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商业贿赂需要法律和市场双重保障

廉政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12/12/5

反商业贿赂需要法律和市场双重保障


进入,中央已将治理商业贿赂作为反腐工作的一个重点。“两会”期间,商业贿赂更成为委员代表以及公众的热门话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轮“反贿风暴”会取得相当的成效,但也必须意识到,下重手还必须找到抓手,立竿见影也不等于长治久安。据《新京报》报道,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3月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如何清楚地对商业贿赂进行界定目前还是一个难题,比如说什么是商业贿赂,什么是正常的回扣,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见,治理商业贿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法律和市场的双重保障。

从大处说,对于商业贿赂,我国并不缺法律。早在1993年,禁止商业贿赂的法律条款就写进了《反不正当竞争法》;1996年,国家工商总局又颁布《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但魔鬼在细节中。纵观这些法律法规,都未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专门界定。而“商业贿赂”概念的模糊,必然成为有关部门执法的障碍。反映在实践中就是,反商业贿赂的法律条文虽貌似严厉,但因这些条文过于分散,立法层级不高,效果不彰。而且,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于商业贿赂,有调查取证乃至立案查处权力的部门多多,多头管理很容易让每个部门借此推脱自己的责任,法律也难免成为摆设。

另一方面,商业贿赂虽是表现在商业领域的一种腐败,但却与官场腐败紧密相联,特别是在一些政府控制的垄断性的、却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正是商业贿赂发生的重灾区。正因为如此,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才会被确定为本次行动的重点治理对象。这些部门长期握有资源分配权,交易中信息不透明,隐蔽性强,非但侦查起来难度很大、困难很多,下手处理也难。因此,查处商业贿赂的态度和决心很重要,正如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组长何勇所说,不管涉及到哪个单位、哪个人,都要敢于碰硬、一查到底。
不管是修改完善法律还是加大打击,最根本的都是要约束受贿者手中的权力。因此,要清除商业贿赂,仅从市场经济层面加强治理还不够,说到底还是要规范权力与市场的关系。因为,无论是那些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还是那些改革定位、管理较为混乱的领域,之所以能成为商业贿赂的“沃土”,关键就在于它们始终没有厘清政府与市场界线。审批项目过多过滥,项目审批权高度集中,就意味着许多本来应该由市场评价的东西还在被政府把着,也必然为贿赂开方便之门。如果打破垄断,切断利益链条,把本该由市场配置的资源归位,发生官商勾结的土壤被铲除了,商业贿赂的空间自会大大缩小。即便是那些现阶段还不能完全交给市场配置的公共资源,在资源数量、分配方案、分配程序等各方面也要尽可能地公开,以便于公众和社会进行监督,从而减少权钱交易行为的发生。因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