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系统创建市级文明行业经验材料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0/9/6

档案系统创建市级文明行业经验材料

年底,市文明委组织考评验收组,分别对市和所辖八县(区)档案局馆按照组织领导有力创建工作扎实,思想教育、道德风尚好,学习风气浓厚,文体卫生先进,加强民主管理,严格遵纪守法,内外环境优美,环保工作达标,业务工作领先,工作实绩显著,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特色指标突出等8条主要标准和55个量化评分指标,进行考核评审,并发放市县级机关500多份征求意见和测评表,查看了市、县(区)50多个单位出示的无黄、赌、毒,无超计划生育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等一票否决现象的文字材料。考评认定后,进行登报公示,报请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审批,于年一月六日召开的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会上,市委、政府正式命名表彰市档案系统为市级文明行业。荣誉来之不易,市级“文明行业”闪光的奖牌,是全市档案战线全体同志辛勤耕耘的成果,是众心谋发展勤奋创佳绩的团队精神结晶。回顾多年的文明行业创建工作活动,可概括为七个有。

一、有一个好的认识。长期以来,市、县(区)档案局馆的领导,始终把经常开展喜闻乐见创建活动,不断鼓舞激励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扬整体团队精神,促进主业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全面建成文明单位,实现文明行业作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市档案局馆自1989年开始创建文明单位,1990年被市委、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1997年被省委、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1999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表彰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市档案局馆的示范和带动下,各县(区)也在不断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底,全市、县(区)9个档案局馆全部建成了文明单位,其中:省级2个,市级4个,县级3个。初,市档案局根据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出用两年时间建成文明行业的目标。市、县(区)局馆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了创建工作力度,找准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了“软、硬”件建设,保证了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二、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创建文明行业,主管机关的领导班子是关键。几年来,市档案局馆班子十分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纪律、讲文明、讲奉献,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规,不断健全完善理论学习,廉政建设,议事决策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清政廉洁,团结和带领全市档案工作者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班子成员带头学习,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时时事事起好表率,在环境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竭力争取各方面支持,一心扑在事业上,忘我工作。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不断得到增加,开拓进取团结干事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文明行业创建目标确定后,市、县(区)档案局馆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列入工作议事日程,定期不定期进行分析研究,认真落实创建措施,做到了组织有保障、工作有目标、过程有检查、成果有痕迹。市、县(区)档案局馆在坚持统一领导下,重视发挥好中层以上干部和党支部、工会、妇委会、学会、共青团等作用,做到“一把手总体抓,各层领导具体抓,各种组织配备抓,上下齐抓共管”。

三、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针对档案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作实际,近几年来,全市档案系统从抓干部思想教育入手,着力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打造行业精神。以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为动力,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结合开展“创先争优”、“三评”、“三观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广泛听取和吸纳各种意见、建议和评价,广大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坚持开展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逐步形成了在单位做文明职工,在社会做文明公民,在家庭中做文明成员的良好风尚。按照档案部门自身特点讨论制定了“勤奋务实、敬业奉献、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档案行业精神和政治坚、思想新、学习勤、作风正、纪律严、业务精、服务优、业绩佳的档案工作职业基本标准,以激励和鼓舞档案工作者敬业奉献。

通过不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市、县(区)档案局馆干部职工思想觉悟普遍提高,不攀比、不埋怨、不悲观、正视现实、爱岗敬业,不计名利,勇于奉献。开展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市档案局馆社会满意率为100%,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经对内对外广泛测评,市档案局馆的满意率仍为100%。市局馆有一名职工身患重病,手术后必须定期到昆明检查化疗,但本人从未因此而经常请假,仍一丝不苟地坚持做好本职工作。

市、县(区)局馆干部职工,有的因工作需要经常单独在外工作,均能牢记自己是文明单位的一员,保持了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都一样。在单位服从分工安排,不讲条件好差和工作难易,均以圆满完成任务为重。长期以来,未出现过违反党纪国法受处分的行为。无数事实证明了全市档案干部职工是一支过得硬、会干事、能干好事、忘我工作、奋发进取、无私奉献的干部队伍。

四、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为确保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结合文明行创建活动,市、县(区)局馆从抓制度建设入手,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了议事决策、政治理论学习培训教育、档案库房管理、文件管理、财务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值班、安全保卫、车辆及设备管理、行政执法责任、反腐倡廉、作息时间、请销假、禁止参赌等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职责。把对外联系群众较多的档案资料提供利用、业务监督指导和咨询服务、档案资料收(征)集、档案用品供应等岗位确定为文明示范窗口,提出了“文明示范岗位基本要求”。多数局馆除将部分规章制度粘贴在显眼位置外,把所有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汇编成册,分发到个人,并注重经常组织学习教育和督促检查执行,让制度生效、生威,用规章制度不断规范全体干部职工的言行。同时,还建立了督查、监督、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对于极少数职工有时出现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甚至有违纪违章苗头现象,各局馆不迁就,不护短,及时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教育,纠正不良行为。由于建立健全完善了一整套规范、系统的规章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紧张有序、规范运转。

五、有一股艰苦创业精神。档案部门比较清贫,相对于绝大多数部门或单位之中处于弱势,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在别人看来档案部门清闲,而在实际工作中档案工作比较细致、繁杂、面广,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坚持不懈地比他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并要耐得住寂寞和冷落。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无更多的资金投入档案工作,多数局馆办公家具落后,干部职工除工资外基本没有其它收入,有的没有工作用车,步行进行业务监督指导,多数无资金选送干部参加省内外的业务培训学习,有的同志干一辈子档案工作没有到过省城,更谈不上出省考察参观学习。有的局馆无办公经费,出差和通讯费自理等现状,虽尽力,但一时难以彻底解决。全市档案干部职工面对上述情况,不攀比,不懈气,弘扬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和有为争有位,有位更有为的艰苦创业精神,不断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如:市档案馆库的新建,整个工程预算投资760万元,经过精心组织施工,实际完成投资650万元,建成了高质量的精品工程,受到了市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赞扬。市馆建成后,搬迁新址,由于档案和装具数量庞大,市委领导建议支付3万元钱请武警部队搬运,局馆领导考虑耗资较大,决定由干部职工亲自动手搬运,经大家齐心协力,不怕脏,不怕累,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就全部完成搬迁及整理入柜任务,开支仅3000多元钱。绝大多数档案干部无论是档案馆的目标管理,还是帮助机关单位和重点工程项目档案工作的指导整改,加班加点,有时占用了节假休息日等情况,也从无计较,以搞好工作,圆满出色完成好工作任务为重。有的局馆经常组织干部职工自己动手种花草树木,美化和改善环境条件。

六、有一个优美的工作环境。为使广大档案工作者能在舒适、美观的环境中办公,市、县(区)档案局馆历来十分注重工作环境的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力所能及的抓好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工作,不断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市档案局馆在新建成后挤出资金10万多元专门用于环境绿化和美化,办公区域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公益广告、宣传栏和墙面字画粘贴,浮雕的安装,花木摆放等,单位严格执行清洁卫生制度,分片划分责任到科室或有关人员,重大活动和节日集中安排全面清扫,室内各种办公设施统一规格质量,规范摆放,每年几次发动干部职工修剪和补栽花草树木,清除杂草,随时保持了整个环境整洁、和谐、美观。沧源县局馆在经费十分持紧的情况下,多方拉赞助共3万余元,进行会议室和办公设备改善、绿化、美化庭院环境,合理安排种植各种苗木,创造了清雅自如,秀丽宜人的环境,被市文明委办公室主要领导赞扬为“小巧玲珑、鲜花飘香”,沧源县委主要领导表扬为县级绿化、美化工作的典范之一。其他各县(区)局馆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办公区域内外和庭院环境美化工作,讲究清洁卫生,多数局馆虽然办公家具陈旧,但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办公秩序井然有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和公认。

七、有一批丰硕的工作业绩。文明行业的创建活动,规范了机关各项管理,美化、净化了环境,激发和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了全市档案事业的发展。一是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档案法规宣传贯彻有声有色,执法检查活动不断开展,依法规范管理档案工作,严肃查处各种违法案件,多次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赞扬;二是档案业务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底止,市直、凤庆、云县、临翔、永德等市、县(区)级机关基本完成了规范化管理考评验收工作,其余的四个县的机关完成60%以上。制定并坚持实施了《机关档案工作年度考核暂行办法》,开始全市全面推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抓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规范乡村级档案工作全面开展,凤庆县完成100%村级档案规范管理验收。积极抓好“三讲”教育、村级体改、机构改革、“三个代表”学习、团结干事教育、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云岭先峰”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三村”建设、撤地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