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体制冲突下的乡镇政权和乡镇干部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3/1/24
新旧体制冲突下的乡镇政权和乡镇干部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廖星成“三农”问题逐渐成为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下至农民百姓关注的焦点。农村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阶段,农业形势、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也随之得到了改观。但人们在探究“三农”问题的成因时,不是从历史的体制的和现实政策的缺陷上去探究深层次的原因,而是把矛头指向乡镇政权和乡镇干部。似乎“三农”问题的出现,是由乡镇政权和乡镇干部的存在而产生的。一时间乡镇政权的存在形式-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成了过街的老鼠,人愤而诛之。学者因不明其道,大论其弊,尚可理解;农民因利害关系,大谈其害,亦尚可接受;而我们那些出生乡镇队伍因“三农”问题而走红的学者,动不动就文诛乡镇政府,将乡镇政府的作用说的一无是处;时不时就口伐乡镇干部,将乡镇干部比作洪水猛兽。当然,不排除乡镇政府的操作行为有时有些过激,甚至越权违法,侵犯了农民部分利益,也不排除乡镇干部队伍中有少数素质差的害群之马,损害了乡镇干部队伍形象。但有些问题是体制和当时环境所造成的,有些甚至是被上级的指令性任务所逼出来的。而我们应公正地看到,“红旗渠”的精神是林县政府通过当时乡镇政府的前身-人民公社来实现的,周国之式的干部毕竟是乡镇基层干部中的多数。因此,一概而论的全面否定乡镇政权和乡镇干部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存在的必要性,既欠公正,又误导舆论。实为有害!
有关资料显示:截止到底,在中国大陆的31个省、市、区中共有乡镇政府38316个,乡镇干部2300多万人。这些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以来,为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的改革开放所作的贡献应是有目共睹的。
一、乡镇政府是中国三次农村改革的推动者,推动和实现了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的三次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基层政权是以区、乡两级政府或乡镇政府、区公所形式并存。是区乡两级政府代表党和国家行使乡镇基层权力,使它们把土地从地主手中夺过来,分给广大贫苦农民,做到耕者有其田,第一次让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经营方式也逐步由分户单干,变为互助组和合作社,使农村劳动力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刚建立起来新兴国家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完成了农村第一次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的转变。1958年以后,在当时为加快中国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大社会背景下,农村开始了第二次改革。农村基层政权改为人民公社,农村土地使用权由个人所有,通过人民公社化变为农村集体所有。经营方式也有分户单干,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同工同酬形式。虽然“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滋生了平均主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正是因为土地的高度集中,才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特别是通过充实集体经济,才使乡村组织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今天的农业丰收,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次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的转变,也是通过当时的乡镇政权的前身-人民公社来实现的。从1983年开始,人民公社体制逐步瓦解,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层唯一政权形式被确立下来。土地由集体统一使用为分户承包经营,方式也随之变为家庭经营承包制,实现了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第三次转变。特别是在帮助农民解决了千百年来都难以解决的农产品供给短缺的问题,乡镇政府是付出了艰辛努力的。
二、乡镇政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者,维系着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社会事务的发展。建国以来,农民的生产条件、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当然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好领导,但与乡镇政府的认真组织和努力引导也分不开。(1)改善了民生条件。首先,建立了完善了农村水利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乡镇政府的前身人民公社时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改革后乡镇政府的维修和改扩建,使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农业丰收提供了物质保证。其次,是乡镇政府顶住日趋紧张的财政压力,多方筹资兴修乡村道路,改造农田电网,架设广播、通讯线路,提高了农业增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2)告别了短缺时代。农村改革开放后,乡镇政府通过组织和推广实施农村家庭经营承包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产品需求短缺的时代,特别是解决了千百年来农民吃饭难的问题。通过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过去农民在农村只能从事种养业的传统就业模式。通过离土不离乡的办法,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又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告别了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经济短缺时代。(3)提高了生活质量。在乡镇政府的前身人民公社时期,通过民办公助的方式,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基本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农民生病就医的问题。改为乡镇政府后,由乡镇政府牵头组织,加大了对农村危房校舍、教学设施的投资改造力度,为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亲力亲为。加大了乡镇中心医院的投资力度,提高了中心医院的救治水平。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不是重病不出乡镇。同时在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上,乡镇政府也是尽心尽职。有时宁可乡镇干部的工资少发或迟发,也要确保乡镇范围内不冻饿一名五保户,不让一名困难户外出讨饭。(4)控制了人口增长。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之一。经过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近二十年艰辛努力,使农村少生人口两亿多。这少生的两亿多农村人口,是乡镇政府冒着法律追究,乡镇干部冒着生命危险挣来的。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中国经济大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机会。(5)推进了村民自治。从1998年开始,乡镇政府在村级开始推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村帐乡管等各项工作,推进了村级民主政治进程,增大了村务管理的透明度,提高村级资金的有效使用率。(6)维护了地方稳定。乡镇政府是农村冲突的前沿阵地,实践证明,凡是乡镇政府威信高,乡镇干部能强的地方,黑恶势力、宗族房头就很难渗透农村地方组织,社会就清平稳定。反之,就动荡不安。
三、乡镇干部是农村新旧体制矛盾的牺牲者,深陷于维护农民利益与对上负责两难的境地。中国现在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农民和乡镇以上的管理层,对乡镇干的管理水平要求做到与时俱进,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而对乡镇干部的责任,则按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下达指令性的计划。(1)乡镇干部是国家公务员队伍中的弱势群体。首先是工作压力大。乡镇干部既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帮助农民解决不断增长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需求,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增产、增收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又要向农民施压,完成县市以上管理部门规定的责任指标,如超过乡镇政府承受能力的税收任务、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治安与综合治理,迫使乡镇干部违规执法。一方面因无钱解决农民的实际需求,遭到农民的白眼,使乡镇干部的威信下降。另一方面为完成任务,在农民中收刮,遭到农民的抵制,使乡镇干部的社会形象受到诋毁。在现实情况下,完全照顾农民利益,乡镇干部就要受上级处分,丢帽子;彻底完成上级任务,就要受到农民的围攻,殴打。这就是现实的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其次是经济待遇低。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乡镇干部的成本是最低的。每人每月700元左右,一年到头所有收入不足10000元。同时由于很多乡镇干部是半边户,即一人拿工资,其余在农村种田或待业。即使原来家属有办上,但大多在乡镇管辖的粮食、供销、棉花和乡镇的七站八所及乡镇企业里就业,随着国有企业转制,农村税费配套改革的实施,乡镇企业效益的滑坡,几乎全部下岗待业。全家3-5口人,靠一人一年一万元左右的工资自来维持,人平每月不足200元。现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在人平300元以上,而且很难逐月到位,有的甚至一年到头,一张白条拿回家,作向家人的见面礼。更有甚者,为了在年终完成规定的经济指标,解决贫困户的救助和临时工的工资,要乡镇干部集资垫付。为了保住乡镇公务员这顶帽子,很多乡镇干部不惜与家人翻脸,把家里那点紧巴巴,用来过日子和供小孩读书的微薄的积蓄用来交集资款或者高息借款来交差。这就是乡镇干部的现状!其三是激励、保障机制差。国家对乡镇干部有的只是约束和处罚,既没有行政职务升职的规范,也没有工资档案晋级的规定。在乡镇干部生涯中,除了乡镇党政一把手和极少数手眼通天的干部能调离乡镇在县市以上单位高就外,对绝大多数的乡镇干部来讲,乡镇使他们的最后归宿,直到生老病死。县市以上的部门都实行了养老、退休、医疗等方面的保险甚至乡镇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职工都实行了养老和医疗保险,而乡镇干部的保障方式却仍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养老、退休、医疗等方面的保险,对乡镇干部来讲还是一种奢侈品(2)乡镇干部是社会舆论和国家关爱的弃儿。在三农问题鼎沸的今天,乡镇干部更被说的一无是处。其实乡镇干部又得到了那些实惠?对一个乡镇干部来讲,唯一的安慰就是有一个国家公务员的名声,似乎高贵于那些长年生活在农田上的同龄农家子弟。其实不然他们整天提心吊胆,弄得心理交瘁。长期处在“不能做,不愿做,无法做,又必须做的”两难境地。当县市以上干部在空调房中防暑纳凉时,乡镇干部正在冒着酷暑在田间指导农民生产;当县市以上干部在灯红酒绿下饮酒高歌时,乡镇干部正在夜里为完成上面指令性的经济指标与农民大打出手;当县市以上干部准备欢度春节,大肆抢购年货时,乡镇干部正冒着风雪,在县市以上部门为干部工资的兑现,为贫困户救济的发放,为日常支出款的结账四处告哀;当县市以上干部为熬到了一定资历,准备在哪一天升职庆贺时,乡镇干部却在担心哪一天会因上级任务没有完成而被丢官,哪一天会因得罪农民遭报复,会丢命。这就是被人说成是贪婪、不作为、违法、残暴、多余的乡镇干部!不居其中,谁知其苦! (3)乡镇干部是政策矛盾的受害者。乡镇干部就是一个万金油,谁都可指挥,谁都可以责难,谁都不敢得罪。上级组织给他们升职、加薪,因此上级给他们规定的软硬指标都得不折不扣的完成,否则就要通报批评,或者降职处分。农民要求的公益事业,乡镇干部要勒紧裤带去完成;提出的问题,要想尽办法去解决,否则乡镇干部的声誉将会下降,在民主测评时,村民代表们给你一个不称职,让你一年