进后相关部门的解答。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昂贵的培训费能否“物有所值”?怎样的路径才能取得相应绩效?
中韩两国同处东亚,对儒家文化的共同体认,使得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相比于欧美国家的农村建设经验更具可借鉴性。1970年代的韩国处于工业化起飞前夜,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但城乡差距也急剧加大,由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这与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极为相似。通过“新村运动”,韩国成功弥合了城乡差距,实现了城乡均衡发展。过去30年里,韩国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一直维持在1∶0.8-0.9的水准,韩国农民收入达到城市居民收入的84%。
同样值得称道的是韩国农民的自组织程度。统计表明,至1994年5月,韩国农协有农民组合员200万人,单位组合1359个,特殊农协44个。韩国农协已成为保护和推动本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被韩国人称为“国民的生命库”。
就此而言,新农村建设参考韩国,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就目前来说,对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存在诸多误读。其一,“新村运动”被认为是纯粹的政府主导。不可否认,韩国经济发展一直有政府主导的因素,但如果把“新村运动”仅仅理解为政府主导将是极大误解。据笔者了解,韩国“新村运动”是政府注入资源、激发民间充分参与的过程,农民始终是建设的主体并且以制度保障这一地位。比如,在村庄建设中,建设什么项目,不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指定,而是由农民充分讨论做出选择,也由农民自己来组织实施。政府则在硬件方面予以配套支持。村庄建设的过程,也是农民的主体意识和村庄社区共同体观念成长的过程。如果对此没有足够认识,过分注重政府主导的一面,那么不仅韩国已经开始反思的这种“维新残渣”要在我国复燃,而且因为我国经济和社会运行固有的行政主导传统,很可能形成“弊端叠加效应”,从而对新农村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农民的自组织能力客观上受到抑制,农村的内生力量无以释放。
其二,许多人把韩国“新村运动”理解为纯粹的村庄建设运动,其实不然。1945年韩国光复以后,韩国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但韩国国民的伦理道德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战争、**和通货膨胀破坏了韩国国民勤勉、诚信、节俭的社会风尚。1960年代以来,韩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大批年轻人拥入大城市,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和社会秩序再一次受到冲击。韩国学者认为,从国外引进科技并不难,但国民的伦理道德水平永远无法通过引进获得,因此必须通过一种措施提高国民伦理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韩国“新村运动”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社会改造运动,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到发展农业产业、完善民间组织和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其中既有“看得见的”盖房子、修公路,也有“看不见的”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的重构。其内容和意义远不止建好几个村庄。如果仅仅把“新村运动”简单理解为“新村庄建设运动”,那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产生严重误导。
总之,官员赴韩学习理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合中国实际学其精髓而非机械照搬,才能取到真经,劳师远行才物有所值。
同时,值得提醒的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其实还是向自己的人民学习。自己的人民,尤其是几亿农民兄弟,最清楚自己的生命需要,最清楚农村问题的症结所在,对新农村建设最有发言权。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真正的老师。取法自己的人民尤其是取法几亿农民兄弟,成本小而收益大,是我们尤其应该用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