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化解
行政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7
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化解
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化解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长期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积聚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已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深入研究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防范化解不良贷款,是确保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的关键。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需要选准着力点,以便抓住关键环节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根据本人在工作中的实践与经验,现就农村信用社风险贷款防范及化解应思考的措施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以论述。
一、健全内控制度提高管理人素质强化信贷管理。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多年以来各种矛盾积累的结果,它既有政策因素,社会因素问题,但主要还是内部管理上的问题。要提高农村信用社风险贷款的防范能力,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在确保国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得以贯彻落实的情况下,建立健全信贷管理体系及稽核和事后监督协调运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抑制内部违规行为,要在已构筑的风险防范监控防线上要加强一线信贷人员在信贷投放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二要不断强化信贷员和信贷会计,事后监督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机制作用,完善信贷操作的合规合法情况,把信贷风险控制在原始的萌芽之中。
在完善内控制度和制约机制的同时,要提高农村信用社风险贷款的防范化解能力,首先还要具有一个良好道德修养,丰富的风险识别经验,业务精良的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和领导班子。信用社的高级管理人员是信用社的灵魂。如果没有一个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业务精良的高级管理人员,就会失去一个主任应有的号召力,使整个队伍处于散漫状态,缺乏向心力、战斗力,使内控制度缺乏应有的刚性约束力,就会在本单位形成没有持续有效管理机制、不能对有利于工作的行为产生持续的激励,甚至对不利于工作的行为缺乏及时的制止和惩罚,使信贷操作上产生随意性,增大信贷风险的产生;因此,要建立科学的信用社主任业务、业绩、能力、道德评议考核体系,并强化贷款风险的防范化解的指标考核,对不适应工作环境的管理人员和领导班子,要果断予以调整,从而调动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及领导班子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和制动性,建立岗位交流轮换制度,防止案件的发生。二、规范贷款操作程序与会计处理完善档案管理从源头防范风险
贷款操作程序是指贷款过程的基本要素和各项环节,是保证贷款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是合规合法性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建立信贷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办理担保或抵质押、贷款发放、贷后检查监督、贷款收回、贷款展期、逾期处理、信贷制裁等环节。在信用社实际工作中,建立信贷关系十分重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为农户发放“贷款证”,评定信用等级,就是建立信贷关系的体现,然而农户以外的贷款,农村信用社却往往忽略了建立信贷关系的环节,有时误认为建立信贷关系就是接受了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其实建立信贷关系是指对贷款对象的初步资格审查,并根据初步的资格审查确定信贷关系的确定、变更或中止,是黄金客户建立的基础。在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办理担保或抵质押、贷款发放等环节中,则应注意各种书面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合法性。在贷后检查监督环节,农村信用社也很少重视和使用这一重要风险防范措施,认为贷款发放了,只要借款人按时结息还款就行,对怎么用、如何经营管理缺乏有效检查监督,如果借款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在陷入困境前信用社不能及时发现,必将会给信用社造成部分或全部损失,给贷款风险埋下极大的隐患。农村信用社信贷员要特别重视和遵循贷款操作程序,保证贷款安全,从源头防范贷款风险。
现在、农村信用社信贷员普遍认为只要借款人已在借款合同及借据上签字盖章,贷款就算办理完毕,而信贷会计则认为只要信贷员和借款人办好贷款借据和相关手续,就可凭此记账付款,在此节省了贷款入账、出帐管理。据长期的信贷工作经验,农户贷款在提取贷款时也应出示身份证件,并在借据或付出凭证上签字盖章,并注示已领取贷款现金。对于企业贷款,均应先将贷款转入借款人开立的账户中,在用款时,再按规定办理现金提取或转帐手续,这应是信贷会计操作的规范程序。现实中,已有了多起贷户赖账而否定常规证据,不承认是本人签字得到贷款和使用贷款的案例,使信用社造成损失的被动局面。因此,信贷人员与信贷会计要在帐务处理上达成共识,密切配合,堵塞一切可能产生风险的漏洞。
完整的信贷档案有助于农村信用社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管理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助于保障信用社资金安全,防范风险的产生。信贷档案包括:借款申请书、借款人担保人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法人委托书、担保人书面担保书、贷前调查报告、借款合同、贷款审批报告、抵质押物凭证和清单、信贷员承诺书、贷后检查报告、展期申请书、展期协议及担保人同意展期证明、贷款催收通知书等资料。贷款档案的真实、完整、合规、有效性也是保证贷款安全和防范风险形成的有效措施。在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的案例中,也有部分是由于贷款档案的不完整而使债权丧失法律保护的。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管理中要在保证贷款安全无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贷款的流动性和效益性,就必须规范和遵循贷款操作程序,正确处理贷款会计帐务,完善贷款档案管理,确保贷款手续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合法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堵塞贷款风险的漏洞
三、加强新增贷款的管理增强信贷员风险责任
首先加强信贷人员管理,强化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法规意识。建立贷款管理与风险防范奖惩机制。对贷款营销额大,且贷款到期收回率达到100%的信贷员可按一定比例的贷款营销额进行奖励,对到期贷款回收率低于95%的信贷员,按逾期贷款的一定比例进行处罚,增强防范风险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二是完善贷款管理制度建立制约机制。①、建立法规制约机制,制定违法违规处罚办办法和标准,对违法违规人员必须按规定严肃处理。②、明确岗位责任建立机制,设立信贷岗、主任审查岗、审贷小组评审决策岗、信贷会计监督岗,相互制约和监督,各司其职,各担其责。③、实行贷款责任人、贷款损失赔偿和贷款终身责任制,建立责任制约机制。每笔贷款的发放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负责贷前调查发放的信贷员为第一责任人,负责贷款审查的信用社主任为第二责任人,联社审批人为第三责任人。责任人应对贷款的安全性负有完全责任。造成贷款损失的要根据损失原因由相关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增强各级责任人对贷款发放和审批的责任心。④、严格落实贷款的“三查”制度,建立程序制约机制。贷款必须严格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等管理程序,健全各环节之间互相监督制约机制。
从制约机制的建立,有效的控制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的疏漏,从责任的落实上增强贷款发放审批责任人的责任心,消除不良贷款滋生的土壤。
四、多策并举抓盘活 化解不良贷款
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重点。因此,必须采取政策、行政、经济、法律等等多种措施,加大力度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促进和营造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的良好环境。对降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结合有关政策及社会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核实贷款责任,实行连带清收。对近年来形成的不良贷款,即对信用社贷款发放中的审批、担保、介绍等责任人,采取“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办法,负责清收已形成的不良贷款。采取领导带头、主管科室督促、落实奖罚措施等方法,督促不良贷款发放责任人予以清收。尤其对责任人自批、自贷、自保发放的责任贷款,要限期进行清收,对清收效果不佳者,要给予党纪、政纪、经济处罚。促进贷款责任人收回不良贷款。
〈二〉、清理违规贷款,金融先行。即由人民银行牵头,各级金融纪检部门组织,督促清理金融部门干部职工在农村信用社的违规自贷、担保介绍三种贷款,促进降低不良贷款,清理违规贷款的遗留问题,采取这一措施,要认真摸清每笔违规贷款的底子。提高各金融单位采取措施,督促金融干部职工清收,对组织、督促、清收不力的金融机构提清人民银行对主要主管人员进行任职资格处罚,促进商业银行督促其干部职工清收责任违规贷款。
〈三〉、政信合作,借政府力量清收。即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调动公、检、法、司、及工商部门的力量,帮助农村信用社大打清收不良贷款的攻坚战。在清收不良贷款活动中,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相结合的手段,重点抓好“逃债户、钉子户”的不良贷款清收,既达到清收不良贷款,又促进规范和整顿农村信用社秩序的目的。采取政信配合连动的这一措施,争取政府的支持是关键,争取政府领导把清收不良贷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四〉、雪中送炭、激活不良贷款。即有欠农村信用社逾期等不良贷款的企业,虽然处于停滞状态,如果有了启动资金,企业即可搞活生产经营,农村信用社可根据调查分析结果的实际“雪中送炭”,再注入新贷款,拉企业一把,使企业再启动起来“爬上坡”,等扭转经营局面,归还新旧贷款,达到促进搞活企业与降低不良贷款“双赢”的目的,采取这一策略,农村信用社要切实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并且要颇有胆识,有力挽狂澜的魄力。
〈五〉、提前介入,保全信贷资产。即通过密切关注贷款企业的运营,对虽能正常经营,但其经营每况愈下且逐步恶化的,要安排信贷人员紧盯贷款,能收回的提前收回,不能提前收回的要及时完善担保或抵押手续,提前保全信贷资产,防止无法收回时造成被动。
〈六〉、科学施贷,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一是大力开办质押和可流动性资产的抵押贷款,满足小经济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在支持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时,要多发放收回率高的小额农户贷款。三是对私营企业的大额贷款需求,可采取有一定实力的中介担保组织予以担保的的方式,也可采取私营企业联保的方式。系紧贷款安全绳。总之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