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我市财源建设的分析与建议

会议发言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6

对加强我市财源建设的分析与建议

对加强我市财源建设的分析与建议

财政是政府行政的物质基础和杠杆。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加强财源建设是增加财政收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出路。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财源建设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郴州市当前财源结构现状出发,就如何加强财源建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供领导参考。

一、我市财源建设的现状

今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打基础、创环境”的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政权抓财政,服务政治抓保障,突出财源抓项目,财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政收入总量稳步增长,实现“双过半”目标

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了上半年“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目标。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0.98亿元,排全省第3位,为年度预算的54.3%,同口径增长2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25亿元,排全省第4位,为年度预算的54.3%,同口径增长18.3%;上划中央“两税”完成9.76亿元,为年度预算的53.1%,增长24.6%;上划中省“两个所得税”完成2.97亿元,为年度预算的58.9%,增长25.8%。

(二)税收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收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收入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税收收入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全口径税收收入(含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两税”和上划中省“两个所得税”三部分)完成23.9亿元,增长23.7%,比今年同期非税收入增幅高11.2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完成1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2%,比今年同期非税收入增幅高9.8个百分点。二是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上半年比重为10.9%,比提高1.8个百分点。三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全口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7.3%,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1.4%,比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

(三)税源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增长迅速

从税源构成的经济性质看,非公有经济税收发展较快,占全市税收的比重显著上升,公有制经济对财政经济的贡献力度相对减弱。据税务部门统计,上半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上交“两税”和地方各税18.1亿元,增长38.6%。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上交“两税”和地方各税收入占“两税”和地方各税总量的比重为79.2%,比上年同期提高16.7个百分点。上半年国有经济入库“两税”和地方各税4.3亿元,同比下降41.6%;集体经济入库“两税”和地方各税0.5亿元,同比下降9.6%;股份制经济入库“两税”和地方各税5.8亿元,同比增长23.9%;私营经济入库“两税”和地方各税2.9亿元,同比增长29.3%。

二、我市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上半年我市财源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全市财政收入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财政收入增速较慢

我市在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增长速度横向对比偏慢。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分别增长12.4%和5.1%,分别低于全省增幅11.3个、19.3个百分点,增速均居全省倒数第一。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全市经济增长较慢。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4.4亿元,增长11.2%,增幅比去年同期慢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29.3亿元,增长11.4%,增幅比去年同期慢5.1个百分点。二是矿业秩序整顿对财政税收的冲击较大。据调查,全市煤炭行业因全省煤炭生产政策的调整,需要关压135个煤矿,预计全年煤炭产量将减少300万吨,减少财政收入约1.5亿元。有色矿区停产整顿仅临武县预计今年减少财政收入1.2亿元。三是重点企业税源滑坡。据地税部门统计,上半年,预计年纳税3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42户,同比呈下降趋势的企业有16户,占38.1%,地税下降额近万元,尤以市级重点税源企业更为突出。据国税部门统计,上半年210户重点税源企业增值税入库6.69亿元,同比增长13.1%,比全部增值税入库增幅(剔除烟厂增值税)低20.8个百分点。

(二)财政收入质量没有根本改善

近年,我市财政收入质量有较大提高,但财政收入结构还不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三个比重”偏低。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0.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比长沙市低2.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58.9%,比上年同期低4.1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0位,比全省第1位的常德市低12个百分点,比第9位的衡阳市低0.8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1.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比长沙、衡阳和株洲分别低12.7个、4.9个和3.7个百分点。二是地方收入增幅低于上划收入。上半年,地方收入增幅比上划中央“两税”和上划“两个所得税”增幅分别低6.4个和7.5个百分点。原因是我市税收增长无论是国税还是地税,总体上是靠所得税增长带动,而所得税大部分由中央和省级收入,我市只得28%。这样造成财政增量中地方受益少,地方可用财力基础不牢。三是市本级财政收入总量偏小。上半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8.47亿元,比株洲少2.7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4亿元,比株洲少1.36亿元。市本级财政收入总量偏小,造成财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杠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四是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两项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较高。上半年,全市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两项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1.5%,比株洲、长沙、湘潭和衡阳分别高10.1个、6.6个、6.1个和1.7个百分点。

(三)财源结构不尽合理

我市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培植财源,为财政增收夯实了较好的税源基础,但尚未形成支撑收入稳定增长的合理财源结构。一是支柱财源不强。目前我市纳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已属凤毛麟角。全市仅有6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过20亿元的还没有一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还在“襁褓”当中孕育。二是新兴财源不多,财政仍属于资源型财政。我市财政对“两烟”、“两电”和“两矿”资源型经济的依赖性很强,机械制造、建材、化工、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过小。而资源型企业主要是依靠地区资源优势和矿产品市场价格的拉动,受自然灾害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约大,不稳定因素多,增收基础不牢,其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三是第三产业尤其是商贸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比较慢,近期难以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形成有效支持。上半年,第三产业上缴地方各税3.95亿元,增长15.8%,比第二产业上缴地方各税的增幅低10.5个百分点。因此,从长远看,我市财源结构比较单一,不尽合理,财政收入的增收存在一定的隐忧。

三、加强我市财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市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应当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植有较强增长后劲的财源项目,构造新的地方财源体系。

(一)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培植财源

我市自然资源丰富,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财政蛋糕。一是工业抓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支柱财源。我市的财税增收主要依靠工业,要积极争取、用好、用足国家、省一系列支持中部崛起和大湘南开发的政策,争取上级对我市投资项目的关注和支持;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跟踪制度;积极引导非公经济向工业集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和支持重点税源企业把握政策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确保主体税源的稳定增长;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争取项目早投产,早受益。要加快产业聚集,重点培育有色金属、能源、电子信息、烟草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一批投资过亿元的产业项目,发展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税收过千万的骨干企业,培植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税收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国家名牌和驰名商标,把华润鲤电、郴州卷烟厂等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过50亿或税收过10亿元的标志性工业龙头企业。二是“三产”抓提升,改变“短腿”状况,培植后续财源。要围绕加快零售、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经营、总经销,建好“万村千乡”农家超市。要加大旅游建设开发力度和加快金融保险、信息业、文化等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头并举的后续财源。三是农业抓特色,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做强基础财源。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品牌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规划和引导好“一村一品”、“一县一品”、“数县一品”产业格局,继续抓好粮油、畜禽、烤烟、蔬菜等10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培植20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50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要坚持依法征管,多措并举夯实财源

大力组织收入是夯实财源的直接保证。一要加强财税征管聚财。要加强对重点企业、行业和新兴领域税源调研和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建筑安装和房地产业税源的监控及高收入行业与高收入者的全员全额管理。要坚决贯彻执行“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漏税、抗税行为。要加强欠税管理,大力清理陈欠,严格控制新欠。二要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聚财。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强化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国土出让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管理,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严禁各种挤占挪用、截留坐支等违规行为,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要加强资产经营聚财。在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盘活存量,激活增量,通过引进外资和启动民资进行转让,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的盘活,使优质资产按市场化机制进行变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要优化服务质量,创优环境保障财源

良好环境建设是财源建设的“加速器”。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坚持内资、本地客商,外资、外商,一视同仁,着力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全民创业。二要营造积极的金融环境,企业和银行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信用,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要发挥好作用。三要营造开放有序,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要深化财政改革,加强管理用好财源

按照构建公共财政要求,深化财政各项改革,管理和巩固好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