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工作会议范文 发布时间:2012/11/22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完不成硬性任务,上级不“饶”你;不给群众办实事,老百姓不“尿”你;一旦触及群众利益,有人告“死”你。“矛盾多,干部累,上压下挤活遭罪”——当干部实在没意思。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反映:现在加快发展的任务越来越重,税费改革后我们的工资却越来越低,干得再好也是农民,与其为工作“头拱地”,不如回家侍弄“一亩三分地”。由于矛盾缠身,压力过大,待遇降低,一些基层干部思想灰退,工作没有积极性,不愿再为党工作。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市辞职不干的乡村干部就有89名,甚至有的乡镇党委书记也撂了挑子。这些人在农村有一定能力,在农民中有一定影响,他们的卸任给事业带来了一些损失,同时也给新上来的同志带来了工作阻力。调查中,还有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想“撂挑子”,但由于以前为了完成任务,经手了大量的抬借款,甚至把自己的工资也搭了进去,手插磨眼“拔不出”、“撂不下”。

——作风不正,不按政策办事,侵害群众利益,不干正事的基层干部大有人在。调查中,一些基层干部作风漂浮、不干实事、处事不公、以权谋私,仍是群众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有的基层干部当干部的初衷就不正,上任之后就琢磨着怎么样欺上瞒下,中饱私囊;有的为了求得升迁,损害群众利益,搞政绩工程,虚报浮夸;有的为了保住位子,拉帮结伙,偏亲向友,甚至借助村匪屯霸邪恶势力;有的为了捞取好处,低价发包资源,任意挥霍集体资财。今年,在“两风”建设中,全市上下“挤水份”,仅gdp一项就挤出45亿元,其中绝大多数水份在乡村。有个村前几年报表统计村办企业产值数百万元、养牛超千头。实地踏查村办企业只是几个民办小作坊,搞的养殖一条街也是空架子。调查中,还有人反映有个村前两年管理混乱,村干部一年中仅吃大鹅就达1500多只,平均每天吃4只还多,最多的一天吃了20多只。青冈县有一个村,村干部为了“有钱花”,竟将机动地卖了几十年。

担忧之三:作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重要力量,多数农民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还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党员处于贫困落后、无力争先的状态

调查中,我们感到,近年来通过实施“双培”工程,农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双带”作用突出的先进分子;通过开展党员服务区活动,大多数农民党员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农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贫困落后、无力争先的问题也很突出,与“三个代表”的要求相去甚远,先进性还很难体现。

——相当比例的农民党员没有致富能力,难以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调查中,我们对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我市农民党员队伍中,率先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约占30%,代表着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近50%的党员仅限于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双带”作用;有近20%的农民党员致富步伐缓慢,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无法发挥作用。调查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农村率先致富的阶层中,农民党员所占的比重也不是很高。去年,北林区评选的村级发展“三大能人”(科技能人、营销能人、致富能人)中,党员只占25.6%,有的村能人中甚至一个党员也没有。致富能力是党员在农村中最起码的威信力。可以想象,如果党员连致富能力都没有,还怎么代表先进生产力。

——相当比例的农民党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无法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据统计,我市5万多名农民党员中,初中文化占41.7%,小学文化占24.8%,文盲党员占3.6%。事实上,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市场农业的迅速发展,有些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党员在新形势下也已经成为“落伍者”,而占总数近三分之一的小学及文盲文化程度的党员,与现实的要求更是差之甚远。加之有的党组织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不够,党员自身要求不严,致使一些党员信仰淡薄,涉足**活动,搞封建迷信,甚至违法乱纪,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海伦市有个村一段时间兴起了“蒙头教”(意思是只要整天蒙头睡大觉,就能有吃有喝有钱花),个别农民党员竟也参与其中。调查表明,农民党员的这种文化素质状况,难以代表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当比例的农民党员生活贫困,不能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我们走访的村贫困党员所占的比例基本上占党员总数的20%左右。这部分党员或年龄老化,丧失劳动能力;或思想僵化,老实本份(多数是文革期间或82年以前入党的党员);或文化偏低,不懂技术;或遭天灾病热,生活压力巨大。由于这部分党员家庭生活困难,发展没有门路,成为组织的扶持对象,在经济发展上落后于普通群众,在政治生活中也无法发挥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丧失了先进性。在明水县永富村调查时,当我们问及党员发挥作用情况时,有的群众说:“联系我的党员还不如我呢,比我还穷呢,让他带着我致富,不让我帮他就不错了。” 由于贫困党员自身利益难以保证,实践代表人民利益根本无从谈起。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制约因素不可忽视,乡村党组织战斗力受到严重挑战,完成“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历史任务面临严峻考验

作为党在农村执政的基层组织,其战斗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于自身建设的状况,还受到整个农村发展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剖析一些乡村党组织战斗力降低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调查中围绕影响制约乡村党组织战斗力的问题,我们同200多名基层干部进行了座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正在困扰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来自经营体制上的挑战: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三农”问题突出,农民增收缓慢,集体经济相当脆弱,一些乡村组织“无钱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初始阶段发生了巨大的作用,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其优越性已很难体现。家庭分散经营很难与市场经济对接,集体统一经营在一些地方也已名存实亡。由于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高指标、高投入、高速度,搞虚假政绩,加之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占挥霍,一些乡村债务累累,集体经济已近崩溃边缘。调查中我们对全市乡村债务状况进行了分析,全市村级负债总额达19.6亿元,平均负债143.6万元,最高的村外债近500万元;乡级负债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调查中基层反映,现在基层干部之所以工作犯难,最大的难题就是债台高筑,集体没钱。由于债台高筑,有的乡村主要领导几乎整天躲着讨债户,什么事也办不了。也有的群众说,这么大的债务听着都吓人,我们都替村里犯愁,还能指望搞什么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说,薄弱甚至崩溃的乡村集体经济,已经动摇了基层党组织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由于不能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一些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在这种状态下,已不是能否加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的问题,而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安全如何保证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来自领导体制上的挑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乡村体制弊端,造成体制不顺、职能不清,一些党组织领导方法和执政方式很不适应,束缚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乡村党组织的执政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乡村党组织的从政理念、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也必须适新应变。调查中我们感到,受制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一些党组织的领导方法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在履行职能上,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其职能到底是什么,还不十分明确,仍然以行政命令为主,偏重于行使管理职能,不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民主协商、提供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比如有的乡镇面对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开展工作还存在着“一刀切”、强迫命令、包办代替、工作跑粗的问题。有的村上级不给任务、不提要求就不知道咋干。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中沿用这种行政化的运行体制,导致老办法行不通,新办法又没有,一些基层干部只能束手无策。特别是这种行政化的运行体制造成了乡镇机构设置臃肿。调查中,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这些年虽然对乡镇机构进行了改革,但改来改去,该强化的职能并没有强化,该撤销的机构并没有撤掉,“七站八所”换汤不换药,人浮于事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现在大的乡镇有近百人,小的乡镇也有50、60人,真正干工作的也就是三分之一。

——来自基层民主政治上的挑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畸形发展,造成“两委”关系紧张,一些地方宗族**势力抬头,冲击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畸形发展的趋势。反映在民主选举上,一部分农民不能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力,往往十几元钱、一包烟、一顿饭甚至是几句好话就能将自己的民主权力“卖掉”。特别是在一些有宗族**势力的地方,亲情、教义大于正义,把选举村委会主任变成了选“族”人。比如,北林区有个村,亲兄弟俩分别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和副主任,这种现象看似合理合法,实际上已经造成宗族势力把持村务。反映在民主议事上,一部分农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税费改革后实行“一事一议”,党支部研究的一些事项,特别是一些公益性事业,都要拿到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上讨论表决,不需要向村民收费的事项还好办,凡需要村民出工或从兜里掏钱的事项都很难顺利通过。一旦通不过,党支部什么工作也干不了。调查中,有些村维护村屯砂石路需要往路上铺砂子,但由于“一事一议”没能通过,结果砂子不能拉,路不能修,什么车也走不了。反映在民主监督上,一部分农民利用干群矛盾,充当“农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已经超出了监督干部的范围,发展到与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抗争。这部分农民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专门找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的“毛病”,经常组织煽动农民群众上访告状。“农民利益代言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这些“代言人”在监督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正确行使施政行为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些“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