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讨

学术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1/1/1

新课程体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讨第2页

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而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呢?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我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用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这时一下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有的说:“我买5包方便面,一包1元,共花5元。”有的说:“我想买1瓶饮料和一个面包,共花9元。”“我要买4包花生米和一袋糖果。”“同学们要买的东西可真多。那到底花多少钱?你们会解决吗?请同学们自己想想,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讨论后,汇报结果和想法。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学生体会到,简单的数学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价值。这种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是由学生自主构建来实现的。强化情境创设功能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首先出示了:星期六,我们班黄超和凌坚龙两位同学去深澳镇买书,相约下午1:30在书店门口集中,如果求他们几时从家中出发还需知道哪些信息?学生畅所欲言,得出:需要知道他们家到书店的路程和各自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我又改成:如果他们都下午1:00从家出发,5分钟后相遇,你能算出两家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差;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相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和;如果不走同一条路,两家的距离无法确定。然后,再出现例题,让学生自主想出求路程的方法。最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这样,通过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找出解题的方法,学生易理解、运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教师认真耕耘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量”,并用数学方法予以量化,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予以联系,从而得出“看清过往车辆,注意安全”的结论。
在学习统计图表之后,可设计“做聪明的购物者”的作业。让学生到附近几家大型商场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同类商品的价格,并制成“商品价格对比表”,以此来帮助自己在挑选商品时做到货比三家,择优选择。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
再如:在学完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可安排“为秋游准备午餐”的作业。让学生先到超市调查有关面包、红肠、蛋糕、巧克力、牛肉干、可乐、矿泉水、茶叶蛋的价格,并制成价目表。
食品价目表
食品面包红肠巧克力牛肉干可乐矿泉水茶叶蛋
单价1元5角8角2元3元3元1元5角5角
数量1721124
总价1元5角5元6角4元3元3元3元2元
要求学生根据调查所得的食品价格帮助本组同学设计出搭配合理、经济实惠的购物单。这道题看似与学习内容的联系不很紧密,但就在学生为购物单的设计苦思冥想之时,他们已经不知道做了多少道关于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题了。当然,调查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解数学题,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情景中,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现状、合理安排、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让数学生活化。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蒯红良《论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与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 第8期。
3.刘洪《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索》 黑龙江教育 9期。
4.《小学数学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