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干部冬训讲座材料

工作会议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0

农村党员干部冬训讲座材料

农村党员干部冬训讲座材料
各位农村党员、同志们:
根据县统一部署安排,下面我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以及市有关会议精神,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有关内容。共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应该为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一个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只有农业更快更好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支撑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篇时代赋予我们的大文章,首先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最艰巨的任务,必须付出艰辛努力。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却有继续扩大之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新背景下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增收困难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明确了要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央在年“一号文件”中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使农民从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中,直接受惠亿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的力度,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比上年又增加亿元。由于这些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以及市场粮食价格回升和气候比较有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明显的转机。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亿斤,比上年增加亿斤,当年增产的数量为有史以来之最;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元,达到元,增长%,是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正如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只有切实推进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在本世纪头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其次要充分认清“三农”工作正面临着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不放。回顾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以粮为纲”阶段,主要是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但由于农业生产单打一,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在农业结构适应性调整阶段,主要是大力实施多种经营千元致富工程,农民收入突破了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由于仍是在农业内部做文章,农民收入经过了几年高速增长后又进入了徘徊不前的阶段。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主要是把农业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在“以工兴县”和新型工业化阶段,主要在做足农业内部文章的基础上,抓住实施“以工兴县”方略的机遇,主动接受工业和城镇的辐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转移到依靠发展非农产业上来,从而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实现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机制性矛盾凸现的严峻挑战。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中央的号召,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标志着“三农”工作迈入了一个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扎实推进。
再次要全面总结我县“十五”“三农”发展经验,放大和延续成果效应。“十五”期间,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坚持以效益农业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一减三补”等政策,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加、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稳定发展。预计“十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较“九五”期末增长,年均递增。农业结构得到有力调整。年全县粮食总产万吨,棉花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预计年生猪出栏万头,羊出栏万只,家禽出笼万只,水产品产量达万吨,分别比“九五”末增、、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老舍”牌红镶边绿扁豆、“四丰”牌浅水藕获国家级农产品注册商标,“莽原”牌草鸡蛋、藏香猪、“加乐”牌蔬菜等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全县建成万亩优质粳稻、万亩浅水藕、万亩扁豆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年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县整体推进认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五”期间,全县兴办江苏桂花工贸有限公司、江苏双发油棉有限公司、金利源木业有限公司、盐城海致岚海苔食品有限公司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十五”期间,全县发展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会员达多人;农民经纪人发展到万人,其中年销售额万元以上农民经纪人多人;发展订单农业加工企业个,订单面积万亩,带动农户多户。农村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年就实现了“万人在家种田,万人外出赚钱”的“十五”目标,“十五”期末,预计农村劳动力转移达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农村改革活力增强。农田水利、农机、林业等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得到较好的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加强“双强”型村干部队伍建设,率先建立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并积极探索“支部协会”、“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十五”期间的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在我县的具体实践,对指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还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延续和放大“十五”“三农”发展成果的效应,努力做好“十一五”工作。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明确的新目标、新思路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指导方针,又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扎实稳步地推进。
要明确一个“新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目标。“新农村”新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不仅包涵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包涵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包涵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包涵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新理念。
要树立一个“新理念”。要坚持用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实践,把加快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把农村工业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经济,把非农产业作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来源,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攻重点,把农民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把科学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把选准发展路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把改善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要确定一个“新思路”。要坚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化致富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新思路,重点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发展新产业;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城镇;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推出的新机制、新举措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措施也已经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坚决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探索增加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扎实稳步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突出五个“新”字:
⒈以现代农业为方向,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新跨越。建设社会新农村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村才能走向文明,农民才能更多地分享发展的成果。当前及“十一五”期间,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期末的元增加到元,年递增。一是做强“大龙头”,提升产业化水平。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围绕重点产业,采取一个产品制定一个规划、确定一批重点生产区域、推广一套配套技术、明确一个目标市场、发展一批重量级龙头企业,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打造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出击,大力吸引“三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