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服装市场分析

综合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9/19

上半年中国服装市场分析

●品牌服装价值凸现目前品牌服装的主要流通渠道就是大型百货商场,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型零售企业上半年服装类零售额的增长幅度为23.9%,高于零售量的增长幅度1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在整体衣着价格指数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大商场服装类商品价格没有下降,说明大商场销售的服装集中在中、高档的品牌服装,体现了服装的品牌价值。商家、厂商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价格上,而是逐步扩展到商品的品牌价值上。

●促销活动频繁,品牌更换率高目前国内服装市场竞争激烈,如何吸引消费者是众多商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各大商场都频频组织促销活动,主要方式还是打折和购物返券。春节、五一、三八节都是促销的良机。同时很多商家都淡季进行布局调整,进行品牌调整,淘汰销售不好的品牌,引进新的品牌,突出服装的个性化、时尚化、休闲化,以新颖的款式和知名的品牌吸引消费者。
●春装销售差,新装上市即打折今年春天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比往年偏低很多,厚厚的冬装一直脱不掉。尽管春装无论在款式还是色彩上都较为新颖时尚,但对消费者的购买刺激仍然有限,刚刚上市不久不得不在价格上开始打折扣,以吸引消费者。在春装销售的最佳时机,严寒天气不断,气温回升缓慢,春装销售始终没有全面启动的迹象,导致春装卖不动。特别是北方的春天比较短暂,真正的畅销季节只有一个月左右,到了4月份夏装就会上市,抢占市场,因此春装的折扣在所难免。
●女装销量最为突出女装销售仍是大商场服装销售的重头戏,从2月份开始出现迅猛增长,上半年以27.1%的比率占据了服装销售的主要部分。在各大商场,女装销售面积都是最大的,很多商场都将女装细分为职业装、少女装、淑女装、中老年专区等。同时,女装的品牌也是最多的,单个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都比较低,另外女装的地域性也是最强的,能覆盖全国的品牌比较少。
●防寒服增长幅度最大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上半年除男衬衫外,各类服装的销售都较去年有所增长,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防寒服,销量涨了近七成。今年年初,各地气候偏冷,给羽绒服的销售带来了高峰,让商家在这上面赚了不少钱。特别是大商场经营的羽绒产品大多是大企业生产的名牌产品,质量有保证,品牌价值高。这些大品牌每年都推出新的设计,同时开发新的面料和材料,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发产品,将时尚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开发产品的品牌价值。
●休闲类服饰仍是市场上的亮点休闲化一直是现代服装发展的趋势,休闲化的两大趋势就是正装的休闲化和休闲服装的时装化。在休闲类服饰中,销量增长最快的就是牛仔服,经过近20年的发展,牛仔服已经成为老少皆宜的日常服装。国内牛仔企业众多,大多规模较小,知名品牌较少,目前,国内牛仔产业正向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向深度发展,优化产业链。在提升品牌形象方面,很多牛仔企业选择赞助各项赛事,同时各种牛仔时装发布会也日渐增多。
●童装时装化上半年春节和六一节都是童装市场销售的旺季,在节日让孩子穿上新衣来欢度佳节已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上半年大型零售企业童装销量同比增长23.8%。从今年童装市场特点分析,顾客的需求在关注品牌的同时向个性化和时尚化延伸。童装市场消费需求仍以品牌化和个性化为主,同时对时尚化的童装追求程度也有所提高。许多童装品牌不断推出时尚化的童装,以迎合顾客对时尚生活方式的追求和促进童装市场时尚化的发展。
●女性内衣市场趋于专业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意识的觉醒,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中国女性已经越来越注重内衣的穿着。目前大商场女性内衣专柜上,高档内衣产品基本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高档文胸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较早,最先的卖场是大中城市的各主要商场的内衣专柜,主要消费群就是城市高收入女性。目前各主要品牌已经完成基本的市场布局。高档品牌在国内经营时间较长,经过多年的市场精耕细作,已经培养了大批固定的白领消费群体。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女性内衣的分类将愈加趋于精细化和人性化。目前女性内衣主要演变方向有两种,一是功能不断完善加强,创造身体曲线;二是情趣化设计风格日益明显。
目前服装市场已进入夏季服装打折清仓阶段,下半年市场的热点是御寒产品,包括保暖内衣、羊绒羊毛衫、防寒服等。去年,彩棉在保暖内衣市场上表现突出,估计今冬的保暖内衣市场上的亮点仍是彩棉。在全球高档羊毛市场升温的带动下,今冬高档羊绒精品将吸引消费者,羊绒制品整体价格有上升势头。防寒服市场上,品牌产品仍唱主角,虽然羽绒行业整体产销率较低,但是越来越多的品牌羽绒产品将占领市场,小企业处境更加艰难,将逐步被淘汰出局。
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上半年实现销售额1433.7亿元,同比增长17.7%,零售额1199.7亿元,同比增长19.1%。服装销售仍然是大型百货商场的重头戏,服装类商品零售额283.5亿元,同比增长23.9%,约占整个零售额的20%,各类服装销量14201万件,同比增长22.9%。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的速度超过同期整体销售、零售额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